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計作為一種商品,有其自身的供給主體、需求主體,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也會達到一定的均衡狀態。在審計商品的分析基礎上,引入信息不對稱現象,并介紹了信息不對稱對審計市場均衡的影響,從而在這個角度,得出了一些加強事務所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供求關系;審計商品;信息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81-02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簡介:王長銀(1982-),男,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審計市場結構研究。
就中國目前審計市場而言,低價競爭現象依然普遍,審計價格機制的信號傳遞功能仍然難以實現,審計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主體錯位,供求關系失衡,矛盾突出。這些矛盾的產生,從根本上制約著中國審計市場的完善和功能的發揮,使審計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要想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必須先從理論上理清思路,從供需兩方面入手,找出原因,為解決問題提供理論基礎。
一、前提假設
假設是在現實的基礎之上所做的理論規范,是研究問題的范圍框架。假設是無法或無須證明的理論前提,建立理論假設其實是規范一種運轉機制,使所研究的問題按照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假設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但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這種方式的假設在理論研究上是必要的,而最后又要在一定的具體環境下指導現實。本文的前提假設有:
1.理性人假設。即參與雙方均在自己所掌握信息基礎上,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此,自身利益,對于需求者來講指最能幫助自己做出經濟決策的審計報告;而對于供給者而言,則指給他們帶來最大利潤的審計報告。此假設規定產品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價值觀問題。
2.信息不對稱假設。即審計市場是一個檸檬市場,需求方無法立即判別審計產品質量,因此,信譽和品牌極其重要。
3.壟斷競爭市場。即市場上存在若干具有一定壟斷勢力的廠商,他們在市場份額、商品質量、社會信譽等方面均占有優勢。與此同時,市場上還存在為數眾多的小規模廠商,且進入與退出壁壘極小。這是根據現實所做的基礎假設,說明了價格形成機制是由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的。
二、審計產品供給分析
1.供給主體。審計報告作為一種商品,是由會計師出具的,因此,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也就構成了供給主體。
2.影響因素。(1)審計價格。審計主體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其提供審計業務的目的當然是獲得利益,此時,價格作為一個信號導向尤為重要。按照中國目前的情形,審計業務根據工時數和涉及的業務人員來確定費用。審計費用價格越高,工作人員就越愿意付出更多努力,提供更高質量、更多的服務。(2)生產成本。審計業務同樣適用于成本效益原則。注冊會計師提供審計業務的成本包括工時費、出差費、交通費以及機會成本等。審計工作作為一項服務型業務,其很多成本無法直接用貨幣來計量。對此,我們可以以業務流程為導向,附加一定比例折現,估算其成本。顯然,成本越高,其工作動機就越差,當成本超過所產生的收益時,事務所就拒絕受理該業務,也就是該生產成本與審計產品供給呈反向變動關系。(3)審計技術。審計業務技術的發展,對審計產品影響巨大。例如:從1844年20世紀初,獨立審計以賬目基礎審計為主,即對大量的賬簿記錄進行逐項審查,耗時耗力;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與廠商數目的增多,從20世紀40年代以后,建立在對內部控制制度可靠性基礎上的內控導向審計逐漸取代了賬目基礎審計,使審計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風險導向審計應運而生,進一步提高了審計效率。由此看到,審計技術與產品供給正相關。
3.區分兩類供給產品。由于本文在現實基礎上提出了審計市場信息的非對稱性,它的潛在含義之一就是審計市場產品質量的差異性。即一部分廠商提供高質量產品,而另一部分廠商提供產品質量較差(如圖1):較高的S曲線代表對于高質量審計產品,只有付出較高價格才能得到;較低的s曲線表示對于一個較低的價格,依然存在大量的市場供給,或可解釋為,在同一價格水平下,低質量的審計產品供給量總是大于高質量的審計產品供給量。

三、審計產品需求分析
1.消費者主體。審計產品存在多方需求主體,具體而言:(1)現實投資者。這是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由于兩權分離,投資者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促使了審計的產生和發展;(2)債權人。主要關注企業的現金流量及償債能力;(3)內部管理人員。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誠實的管理人員將審計作為一種信號傳遞來安穩投資人;(4)政府管理人員;(5)社會公眾。
2.影響因素。(1)產品價格。對于消費者而言,產品價格是指為得到此項信息所付出的經濟代價,但目前中國審計市場收費不太合理,即該價格實質是由被審計單位來支付,而作為主要消費主體的投資人、債權人、社會公眾都是無償獲得該信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價格反映市場需求的準確度。但在本文所討論范圍內,價格仍是影響市場需求的主要因素。(2)社會舞弊發生的概率。審計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委托人對代理人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隨著舞弊的發生而更加深化。審計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查錯糾弊,如果在一個社會中舞弊時有發生,那么消費者對審計產品的需求度就會增加。
3.區分高質量產品與低質量產品的需求曲線。如前所述,由于信息的非對稱性,消費者無法立刻辨別審計產品質量。因此,消費者將對兩類產品付出不同的價格(如圖2)所示:D指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曲線;d指對低質量產品的需求曲線。D位于d曲線的上方,表示消費者愿意為高質量的審計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

四、均衡分析
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審計產品提供者比消費者知道更多的信息。起初,消費者會猜想他們買到審計產品是高質量的可能性是50%,因此,在購買時,消費者就會把所有的產品看做是中等質量的,即為圖3中的M曲線。它低于D,但高于d曲線,表示消費者在初次購買時只會按照中等質量的產品來出價。此時,將有較少高質量的產品出售,而售出的大部分商品均為低質量產品。
當消費者消費該產品,做出錯誤經濟決策后,其意識到大部分審計報告均為低質量產品時,他們的需求曲線就會繼續向左轉移,這一移動會持續下去,直到低質量的審計產品售完為止。在這一點市場價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質量產品進入市場出售。因此,消費者就假定,他們消費的任何產品都是低質量的,而市場需求曲線就會變成d,從而造成逆淘汰。
上述分析是一種極端情況,而且只是純理論分析,市場可能在有些高質量審計產品出售時達到了某種均衡。

五、結論
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可能會出現逆淘汰問題,即低質量產品驅逐高質量產品,通過以上分析,以下結論可能是有益的:
1.品牌、信譽對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極端重要性。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在初始選擇審計單位時,可能得到一個低質量產品。但在長期中,高質量的產品提供者就會脫穎而出,繼而形成一種品牌效應,使得未來消費者在初始進入時就對其產生一定的信賴,從而形成一種相對的先行者優勢,有利于維護并擴大其以后的業務范圍。
對于品牌聲譽低的新進入者,只能提供高質量的審計產品,而同時收取較低的價格,這一策略在短期內使得事務所虧損經營,但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做是對聲譽的一種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聲譽、品牌的逐步建立,以后事務所可以收取溢價,當溢價總額超過事務所提供低質量審計產品進行欺詐的機會成本時,達到市場均衡。
2.信號傳遞或為審計的本質。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審計市場也不例外。審計市場的非對稱性所產生的逆淘汰現象迫使高質量產品提供者必須使其消費者相信其產品的可靠性。其實審計本身就可以看做對財務報表的一個標準,向社會傳達一種可靠的信號。而審計產品又可依靠其長期形成的品牌效應,向社會傳遞一種高質量標識。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