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新疆1978-2008年的數據,建立線性函數模型,來實證分析新疆農業內部結構的變動與農民農業收入增長的相關性,及農、林、牧、漁產值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分析結果表明,農業結構調整對提高農民收入有直接的影響;牧業和林業對農業人均收入的貢獻率比較大,增大牧業和林業比重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新疆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農業結構變動率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27-02
近年來,三農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增收的問題。現階段農業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家已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其中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新疆農業先后經歷了三次大的結構調整。而至于新疆農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和特征是什么,農業結構調整對促進新疆農民增收發揮了多大的作用,本文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新疆農業結構調整的演進趨勢及其與新疆農民增收的關系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合理的結論以及政策建議。
一、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的實證分析
(一)新疆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相關關系檢驗
為了更好地分析農民人均收入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我們利用公式計算的農業綜合變動率(農業結構變動率=[(本期林牧漁業產值/本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上期林牧漁業產值/上期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與收集的農民人均收入時間序列數據,來分析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借助統計分析軟件eviews6.0作出變量農業人均收入AVINC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RAS之間的散點圖如圖1。
從圖1可以看出,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有相同的發展趨勢,說明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農業人均收入會隨著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增加而增長。
(二)新疆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因果關系檢驗
本文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檢驗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格蘭杰檢驗要求序列應為平穩序列,首先對序列RAS、AVINC、DLNAVINC進行平穩性檢驗。
RAS的單位根檢驗:在α=0.05時,由于ADF=-4.0136 >-3.612(臨界值),所以拒絕原假設,即RAS時間序列是平穩序列。AVINC的單位根檢驗:在α=0.05時,由于ADF=2.079>-3.568(臨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設,即AVINC時間序列是非平穩序列。接著利用Eviews6.0軟件對LNAVINC進行單位根檢驗,在α=0.05時,由于ADF=-4.273<-3.574(臨界值),所以拒絕原假設,即LNAVINC時間序列是平穩序列。
以上已證明序列RAS,LNAVINC為平穩序列,直接利用Eviews6.0軟件,對RAS和LNAVINC兩個序列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由以上假設結果可知,對于農業人均收入不是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第一個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287>0.05,可以認為,農業人均收入不是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格蘭杰原因;對于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不是農業人均收入的格蘭杰成因的原假設,第二個檢驗的相伴概率為0.003<0.05,可以認為,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是農業人均收入的格蘭杰原因。
根據以上檢驗結果,新疆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存在單向的因果關系,即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增長能夠促進農業人均收入的增長,農業人均收入的增長不能促進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提高。
(三)新疆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的計量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認為農業人均收入的增長與農業結構變動率趨勢基本一致,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性,農業結構的變動有助于農業人均收入的增長。以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逐年累計值=∑(本期農業結構變動率-上期農業結構變動率)作自變量 RAS,以同期農業人均收入做因變量LNAVINC,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業結構綜合變動率相關回歸方程為:
LNAVINC = 1.048+ 0.031*RAS
(38.17)(7.27)
R2=0.65 DW=1.77 F=52.84
(其中:LNAVINC代表農業人均收入,RAS代表農業結構變動率)。
上式表明,農業人均收入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林牧漁結構的變動,結構變動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從農業獲得的收入將會增加3.1%。
(四)新疆農業人均收入與農、林、牧、漁業產值的計量分析
為了能夠進一步論證農業結構的變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用農、林、牧、漁業產值與農民人均收入來做實證分析,通過建立模型來討論農民收入增長中的結構效應。將1978—2008年的農、林、牧、漁的產值和農業人均收入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人均純收入為因變量(LNAVINC),以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漁業產值分別為自變量LNA、LNW、LNM、LMY,用EVEI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
LNAVINC=-3.0238+0.3752*LNA+0.2861*LNW+0.1609*LNM
-0.0985*LNY
(-5.35) (3.92) (5.77) (3.10)(-2.72)
R2=0.995F=1270.88 DW=1.758
我們從模型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農業產值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較大,系數為0.3752,說明農業對收入的貢獻率最高,農業產值每增加1%,農民純收入增加37.52%,是四大產業中對農民收入貢獻程度最大的一個因素。其次是林業,林業產值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相對較高,林業產值每增加1%,農民純收入增加28.61%。再次是牧業,牧業產值對農民人均收入的影響相對于漁業比較高,牧業產值每增加1%,農民純收入增加16.09%。而漁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不高,漁業產值每增加1%,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下降9.85%,所以說新的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應該重視林業和牧業的發展,增加它們的比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疆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效果是比較顯著的,只是力度還不夠,應該繼續降低種植業的比重,由傳統的農業產業為主導的發展轉換為向其他產業轉移。這樣,有利于新疆未來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開辟空間。因此,本次農業結構調整,要根據新疆的具體特點和有利的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有針對有重點地抓好新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新疆農民更快增收。
二、結論與建議
農業人均收入的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林牧漁結構的變動,結構變動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從農業獲得的收入將會增加3.1%。農業的發展對農業人均收入的貢獻為37.52%,是四大產業中對農民收入貢獻程度最大的一個因素,其次是林業和牧業。總體來看,新疆農業結構還處于以農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存在不協調的問題,農業的比重過高,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在種植業內部,對牧業、林業等其他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和力度不夠,已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所以,新疆的農業結構調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新疆農民的增收問題,應該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注重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
新疆是典型的綠洲生態農業,生態環境很脆弱,所以,新疆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時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保持生產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確保農業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和生態環境的永續性。
2.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
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發展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生產區、區域性產業鏈,提高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以農業產業化為市場導向,使農業發展規模化、經營化、現代化。各級政府和部門應當積極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同時,對農民應該加強宣傳和引導,積極引導農民走產業化之路。另外,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并通過完善的契約關系來保障農牧民的經濟利益。
3.發展特色農業
應充分利用新疆獨特的光熱資源和氣候條件,加大糧食、棉花、特色林果、畜牧四大示范基地建設力度,加強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作用,積極推廣優質品種,提高優質農產品的產量。大力發展新疆特色林果業,積極引進和開發新品種,不斷增強新疆特色林果業的競爭力,使得新疆農業結構調整能為農民增收增添新的動力和支撐。
參考文獻:
[1] 張安虎.新疆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R].新疆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2008.
[2] 張華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農民增收[J].安徽農學通報,2001,(6): 4-8.
[3] 孫建文.山西省農業產業結構實證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
[4] 李國祥.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效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5).
[5] 何劍.新疆農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調控策略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6] 方敏.新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探討[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