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務院出臺了新型農村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在此背景下,對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部分地區進行了調查,對當前農民的參保意愿、存在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參保意愿;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840.68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47-02
一、相關背景及本研究的緣起
2009年9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
學術界針對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田雨(2009)通過對黑龍江省四個市縣的調查分析,得出結論:黑龍江省農村地區對社會養老保險需求強烈;農民的群體特征的差異對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及實施影響顯著。陳淑君(2009)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提出,黑龍江農村社會保障當前應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完善農村養老救助體系。這些研究,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有益的意見。但是,在農村養老保險新政下,農民參保意愿有何變化,哪些因素影響顯著,卻鮮有涉及。
二、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是從1991年開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1994年底,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頒布《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規定》。全省共有8 000多個村開展了這項工作,截至2006年底參保農民達181.3萬人,其中5.1萬人開始領取養老金。由于種種原因,農保制度在2004年后處于停滯狀態。主要原因如下:
1.缺乏指導各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的系統性政策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開展以來,由于沒有統一的規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門認識不一致,全省性指導意見一直沒有出臺,因而各地模式不統一,缺乏政策支持,難以大規模推廣。
2.中央及省級財政沒有資金投入
目前我國財政沒有養老保險的財政投入。在黑龍江省,由于中央及省兩級財政沒有投入,建立覆蓋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只靠縣級財力是不夠的,因而參保農民的積極性并不高。
3.管理有待規范
一是管理體制沒有理順,一些地區機構編制不健全,經辦人員經費沒有穩定渠道,也未列入財政預算。二是基金管理不夠規范,監管機制不健全,缺乏保值增值的渠道。
三、新農保制度的優越性
傳統農保實行“基金積累制個人賬戶”模式,新農保試點則為“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統賬結合”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農保制度“保富不保窮”的制度障礙,面向農村減貧和促進農村社會公平的目的,而且為推進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并軌作了準備。
傳統農保制度貫徹“自愿儲蓄、自我保障”原則,而新農保試點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基本原則。“保基本”意味著其政策目標主要是農村減貧,“廣覆蓋”意味著其將覆蓋全體農村居民,“有彈性”指其將滿足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民的多樣化保障需求,“可持續”說明其將建立在科學預測與精算的基礎之上。
在基金管理模式方面,傳統農保制度啟動之后,由于農保基金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由此引發了眾多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新農保試點的基金管理模式則采取“財政專戶與收支兩條線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四、調查數據分析
本次調查于2009年9至10月份進行,選擇了寶清、寧安、依蘭這三個縣市,再根據等距抽樣,選擇了這3個市縣的12個村由調查員進行入戶調查。共發放問卷192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回收率達92.7%。
作為一項公共政策,尤其是作為一種自愿參加的社會保險制度,農村養老保險首先要回答的是農民對于養老保障的制度需求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框架下,農民到底愿不愿意參加養老保險,他們愿意且能夠選擇什么水平的養老保險,以及這種愿望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一) 農民群體不同面上的特征對養老保險參與意愿的影響。
從調查結果來看,黑龍江省農民參保意識較強,但是由于各自情況不同,存在較大的群體內差異。
1.從個人層面來分析,
從統計結果看,被調查農民性別、年齡、身份對農民的參保意愿沒有直接影響,不存在明顯差別。其原因可能與近年來農保工作的深入宣傳與開展有關。但調查中我們發現,學歷則與參保狀況成正比,呈現出學歷越高參保情況越好的趨勢,這可能與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認識程度有關(見圖1)。
2.家庭收入低仍是被調查農民選擇較低投保檔次或不參保的主因
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部分構成。個人繳費標準目前設為每年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在調查中發現,家庭純收入越高的家庭,對個人繳費檔次的選擇越高(見表1)。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調查群體中,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家庭仍占到14.2%。這一部分低收入群體,有很強的參保意愿,但是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所以無法構成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際需求。
(二)農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了解途徑和程度
根據指導意見,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采取政府主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方式,所以說,農民的養老保險參與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和有關機構的引導與宣傳。數據分析也表明,只有不到一半(42.6%)的農民知道養老保險經辦機構,5%的農民知道養老保險的計息方式,其中,農民對這些養老保險信息的了解有16.2%是通過村干部及養老保險部門的宣傳。
(三)農民對新農保制度設計上的關注焦點
農民關注的焦點在于個人參保繳費的比例和繳費方式。這些都涉及到農民的承受能力。同時,“舊農保”實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在農民心理上產生了一些的影響。在原制度下,農民曾經每個月領幾毛錢的養老金,也是很尋常的事情。
在問到“您對新農保的籌資能力及兌現能力是否有信心”時,農村居民則對地方財政補貼、集體補助能否到位及養老金能否兌現,存在疑慮(見表2)。這些與黑龍江早期的農村養老保制度設計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新制度在實行過程中如何克服這些弊端,自然會對農民的參保意愿產生重要影響。
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這一規定也許對整個參保率會有所提高,但也會出現逆淘汰現象。這一規定大大增加了新農保的執行成本。在實地調研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農民在回答“您認為,新農保制度中,還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時,有相當大的比例(65.4%)對這一規定存在疑義。這樣,很有可能降低農民的參保積極性。
五、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
農民的養老保險參與意愿和投保水平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和有關機構的組織、引導、扶持、激勵和宣傳。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宣傳范圍由普遍性宣傳向特殊人群轉變,通過對未參保人員按照年齡范圍、職業及是否參加養老保險等類別進行分類梳理,明確重點人群。二是宣傳方式由粗放型向具有針對性轉變。采取村干部、宣傳員包戶包人的方式,直接入戶對未參保人員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宣傳。三是宣傳內容由單一政策宣傳向突出心理指導轉變,針對中青年人對養老存在的認識問題,在進行入戶宣傳工作中,重點通過心理指導使中青年人正確認識養老問題,從而提高對新農保政策的理解。
(二)重建農民信心,做好新舊農保的銜接工作。
老農保的確曾在廣大農民心中留下一些“后遺癥”。而要改變這種不信任,需要相關部門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系統,讓農民能夠隨時查閱自己的保費狀況。除此之外,還需有健全的、方便農民領取的社會養老金發放體系。
要在妥善處理老農保基金債權問題的基礎上,做好與新農保制度銜接。對凡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并入新農保個人賬戶,按新農保的繳費標準繼續繳費,待符合規定條件時享受相應待遇。
(三)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納入法律軌道,明確各方權利與責任
從國家實行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關于農村養老保險的制度,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規高度,不帶有強制性。因此,必須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納入法制軌道,通過法律來明確政府、社會和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為農民的養老提供有力的保護。并且,也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這項事業才會更加規范和嚴肅,才會更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淑君.人口老齡化與黑龍江農村社會救助體系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2).
[2] 天雨.農民群體特征對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J].學術交流,2009,(4).
[3] 樂章.現行制度安排下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參與意愿[J] .中國人口科學,2004,(5).
[4] 趙德余,梁洪.農民參與社會養老保險行為及其保障水平的因素分析[J].法學雜志,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