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源泉,是當前我們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寶貴資源和無價財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創新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機制,向其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元素,增強其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機制的關鍵是通過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化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關鍵詞:傳統文化;產業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51-02
現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為了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前提下,興起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高潮,我黨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大決策。
一、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和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十六個民族和睦相處,共同鑄就了整個中華大地的興旺與發達。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謂巨細紛繁、源遠流長。有靜態的,如浩如煙海的儒、釋、道、法、醫等諸多古文經典;有動態的,如音樂、戲劇、武術、雜技等。中國是茶的故鄉,中華茶文化扎根于豐腴富饒的華夏大地,吸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習俗中無比豐富的養分,融宗教、哲學、醫學、格律、樂理、繪畫、美學、建筑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彌足珍貴的財產,在人類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幾千年的傳統中華文化中占有獨特的地位,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節日是文化的一種表現,與文化密不可分,各個民族、各種文化、各種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節日。中國雖不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但也有許多自己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也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還有民族圖騰——龍。中國龍作為一種全民族自古以來所尊崇的文化符號,其文化意蘊是豐富而深邃的。龍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的一個典型代表。龍的宏偉雄渾、剛健有力、飛舞雙動,是中華民族陽剛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在傳統的中華文化中,無論哲學、醫學、文學、武學、農學、商學、社會學、倫理學,還是各種藝術,都包含著對生生不息的渴望,對生存樂趣的演繹,對心靈的升華,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親情的眷戀,對道義的持守,對未知世界的求解。
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極其寶貴資源。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不僅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巨大的生產力。因此,深入挖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創建更加優秀的現代文化,從而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彰顯出本民族的獨特性,對于我國在新世紀新時代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義尤為巨大。
二、我國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愛情、和諧和美滿幸福的渴求越來越強烈,渴求傳統文化回歸的呼聲日益高漲,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在各地廣泛展開,人們的文化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征日趨明顯,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傳統文化無論是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還是在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都與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顯得越來越不適應。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機制,顯得尤為急迫。
黨的十七大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艱巨任務和重大課題,指出,“要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盡管我國目前文化產業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強,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最后一桶金”的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點。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繼續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迫不及待。
三、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機制探討
社會主義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大力弘揚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節儉、和諧的文化理念;要結合新的時代精神積極鼓勵傳統文化中優秀部分的產業化項目開發,同時努力防止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借發展文化產業之機死灰復燃;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當前推動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具體途徑包括:
第一,政府機關和社會團體等相關部門要加強管理和引導,積極倡導文化產業化的精品主題。各級黨委和政府宣傳部門要認真做好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及時總結和推廣各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好經驗、好做法,廣泛開展文化創建等活動。各部門團體要經常鼓勵和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作體現傳統節日思想文化內涵、弘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文藝精品,并把它們推向基層群眾。在各種文化創建活動中要緊緊圍繞文化主題,充分地突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展現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歷史傳統。
第二,要積極努力尋求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新的結合點,不斷提升文化產業化的質量。在繼承和光大傳統文化方面,傳統文化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市場機會,而是要積極影響市場,并引導市場建立起向傳統文化靠攏的價值取向。要盡力提高傳統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過產業化手段以及通過合理的商業運作和包裝,使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維權體系的建立,科學技術應該在整個文化產業化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堅持文化產業化的方向,繼續加大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首先,必須打破原有的僵化滯后的管理體制,使經營性文化企業逐步與市場掛鉤。在廣泛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原有文化企業進行大整頓大整合,努力消除管理體制中管辦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決文化企業規模小、結構不合理、產權不清晰、資源分散、條塊分割等問題。其次,要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進行改革。我國文化資源比較分散,造成文化產業規模小、結構單一、資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場運做能力差、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等現象。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集團化公司的改造進程。集團公司是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產物,也是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
第四,要下大力氣調整文化產業化結構,走集約型的經營模式。在產業結構上,努力創造我們自己的民族特色品牌,培育文化精品。要打破地區封鎖,建立大流通體制,實現跨區域經營,大力推動都市文化產業群的建設,從而帶動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當前主要是要抓好包括多媒體、軟件開發、信息咨詢、創意設計、圖書出版、影視娛樂、文化旅游業等在內的現代都市文化產業的建設。都市文化建設還包括文化藝術人才市場、文化設備市場、文化信息市場等。任何都市在邁向國際化的過程中,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化實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發展壯大都市文化產業化實力,對城鄉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輻射作用和牽引作用,是提高我國整體文化實力的引擎。我國要借鑒國外一些大都市的做法,找準自己的位置,充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長,制訂出詳細的我國都市文化發展戰略。
第五,要繼續加大文化輸出的力度,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化的戰略高度和深度。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認為,冷戰后,全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中國一直倡導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如今,國際社會上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亨廷頓就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規模、經濟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驅使它在東亞尋求一種霸權地位。這個目標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自然結果,所有其他大國,在經歷高速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同時或在緊隨其后的年代里,都進行了對外擴張、自我伸張和實行帝國主義。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西方學者的一致廣泛認同。因為他們極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中國的文化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一整套“以和為貴”、“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由此可見文化輸出的極端戰略重要性。因此,我們要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輸出為外在方式,樹立中國世界性的國家親和力形象,達到輸出現有國家價值觀的內在目標,協助國家外交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