摘要:船舶管理公司本身在財產構成和債務種類方面具有特殊性,故而在進入破產程序時其債權受償順序也具有特殊性;船舶管理公司的破產債權受償順序在現行法上存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在目前法律尚無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應當按照民商法學的基本原則,制定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債權受償方案。
關鍵詞:船舶管理公司;破產;清償順序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77-02
我國自2001年10月11日起施行的《國內船舶管理業規定》中明確規定:“船舶管理業為船舶所有人或者船舶承租人、船舶經營人提供下列船舶管理服務:①船舶機務管理;②船舶海務管理;③船舶檢修、保修;④船員配給、管理;⑤船舶買賣、租賃、營運及資產管理;⑥其他船舶管理服務。”
分析上述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船舶管理公司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船舶管理公司一般自己不擁有船舶,其所管理的船舶為他人所有;第二,船舶管理公司主要從事船舶管理和船員管理等業務活動;第三,船舶管理公司與委托其管理船舶、管理船員的一方之間的關系為委托關系[1]。
正是基于以上特點,船舶管理公司在進入破產清償程序的時候,由于債權種類比較復雜,各類債權在受償時必將發生劇烈的沖突和矛盾。此時,如何協調海事債權和岸上債權,如何解決各類債權在受償順序上的矛盾和沖突,如何決定破產債權受償順序,就成為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海商法與破產法、海商法與物權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相交叉的未決課題。
一、岸上損害賠償之債與海上損害賠償之債在受償順序上的矛盾
船舶管理公司在岸上有辦公地點和職員,并開展業務活動,因此,會因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產生損害賠償之債。船舶管理公司的船舶在營運中也會因侵權行為產生賠償之債,常見的是因船舶航行中發生的碰撞損害、其他航行事故損害以及海港、碼頭和航道損害,按照海商法的規定,這種海上債權因為享有船舶優先權而可以獲得優先受償的權利。“損害優先權是海商法上最后被確認的一種船舶優先權,但它卻成為了較重要的船舶優先權。”[2]從理論上講,船舶管理公司與船東之間的管理合同屬于比較典型的委托合同,在民法是屬于代理關系,船舶管理公司與第三人進行業務往來也往往是以船東的名義進行。即使有時候是以船舶管理公司自己的名義進行,那也屬于隱名代理。所以,基于此代理關系,船舶管理公司的民事活動所產生的后果理應由它的被代理人——船東來承擔。
但凡事都有例外 ,“在涉及負責船舶安全和防止污染方面的義務的糾紛中,因為船舶管理公司是承運人或者是實際承運人,往往是船舶管理公司承擔民事責任”。[1]169這在實務上已有先例。例如,2002年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發布的中國木材華東公司訴米雷納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及東豐船務有限公司提單糾紛案、2002年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發布的平安保險公司代位訴實際承運人海上貨物運輸合同貨物銹損賠償案等實務案例都支持了這種觀點。既然船舶管理公司也就有承擔上海財產賠償責任的可能性,也就產生了岸上損害賠償之債與海上賠償之債在受償順序上的矛盾和沖突。
正如前文所述,船舶管理公司的侵權債權分為海上侵權債權和岸上侵權債權。兩種侵權債權在性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因為船舶管理公司的侵權行為而產生了侵權之債,所以二者應當受到平等的保護。但是,海上損害賠償之債屬于有船舶優先權擔保的債權①,按照海商法的有關規定,其在受償順序上處于最先受償的破產債權之列,因此一般都能得到受償。而岸上損害賠償之債因為本身不存在任何擔保,所以在受償順序中處于比較靠后的位置。而且,由于海上財產損害屬于有船舶優先權擔保的債權,岸上的人身損害甚至還要在海上財產損害之后得到賠償。海上與岸上的債權在受償順序卻有如此之大的差別,造成了實質上的不平等保護,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則。
而且,如果承認海商法這種受償順序上的差異,也會產生相應的問題。因為海上損害優先受償的權利是基于船舶優先權產生的,這種優先權利只能對船舶行使,但問題是在我們討論的情形下,船舶的所有權并不屬于海上侵權之債的債務人(船舶管理公司),而船舶所有人的船東又不是海上損害之債的債務人。所以,若按照海商法的有關規定,這種情況的賠償很可能會陷入僵局。
二、船員享有的勞動債權和岸上職員享有的勞動債權的沖突
船舶管理公司為了開展業務,為委托人的船舶配備船員,故而自己培養和招聘船員從事航海工作,但船舶管理公司在岸上所開展業務同樣需要聘用工作人員。因此船舶管理公司員工構成就包括兩部分:船員和岸上職員。無論是船員還是岸上職員,他們與船舶管理公司的勞動關系都受到勞動法的調整,但是,船舶管理公司與船員的勞動關系還要同時受到海商法的調整。在船舶管理公司進入破產程序之后,船員和岸上職員都作為勞動債權的債權人而享有破產債權,由于這兩類職工的工作環境不同,受到法律的調整和保護也不盡相同。船舶優先權所擔保的債權具有對產生該海事請求的船舶優先受償的權利,屬于擔保權的一種,而按照《企業破產法》的規定,債務人宣告破產后,有擔保權的權利人對特定財產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3]。在一般的公司里,由于船員享有船舶優先權,船員的勞動債權就要優先于岸上職員優先受償了。同樣的問題就出現了,船員工作所在的船舶不屬于船員所在的船舶管理公司,那么這種優先權也就無從行使了。
