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迫使高校建設日新月異,政府及社會各界不斷加大對各類高等教育的投資力度,因此開展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勢在必行。由于績效審計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要真正建立起獨具特色的績效審計模式尚需時日。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開展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其理論與實務方面也會存在一些不足。
關鍵詞: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52-02
高等教育作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參與國家經濟建設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近年來,各地政府紛紛加強對當?shù)馗咝5姆龀至Χ龋膭罡咝<訌娀窘ㄔO投資,進一步提高學校各類軟硬件設施建設水平,為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人才奠定基礎。
一、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的現(xiàn)狀
由于政府一直堅持教育興國理念,而且近年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因此,迫使高校建設日新月異,政府及社會各界不斷加大對各類教育的投資力度,高等教育投資領域吸納了很多資本投入。國家統(tǒng)計局網(wǎng)站資料顯示:2002年我國教育事業(yè)總投入約6 296萬元,而1992年國家財政對文教科衛(wèi)事業(yè)的總投入才2 273萬元,相比之下,十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猛,高等教育經費逐年增加。但各高校在經費使用及規(guī)模建設上卻普遍存在嚴重問題。審計部門公布的18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03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顯示,18所高校債務總額72.75億元,比2002年末增長45%,其中基本建設形成的債務占82%。一些高校在擴張過程中盲目貪大求全,過分注重園區(qū)面積的擴大,而師資、圖書等軟件條件滯后,結果必然導致辦學質量下降。教育質量是學校安身立命之本,而各類投資的最終著眼點也在于教育質量的提升,所以,在進行高校項目投資審計時,不能不把教育質量的好壞作為評判的標準之一。
從目前高校建設存在的諸多問題可見,我國政府審計部門在對高校建設的監(jiān)督中,注重財務收支審計和財經法紀審計,防止出現(xiàn)擠占挪用、貪瀆等行為,加強了廉政方面建設,而不注重項目績效的審計。如果在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實施績效審計監(jiān)督,或許就可以防止一些項目的盲目重復建設,可以提高投資的效率和效益,使同樣的投入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二、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績效審計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要真正建立起獨具特色的績效審計模式尚需一些時日。因此,目前在我國高校中開展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其理論與實務方面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不高
目前,我國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素質還難以滿足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工作的要求。因為項目投資績效審計不同于一般的財務審計和績效審計,它的專業(yè)性和綜合性都較強,所采用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更為復雜。這就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財經、審計方面的知識,還要求其通曉經濟管理、工程技術和電子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的知識。高質量的績效審計還要求審計人員能夠深刻地理解高校的各項工作,并有能力運用各種專業(yè)知識測定被審對象的業(yè)績,以對其做出深刻而中肯的判斷評價。在實務中,大部分的審計人員是財會專業(yè)出身,對其他專業(yè)知識可能并不了解,這勢必會影響到審計工作的進行和結果的評價。我國高校績效審計人員的配置呈現(xiàn)出知識結構單一、技能素養(yǎng)差距大的非均衡特點,這種人員配置狀況已成為制約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將不利于對項目績效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分析評價。
2.相關審計制度不健全
在開展績效審計的同時,要著手績效審計規(guī)范的建設,制定績效審計準則和具體的操作指南,對績效審計的方法方式、具體的操作程序及有關的措施應形成制度,做到指導思想正確,措施規(guī)范到位。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整法規(guī)體系適用于績效審計,已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中涉及績效審計的內容較少,有關高校績效審計的內容更是少的很,而且由于種種原因存在的條塊、部門和地方利益的沖突,更是加大了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績效審計的難度。相關職能部門對建設項目監(jiān)督職能交叉,審計法與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之間存在不一致之處,缺乏對勘察、設計、監(jiān)理等單位和相關人員的責任追究制度,使得績效審計的成果很難落到實處,審計工作應有的作用難以有效發(fā)揮。而從各國績效審計的發(fā)展來看,凡是績效審計開展得較好的國家都較早地制定和頒布了效績效審計準則及相關的規(guī)范。
