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現行會計準則后,會計信息整體的價值相關性提高。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都有增量價值相關性,且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高于每股凈資產,利潤表信息仍然強于資產負債表信息;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高于歷史成本,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關鍵詞:會計準則;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34-04
引言
最近幾十年,大多數國家都致力于提高會計信息有用性的改革,在財務報告的結構、報告內容和報告方式等方面做了大幅度的改進。我國自1992年發布《企業會計準則》以來,對現有準則的修訂和新準則的頒布從未間斷。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2006年2月15日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該會計準則體系不僅涵蓋了幾乎所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原則內容,還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以及轉型市場經濟的特點。
與原會計準則相比,現行會計準則發生了許多實質性的改變。現行會計準則在理念上體現了從規則導向向原則導向的轉變,更加強調“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將引導報表使用者的關注重點從損益表轉向資產負債表;在計量屬性上按照國際慣例把“公允價值”概念引入中國會計體系,不再強調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屬性,全面引入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在存貨、無形資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等具體準則上發生了重大變革,涉及到核算基礎的變化,更加強調“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
現行會計準則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強化會計信息決策有用的目標,減少利潤操縱的空間,強調會計信息真實與公允兼具,向投資者提供更多與價值相關的信息。但是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也帶來一些問題,尤其是公允價值計量概念的引入,將增加主觀判斷的成分,擴大利潤操縱空間。在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許多資產還沒有形成活躍的市場,如何合理使用公允價值概念,保證可靠性是一個難點,不恰當地使用公允價值反而會降低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目前,對于現行會計準則的價值相關性是否提高尚無定論。本文試圖通過價值相關性的研究,說明現行會計準則實施的效果、公允價值計量在價值相關性方面有何影響、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否達到了準則制定者預期的效果。
一、文獻綜述
1.會計準則價值相關性研究
Begona Giner and William Rees(1999)采用Ohlson價格模型以在馬德里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公司1986年至1995年的會計數據為樣本,比較西班牙會計改革前后證券價格與會計數據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西班牙會計改革后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下降,而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增加[1]。 Jyrki Niskanen、Juha Kin—nunen and Eem Kasanen(2000)利用報酬模型,針對按照芬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分別對外國投資者和國內投資者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芬蘭會計準則下的盈余水平提供了價值相關的信息,而芬蘭會計準則下的盈余變化以及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盈余水平和盈余變化都不具有價值相關性[2]。李曉強(2004)以中國 2000—2002年既發行A股又發行B股的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國際會計準則下的會計信息相對于我國會計準則下的會計信息并沒有顯出更高的價值相關性,相反,我國會計準則下的會計信息的作用略強于國際會計準則下的會計信息。而且不同準則間的會計信息差異具有價值相關性[3]。陸慶春(2008)以2006年滬深300成分上市公司年報中提供的新舊會計準則下凈資產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驗證了新會計準則下提供的每股凈資產信息優于原會計準則相關信息的價值相關性[4]。吳水澎、徐莉莎(2008)實證分析發現,實施新會計準則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的價值相關性均有所提高,且利潤表的價值相關性高于現金流量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后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均增加了,另外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盈余對股票價格增加的解釋力度下降,并被賬面價值增加的價值相關性所替代[5] 。
2.公允價值價值相關性研究
Nelson(1996)的研究顯示,貸款、存款、長期債務和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披露并沒有增量的解釋力,但投資性證券的公允價值相對于賬面價值具有增量的解釋力。然而,在控制了公司盈利指標以后,投資性證券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就很微弱了[6]。Khurana and Kim(2003)以美國銀行1995年至1998年的相關數據為樣本檢驗,結果表明 ,金融工具的歷史成本信息和其公允價值信息與股票價值的關聯度并沒有什么區別 ,但是,對于那些規模較小和那些信息環境不夠透明的銀行樣本來說 ,歷史成本比公允價值具有更強的信息含量[7]。鄧傳(2005)研究了B股公司按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披露公允價值的股價反映,發現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持有利得(損失) 具有一定的增量解釋力,而投資的公允價值調整沒有顯示出價值相關性[8]。張益民、薛衛孝、錢洪清(2007)對1431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披露的新舊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運用收益模型和價格模型進行分析后得出:以歷史成本計量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對股票價格有比較顯著的解釋力,而年報中新舊準則股東權益差異調節表披露公允價值調整額對股票價格不具有增量解釋力[9] 。張燁、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類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香港公司公允價值實施的信息含量,發現無論是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的期末價值還是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未實現收益,都對公司價格和市場收益率產生了顯著的增量解釋力,同時表明投資者對公允價值計量部分資產的關注程度也普遍高于非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10]。
二、理論分析
現行會計準則在理念上體現了從規則導向向原則導向的轉變,更加強調“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突出強調了資產負債表,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將引導報表使用者的關注重點從損益表轉向資產負債表。現行會計準則承載的重要使命是提供更為可靠、有用的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那么,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現行會計準則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資產負債表觀來替代原有的利潤表觀,這一本質上的變化是否使資產負債表的信息比利潤表的信息更具價值相關性呢? 由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