三、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債權受償順序問題的解決思路
由于船舶管理公司本身在財產構成和債務種類方面具有特殊性,出現了在破產時債務清償順序的沖突與矛盾。當我們去按照我國現行的海商法和破產法解決問題時,會遇到各種技術上的難題,并且會造成實際上的不公平。因此,要在這些紛繁復雜債權之間確立一個公平合理的清償順序,必須借助于破產法和海商法的一些重要的原則的指導,在這些原則指導下才能合理的設計船舶管理公司破產債權受償順序問題的解決方案[3]。因此,為保證法律的公平正義和效率,在遵循公平受償原則、保護勞動債權原則、保護人格權利原則和尊重海事習慣原則的指導下[3]169,提出如下解決方案:
1.船員勞動債權位于第一順位受償
按照我國現行破產法的規定,破產財產在優先清償破產費用和共益債務后,應當優先支付職公醫療、工資、傷殘補助、撫恤費用、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所以把勞動債權放在第一位是毫無爭議的。但對于船員享有的勞動債權和岸上職員享有的勞動債權的沖突,雖然兩者都同屬勞動債權,應當在同一等級里受償,但考慮到但是船員的勞動場所在船舶上,歷史上航海從來就是一種艱苦危險的工作,船員們經常會遇到惡劣天氣和復雜的海洋環境帶來的重大危險情況;而且工作周期長,對身體和心理的摧殘程度較高,需長期忍受背井離鄉的痛苦。與岸上職員相比,船員的勞動環境、勞動條件、勞動風險都處于更為艱苦危險的地位,考慮到這些差異,當將船員勞動債權置于第一順位受償是合情合理的。
將船員勞動債權置于第一順位受償也是尊重海事習慣的體現。在英美法上,船員的勞動債權被稱為“神圣優先權”,處于所有債權之首。其主要考慮到于保護經濟上的弱者,正如Gray法官在John G.Stevens一案中所指出的那樣,這些請求權“是神圣的優先權,只要船舶還存在一根鐵釘,船員就有權對抗任何其他人,有權取得作為其工資擔保的變賣價款。”[4]
由于船舶管理公司對船員工作的船舶并不具有所有權,為了實現船員的這種優先權,我們大可嘗試將這種船舶優先權轉移到船舶管理公司其他財產上,而不必要非要把這種優先權固定在船舶上。這樣雖然在形式上和船舶優先權有所不同,但起的作用和實際效果是一樣的,都實現了對弱者的保護,維護了船員的權益,達到了實質上的公平。
2.岸上損害賠償之債與海上損害賠償之債同一順位受償
在現代民法的理念中應當貫徹保護人格權利的原則,因為“隨著現代會進程的發展,人們認識到現代化的核心應當是以人為本,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人格完整,應該置于比財產權更重要的位置,它們是最高的法益。財產是個人的,但人是社會的,人身安全、人的尊嚴等涉及社會利益。”[5]所以,無論是海上損害還是岸上損害,人身損害賠償一定是先于財產損害賠償的。這一點在此不再討論。
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是對于同為人身損害或者同為財產損害,二者發生矛盾時,究竟是按照海商法的規定,海上損害優于岸上損害先行受償,還是按照平等的原則同一順位受償呢?
我們認為,破產法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公平受償原則,“破產制度之設,即為公平滿足破產債權之目的而存在。”[6]無論是海上損害賠償還是岸上損害賠償,這都是因船舶管理公司的侵權行為所引起的債權,在性質同為遭受船舶管理公司侵害而發生的損害賠償債權,應當在同一順序里進行受償,在這一點上,我們主要考慮到公平原則是民商法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對于同為被侵權人的債務人,應當獲得同等的賠償。無論是海上損害還是岸上損害,獲得賠償的主體是平等的,或者賠償的權利應當是公平的。誠然,海上損害賠償請求權屬于有船舶優先權擔保的債權,在海商法中應當優先受償。但為貫徹公平清償的原則,應當將二者同時列入第一等級中進行受償。這樣不僅實現了實質的公平,同時也避免了船舶管理公司不享有船舶所有權而帶來的無法行使船舶優先權的技術難題。
船舶管理公司不具有船舶所有權但有時候卻需要承擔海事責任的特點,決定了船舶管理公司在破產時,各種債務必將產生沖突和矛盾,使得法律規定的破產債權的受償順序在船舶管理公司破產的情形下出現了不能完滿解決問題的狀況。此時,就必須根據民商法學的基本原理對我國先行的有關法律(主要是海商法和破產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變通處理,這種變通處理主要是在處理船員勞動債權時將船舶優先權轉移到其他財產,同時,在要打破船舶優先權的相關規定,平等對待岸上損害賠償之債與海上損害賠償。
參考文獻:
[1] 張麗敏.專業船舶管理公司有關法律問題的探討[J]. 珠江水運,2006,(7):169.
[2] 徐新銘.船舶優先權[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5:30.
[3] 孟強.單船公司破產債權受償順序問題研究[J].法學,.2008,(2)..
[4]G.吉爾摩,C.L.布萊克.海商法(下)[M].楊召南,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169.
[5] 王利明.我國民法典重大疑難問題之研究[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188.
[6] 陳榮宗.破產法[M].臺北:.三民書局,198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