3.審計標準模糊
績效審計標準是評價審計對象效益狀況的判斷尺度,是提出審計意見、做出審計結論的客觀依據(jù)。因為高校從事的是非物質生產活動,它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上的各項投入所顯示出的效益或者叫產出,很難從數(shù)量上進行全面概括。例如,在圖書館建設上,投入了數(shù)百萬資金形成的建筑物和圖書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它對學生思想、道德及學習的影響和對教師科研的影響是無法用具體的數(shù)字來描述的。因此,高校在項目投資領域所投入的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性如何,與一般企業(yè)投資具有不一樣的評判標準,不能用對待企業(yè)的那樣的標準來衡量高校項目投資的績效。高校資金的使用主要是體現(xiàn)社會效益、宏觀效益、長遠效益,無法直接量化經濟效益,審計標準也只能是模糊的(不包括那些能用數(shù)量衡量的教學、科研成果)。目前,對建設項目的績效大多是參照被審計項目的內部管理標準進行評價,將項目的實際情況與項目建設前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對比分析。一旦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本身存在缺陷,由此得出的結論就很難保證其科學性和可靠性。
4.具體審計方法針對性不強
績效審計目標和標準是多樣的,針對不同的績效審計目標,具體審計方法應該是不一致的。績效審計方法是一般審計方法和各種技術方法的綜合運用。在績效審計的實施階段,審計人員常用的審計證據(jù)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主要有6種,即:審閱法、觀察法、訪談法、抽樣和案例研究法、統(tǒng)計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等。具體選用哪一種方法,審計人員須根據(jù)不同對象、內容、目的和要求靈活選用。有時各種方法在運用時并不是單一進行的,譬如對“文件查閱”時不可避免地要進行“文件審閱”,同時也要收集“二手資料”。但在審計實務中,囿于一些方法使用條件的局限或是成本的考慮,很多更能有效獲取審計證據(jù)的方法無法運用。
5.審計效果不明顯
雖然各地審計機關對一些高校建設項目進行了審計,但發(fā)現(xiàn)審計之后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基建項目投資一般分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方案設計、招投標、簽訂施工合同、設計變更等幾個環(huán)節(jié),而審計機關一般在最后階段進行審計,很多建設項目已經基本竣工,即使查出一些問題,也沒有辦法將已經完工的工程推倒重做,或是將已經采購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退回。所以,在審計監(jiān)督上就具有事后監(jiān)督而少了事前和事中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而且因為審計部門并不是執(zhí)法部門,審計中發(fā)現(xiàn)的違規(guī)違法問題仍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去處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時滯性外,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審計效果不明顯,就不能完全發(fā)揮審計的所有職能。比如,在發(fā)現(xiàn)建設項目違反招標投標規(guī)定時,對這些違規(guī)做法的處罰不夠嚴厲,無法對后來者起到威懾作用。如肢解工程項目招投標情況、工程材料未按規(guī)定執(zhí)行招標采購手續(xù)等。審計部門在開展投資績效審計時,盡管已經逐步將對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審計納入審計范圍之內,但執(zhí)行力度不夠,處理時一般也只能向有關部門反映及建議主管部門處理,導致在高校建設項目投資領域中,項目招投標違規(guī)現(xiàn)象屢禁不止,隨之帶來的后續(xù)問題也難以完全解決,使得項目投資的績效也難以提升。
三、解決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問題的思路
以上關于在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中存在的諸如審計人員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不高、相關審計制度不健全、審計標準模糊、審計方法針對性不強、審計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就必須加強審計人員的業(yè)務學習,提高其執(zhí)業(yè)水平和能力,采取更有針對性和更科學有效的審計方法;還有一些工作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去完成,譬如建立健全審計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但是,要使高校項目投資績效審計工作最終達到理想的審計效果,能夠找出項目投資中存在的問題,給相關單位和部門提出合理化的建議,首先必須界定高校績效審計中評價項目投資績效的判斷標準,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祁敦芳,葉鵬飛,葉忠明,王冠英.政府績效審計[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2] 代蕊華.正確理解辦學效益的內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0,(6).
[3] 尤樹林,朱丹紅,朱靖娟.高校基建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的構建[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