假設1:與原有會計準則相比現行會計準則提供的會計信息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資產負債表信息比利潤表信息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
在計量屬性上現行會計準則按照國際慣例把“公允價值”概念引入中國會計體系,不再強調歷史成本為基礎計量屬性,全面引入公允價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引入成為現行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現行會計準則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與公允兼具,使資產和負債得到更為公允的反映。與歷史成本相比,公允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財務會計的發展方向,被普遍認為更具有決策相關性。那么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否增強了會計數據的解釋力,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呢?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2: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比歷史成本計量方式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
三、研究設計
本文將用如下方法對以上兩個層次進行研究。首先,比較現行會計準則與舊會計準則的價值相關性,如果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利大于弊,那么執行現行準則后價值相關性將顯著提高;如果資產負債表信息比利潤表信息對信息需求者更有用,那么資產負債表的信息比利潤表的信息更具價值相關性。其次,研究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實施效果,將資產負債表項目分為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和沒有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兩部分,利潤表項目也分為受公允價值影響和不受公允價值影響兩部分。如果公允價值具有更強的決策相關性,那么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高于歷史成本。
1.現行會計準則與舊會計準則的價值相關性
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是為了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并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強化會計信息決策有用的目標,著眼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以合理引導資金流動、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減少利潤操縱的空間,向投資者提供更多與價值相關的信息。
Pit=α0+α1BPSit+α2EPSit+β0Dit+β1BPSitDit+β2EPSitDit+εit(1)
公式(1)中Pit是公司i第t期年末股票價格;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B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凈資產;Dit是啞變量,2007年、2008年取1,2004年、2005年取0。
α1衡量執行舊會計準則時每股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α2衡量執行舊會計準則時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α1+β1衡量執行現行會計準則時每股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α2+β2衡量執行現行會計準則時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如果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能提高價值相關性那么β1、β2大于0,如果現行會計準則資產負債表信息比利潤表信息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那么α1+β1>α2+β2。
Rit=α0+α1EPSit/Pit-1+α2ΔEPSit/Pit-1+β0Dit+β1EPSit-1Dit/Pit-1+β2ΔEPSitDit/Pit-1+εit(2)
公式(2)中R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率; 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
ΔEPSit是公司i第期t與第t-1每股收益差額;Pit-1是公司i第t-1期股票價格;
Dit是啞變量,2007年、2008年取1,2004年、2005年取0。
α1衡量執行舊會計準則時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α2衡量執行舊會計準則時每股收益變化額的價值相關性,α1+β1,α2+β2衡量執行現行會計準則時的價值相關性,如果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能提高價值相關性那么β1、β2大于0。
2.公允價值計量和非公允價值計量
公允價值作為一種全新的計量方式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公允價值計量在國外已得到廣泛的運用,并逐步成為國際會計的發展趨勢,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廣泛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明確了公允價值的確認和使用原則,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17項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為了檢驗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效果,本文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項目分為受公允價值影響和不受公允價值影響兩部分。
Pit=α0+α1FBPSit+α2NFBPSit+α3EPSi+εit(3)
公式(2)中Pit是公司i第t期年末股票價格;FBPSit是公司i第t期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每股凈資產;NFBPSit是公司i第t期未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每股凈資產;EPS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
α1、α2分別衡量公允凈資產和非公允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如果α1>α2說明公允凈資產的價值相關性大于非公允凈資產,公允價值計量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
Rit=α0+α1FEPSit/Pit-1+α2NfEPSit/Pit-1+ΔEPSit/Pit-1+εit (4)
公式(4)中Rit是公司i第t期每股收益率;FEPSit公司i第t期公允價值變動前的每股收益;NfEPSit公司i第t期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每股收益;Pit-1是公司i第t-1期股票價格。
α1衡量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α2衡量非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如果 說明公允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大于非公允每股收益,公允價值計量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
四、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
本文以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去除金融保險業以及數據不全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所需數據來自巨靈數據庫,2006年沒包含在樣本里是因為現行會計準則已經出臺但未正式實施,市場處于過渡期,人為操縱的現象嚴重,影響分析的效果。第一層次的研究期間為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第二層次的研究期間為2007年和2008年。公式中的數據均采用每股數,是為了降低公司規模的影響。第一層次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第二層次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
