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于航運保險業對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從在建立國際航運中心、完善航運保險業務這一過程中存在的費率惡性競爭、專業人才缺失、法律環境不健全、市場環境不成熟等方面的問題入手,并結合倫敦的發展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在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過程中完善航運保險的幾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航運保險;國際航運中心;上海
中圖分類號:F840.6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94-02
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有利于促進長三角地區金融、貿易、信息、人才等資源優勢集聚。根據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四個中心”建設中,國際航運中心是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撐和基礎條件。在《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主要任務和措施”中,明確提出了“支持開展船舶融資、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
一、航運保險對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航運保險,又稱水險,是最古老的險種之一。傳統的航運保險主要包括貨運保險、船舶保險和保賠保險,新近延伸出來的業務有海事責任保險,包括物流責任保險、碼頭操作責任保險等。隨著上海國際航運業的發展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逐步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航運保險業務需求量也與日俱增。航運業是高風險的行業,航運保險作為一種損失補償機制在國際航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航運保險的保障作用
航運保險具有為海上運輸提供轉移風險、均攤損失以及損失補償等功能。國際航運從一開始就離不開保險的支持,作為航運中心重要組成的港口、船舶、物流等都對保險尤其是海上保險有巨大的需求,航運保險是構筑上海航運中心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有效保障航運業的運行及發展,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保駕護航。
(二)航運保險對國際航運中心的支撐作用
在一個開放的、外向型的經濟體制中,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金融中心的支持,航運中心將失去建設的實力;而沒有航運中心的保證,金融中心將失去生存的基礎。對于風險高、投資大的航運業來說,它必須由航運保險業來支撐。
(三)海上保險業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的重要標志
所謂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是指國際航運中心城市所具有的,與港口、航運產業硬件設施相對應的,不受資源條件限制,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港口、航運以及相關產業發展的政府性和經濟性外部條件,包括:政策法律環境、船舶服務環境、“一關三檢”服務環境、金融保險服務環境和航運市場環境。世界公認的航運中心英國倫敦,擁有發達的法律體系、完善的中介機構和服務、頂尖的海事、國際貿易和國際法律人才等,這些軟環境,才是倫敦國際航運中心大舞臺上最閃耀的星光。因此,金融保險服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服務軟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缺失了航運保險等航運金融方面的支持,上海無法成為國際航運中心。
二、上海航運保險業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008年全國航運保險費收入僅為39億元,占全國財產保險收入的2%,航運保險的事故率很低,但一旦出事,損失率極高,如果沒有再保支持,一般保險公司很難承受。上海近幾年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迅速,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上海在航運交易、金融、保險、服務中介、法律、口岸通關,以及航運人才等為代表的高端航運服務產業規模比重低,航運軟環境建設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上海航運保險業的現狀
雖然上海港吞吐量目前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二,但上海的進出口貨運險卻發展緩慢。據了解,中國海運業和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為國內一些港口城市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奠定了條件。但與航運業密切相關的海上保險業務的發展卻相對滯后,如去年航運保險市場的保費增長僅在5%左右。上海市每年出口貨物數額很大,但出口貨物在本地的投保率不到10%。目前,中國的航運保險集中在原中遠系統大公司集中的“廣(州)大(連)上(海)青(島)天(津)”五城市,整體市場規模很小且發展相對滯后,如在船舶融資、海事保險等航運高端服務業方面,2006年全球船舶貸款市場中上海所占比例不到1‰。
(二)我國航運保險業發展不大的原因
1.費率的惡性競爭
很多保險公司對貨運險都不太重視,因為貨運險保費規模不大,保費增長也不快,市場上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型產品缺乏。相對而言,外資公司由于具有長期經營的國際化服務網絡等優勢,在航運險上就稍勝一籌,這使得中國目前的大型航運企業的船舶融資、船舶保險有逐步移向外資機構的趨勢,從而導致我國航運險市場無序的費率競爭。我國市場上運輸險的費率非常低,僅為國際市場的一半左右,這種費率的惡性競爭成為制約保費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
2.我國航運險種發展不平衡
上海航運保險市場的發展主要業務集中在市場準入要求低的貨運險業務,對技術性要求高的承運人責任險、碼頭責任險、船舶險等業務,保險公司參與的極少。險種設計缺乏創新性,大量新型風險不能被有效涵蓋。這種情況遠遠不能適應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
3.相關法律環境的不完善
對貨運險而言,可以參照的只有《海商法》和《保險法》,兩部法律根本不夠。同時由于航運險條款出臺的時代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船舶保險條款越來越不適應航運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要求,航運保險條款的滯后成為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