執行現行會計準則后BPS和EPS都有所增加,并且BPS增加的幅度小于EPS,BPS的絕對值增加了1.81,增加了57.56%,EPS的絕對值增加了0.18,增加了69.07%。從增幅上看,EPS大于BPS,但是這主要是由于BPS的基數較大。從標準差看BPS的波動性大于EPS。EPS×D/P略有增加,而ΔEPS×D/P略有減小。ΔEPS×D/P減小可能是由于經濟危機等因素2008年經濟下滑,導致2008年EPS減少。
從均值看FBPS的均值為0.12占BPS的4%,而NFBPS的均值為3.15占BPS的96%,這主要是因為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科目比較少,對于那些既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又可以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科目,目前大多數企業處于謹慎性的考慮,仍然采用歷史成本方式計量。FEPS/P的均值為負且絕對值很小,FEPS/P的均值為正。
2.現行會計準則與舊會計準則價值相關性
BPS和EPS在現行會計準則與舊會計準則下都在1%的水平下顯著的通過了檢驗,說明BPS和EPS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性。β1、β2大于0即執行現行會計準則后BPS和EPS都有增量價值相關性,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α1<α2說明執行舊會計準則時BPS的價值相關性小于EPS,資產負債表信息弱于利潤表信息。α1+β1<α2+β2即執行現行會計準則后BPS的系數仍然小于EPS,說明利潤表仍然提供更多的信息,占據主要地位。結果列示于表3。
EPS/P和ΔEPS/P在執行舊會計準則與現行會計準則時都在1%的水平下顯著的通過了檢驗,說明EPS/P和ΔEPS/P都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EPS×D/P的系數為正說明執行現行準則后每股收益具有增量價值相關性,ΔEPS×D/P的系數為負說明每股收益差額沒有增量價值相關性。結果列示于表4。
3.公允價值計量和非公允價值計量價值相關性
EPS、FBPS、NFBPS都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性。FBPS的系數為1.698大于NFBPS得系數1.053,說明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的價值相關性高于按非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結果列示于表5。
FEPS/P在5%的水平下通過了檢驗,有相關性。NFEPS/P、ΔEPS/P均在1%的水平下通過了檢驗,有顯著的相關性。FEPS/P的系數大于NFEPS/P的系數,說明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每股收益的價值相關性大于未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每股收益。結果列示于表6 。
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的檢驗結果都表明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比歷史成本更具價值相關性,增強了會計信息的解釋能力,為投資者決策提供了更為有用的信息。
五、結論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檢驗了現行會計準則以及公允價值計量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
1.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顯著提高;利潤表信息的價值相關性仍然高于資產負債表。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顯著提高,說明從投資者的角度看,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股價能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市場依然更看重利潤表信息,可能由于客觀上盈余指標比資產負債指標更具價值相關性,這也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盈余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堅持不懈進行研究的動力所在。雖然事實上每股凈資產與股東的利益、股票價格有著更直接的關系,但是,由于利潤表觀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個證券相關主體的靈魂,大家都在關注盈余,都認為股價與盈余密切相關,市場的從眾心理使我們看到了股票價格與盈余指標更價值相關的現象,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大眾的這種普遍心理。從理論的角度講,上市公司、證券市場及其相關主體應該避免短期行為,更應關注資產負債表的信息。隨著現行會計準則的實施、資產負債表觀逐步深入人心、證券相關主體的不斷成熟,相信人們會逐漸更多地關注資產負債表。
2.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比歷史成本方法更具價值相關性。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具有更強的價值相關性,說明公允價值具有更好的決策相關性,是一種更優的計量方式。現行會計準則中較大范圍地使用公允價值,一方面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各項目更接近其真實價值,另一方面也使損益表中的盈余更能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是否將公允價值作為基礎計量屬性并更廣泛地采用公允價值,這一問題在我國學術界一直處于爭論之中,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公允價值對企業的影響隨著現行會計準則的應用正逐步顯現出來,我們不但應該采用公允價值,還應擴大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Begona Giner,William Rees.A valuation 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nishaccounting refor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Governance,1999,(3):31-48.
[2] Jyki Niskanen,Juha Kinnunen,Eero Kasanen.The value relevance of IAS reconciliation compon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119-137.
[3] 李曉強.國際會計準則和中國會計準則下的價值相關性比較——來自會計盈余和凈資產賬面價值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4,(7):15-23.
[4] 陸慶春.新舊會計準則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來自每股凈資產的證據[J].生產力研究,2008,(2):129-130.
[5] 吳水澎,徐莎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從價值相關性的角度[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6):61-66.
[6] Nelson K..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mpir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1):161-182.
[7] Khurana,lnder K.,Myung-Sun Kim.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cal Cost vs.Fair Value: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Public Policy,2003,22(1):19-42.
[8] 鄧傳洲.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B股公司的證據[J].會計研究,2005,(10):55-62.
[9] 張益民,薛衛孝,錢洪清.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實證研究[J].現代商業,2008,(36):264.
[10] 張燁,胡倩.資產公允價值的信息含量及其計量——來自香港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證券市場導報,2007,(12):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