另外,航運保險復合型專業人才缺失,航運保險再保險市場和中介市場發展不成熟等因素也嚴重制約了我國航運業務的發展。
三、結合倫敦經驗,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幾點思考
倫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倫敦的保險市場也很發達,如著名的勞埃德保險社從開咖啡館起家,逐步發展成為交換海運信息、接洽航運和保險業務的總會,目前已是國際著名海上保險中心。倫敦是世界國際海事法律服務中心,在解決海事糾紛方面, 英國法律的應用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要廣泛。另外,世界最大的國際航運經紀人公司也設在倫敦。
從上述倫敦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經驗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對信息、知識和創新的依賴已成為目前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航運服務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建設有賴于良好的人才基礎、科研環境和市場氛圍,需要一定的歷史積淀,而這需要經過一個相對長時間的積累過程。上海要想建成國際航運中心,必須不斷改善金融服務業的軟環境建設,使之能夠充分發揮金融業在航運投資、融資、結算和海上保險的作用,更好的為航運業發展。
四、關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航運保險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國際航運業與海上貨運保險息息相關,而目前,上海綜合金融保險服務能力與國際上成熟的航運中心尚存差距。海上保險對航運業發展和上海構建航運中心都具有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要改善海上保險發展滯后的現象,必須盡快解決在規范市場、險種開發、人才培養、市場競爭以及發展中介市場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弊端。特別要盡快建立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大對海上保險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 規范和發展海上保險市場
一個完善的海上保險市場必須是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它可以規范海上保險經營行為,促進市場機制在海上保險業中發揮作用。
據悉,在北美地區,通過保險經紀人投保航運保險的比例已經達到100%,在歐洲該比例也有70%-80%。依據國外成熟保險市場的做法,保險收入的50%—90%都來自保險中介。因此,要改變保險公司與船東信息不對稱的局面,需要保險中介機構尤其是保險經紀公司的介入。為此,我們應該建立有序的海上保險市場競爭環境,發揮保險中介服務體系的作用,健全海上保險代理制度,發展海上保險代理人公司和經紀人公司。
(二) 進一步完善海上保險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的海上保險法律法規尚未完善,有關海上保險業務的條款僅為海商法中的一個部分,其他相關條款也只能從其他保險條款中沿用。因此,為了加快我國保險法規的建設,必須建立一套系統的海上保險法規體系并進一步完善《海商法》自身的有關海上保險條款內容。同時,還應努力促進我國海上保險法的國際化,需要再進行修改或使用比較規范的國內遠洋船舶保險條款,以使國內船舶保險的規定、做法與市場通行的做法接軌,避免引起與英美國家海上保險法的沖突。
(三) 積極開展海上保險相關配套服務
對我國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來說,中介機構的強大也是必要因素,如評估船舶價格的船舶估價公司、檢驗人、理算人和海事律師等。除此之外,保險人向客戶提供海上風險管理咨詢方面的服務,還可向托運人和承運人提供貨物包裝、裝卸、倉儲及船舶、碼頭的咨詢服務等相關配套服務。
(四) 積極創新海上保險險種
如大力發展船舶保險、海上貨運保險等傳統保險業務,探索新型航運保險業務,積極參與對技術性要求高的承運人責任險、碼頭責任險、船舶險等業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保險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中心,升級保險信息技術水平,真正成為我國保險業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的先行區。
(五) 加強海上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
海上保險業務涉及的范圍廣泛,而且國際化程度高,這對從事海上保險業務的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海上保險人員除了熟悉海上保險法規與實務以外,還必須通曉國際貿易、國際航運、國際經濟、國際金融等方面的理論與實務。為了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立和海上保險市場的發展,必須加強海上保險人才的培養。
(六) 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再保險市場
針對目前很多業務到國際市場去分保的現象,我國保險業還需增加國內再保險的規模和實力,增強本地的保險公司后臺對再保險能力的支持,爭取定價權。
五、結論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航運保險資金、人才、政府的推動和法律體系,缺一不可。像倫敦和新加坡這樣的國際航運中心,最發達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航運金融。要在全球幾大航運中心航運保險已經非常完善和發達的背景下,上海要想逐步樹立國際航運險業務中心地位,就必須在航運險軟環境建設中盡快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務院.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及國際航運中心目標.
[2] 溫雪娜.關于我國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思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2).
[3] 徐劍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長江流域開發開放中的地位與作用[C]//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初探,1997.
[4] 汪鵬南.對海上保險法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海商法年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