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許多高新科技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等,都未成為高新科技園區創新的重要動力源。高新科技園區產學研合作互動的創新動力機制不健全,長遠發展乏力。只有構建多元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健全多元互動的激勵機制,推進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多元主體合作,完善多元互動的風險投資體系建設,不斷優化園區創新動力機制,中國高新科技園區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新科技園區;創新;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122-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簡介:徐延生(1971-),男,陜西子長人,經濟師,從事工商管理研究。
一、科技園區創新動力要素
科技園區創新系統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價值網絡型科、企業主導型、高校—科研機構主導型、政府主導型 [1]。從科技園區創新模式以及各地高新科技園區的實踐,可以發現科技園區創新動力要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充足的科技與智力資源。與傳統產業依靠大量自然資源不同,高技術產業主要依靠智力資源。沒有科技與智力的高新科技園區是先天不足的。(2)良好的創業環境。只有具備良好的人文環境,寬松的政策環境,高效的政府管理,明晰的產權安排,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業環境。(3)發達的創業投資。資金是任何產業發展的保障,但高技術產業對資金有特定的需求。一是高新科技園區內創業頻繁,在創業階段,一點有限的資金可起大作用,聯想、北大方正的發展便說明了這點。二是高新科技園區內小企業多,小企業沒有良好的業績紀錄,銀行對它的信用的評估很困難,創業階段的項目大都風險高,銀行不敢投。因此,必須找到一種為企業創業融資的有效辦法。風險投資的出臺解決了這一高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4)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與產業多樣化。高新技術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硅谷的高技術企業就是最有創新力的企業,這也是硅谷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5)產業的集群與網絡化。產業集群營造了良好的區域創新氛圍,提高了企業創新的發生率,降低了區域內企業創新的壁壘,促進了區域內組織創新。為什么美國的硅谷得以快速發展,而128號公路后勁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硅谷的企業是以網絡為基礎的,他支持了分散的學習過程,而128公路則是以公司為基礎體系的。
二、科技園區創新系統動力機制
1.科技園區創新系統多元驅動動力機制。科技園區發展的關鍵在于形成園區特色的創新系統,而創新系統的形成不僅依賴于各動力要素,更在于各動力要素相關體政府部門、工商企業界、大學科技界、企業孵化器及投融資機構的共同驅動。政府部門的驅動,為科技園區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創業環境、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提供了先進的基礎設施,并且為其他驅動元素在科技園區的聚集起到了引導和推動作用,甚至為尖端高科技產品的應用創造了市場需求;大學科技界的驅動,形成科技園區企業技術創新源泉;工商企業界的驅動,構建了科技園區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孵化器的驅動,構建了科技園區的創業孵化體系;投融資機構的驅動,構建了科技園區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2.科技園區創新系統綜合動力機制。科技園區創新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交織著多種動力,科技園區創新行為的產生是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生動力主要源于企業利潤,區域創新瓶頸,地方政府推動。由于內生動力的存在,促使科技園區創新體系內部各要素主動地積累自身的創新能量,從而產生創新動力,導致創新行為。外部動力主要源于市場競爭,區域競爭,國家創新引導。由于外部動力的作用,迫使科技園區產生創新壓力,從而產生創新行為。如果科技園區因循守舊,就難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獲得經濟的發展。
3.科技園區創新系統多元互動動力機制。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龐大系統工程,單一的動力驅動只能是短效的,多元不能達到協調的驅動也只能是低效的。科技園區創新更重要的是形成基于產業集群的官、產、學、金、孵等多元互動的園區創新系統。只有各個動力要素主體如產、學、研等多元互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官、產、學、金、孵互動網絡系統,才能形成園區特色的創新文化,才能創造適宜創業和科技企業生存的棲息地,才能減少系統內耗,形成合力,達到事半功倍作用,促進園區穩定持久發展 [2]。
在多元互動創新系統中各行為體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而且每一個行為體都與其他行為體相聯系,形成相互協調促進的創新。在這一網絡中各行為體通過自身發展促進其他行為體的發展變化,而其他行為體的發展變化又能牽動他自身的發展。個別行為體間關系不僅塑造了他自己的行為,反過來又對網絡的集體行為產生影響。在創新系統中各大學與研究機構作為知識與技術的源頭,不僅可以創造新知識與新技術,還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以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有效地促進產業集群中知識、信息、技術等的擴散,為集群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企業之間頻繁的交往與合作,導致一些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產生;政府對共同技術研究的支持,中介機構及時地傳遞科技信息,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孵化器的作為等,都會導致產業集群內的科技創新較容易發生。正是通過多種行動主體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園區互動創新系統。創新網絡中各個相關體(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等)在互動中協同效應不斷加強,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從而推動園區經濟發展。
多元互動的直接結果是形成了園區頗具特色的創業文化,先進的創業文化是科技園區持續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創業文化作用和演變的結果創造了適宜于創業和科技企業生存的棲息地。美國硅谷的成功,一是由于政府的寬松政策,導致大量世界級頂尖人才的涌入、人才頻繁的流動以及容易創業和容忍失敗;二是由于大學與企業界的廣泛聯系及合作,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三是由于企業的靈活創新機制和合作精神;四是由于特曼教授的孵化作用和對人才的培養;五是由于風險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企業不斷走向資本市場;六是多元互動形成的創新系統能使各驅動體協調一致,形成合力,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總之,多元互動理論能夠解釋成功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
三、科技園區創新系統動力機制優化
1.完善多元互動創新系統, 創造創新文化氛圍
完善多元互動創新系統。中國高新科技園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發展,區域發展的要素基本齊備,創新系統基本形成。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要它們互動起來,形成有機系統,實現系統功能。
多元互動創新系統模式可依各地具體特點,在以外部市場交易為紐帶;以產權為紐帶;以政府項目計劃為紐帶;以大學與企業之間自發產生的項目為紐帶;以大學為依托的科學園區的互動模式中選擇。
創造良好創新文化氛圍。激勵、創新、寬容的文化氛圍使硅谷趕超128號公路地區,成為半導體產業的龍頭。科技園區要在管理上創新,鼓勵企業培養員工的團隊精神和創業精神,激發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使每一個員工有一個可以挖掘自己潛力的空間。鼓勵敢冒風險、敢于創業、富于進取,同時也要接受和容忍失敗。通過管理創新帶動管理文化的形成,滿足高技術人才追求社會承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要求,形成一種創新文化氛圍,從而使高技術人才被吸引。
2.健全多元互動的激勵機制
通過內部激勵模式,股權激勵模式實現多元合作的激勵。內部模式是指企業方通過在內部建立技術中心或是指學研機構以自己開發的技術為基礎創辦企業。股權激勵模式指產、學、研等各方將各自擁有的資金和技術等資源圍繞全部各方有效需求進行整合,并將合作創新活動完全納入企業組織內部進行,在產權和合作各方的責、權、利明晰,企業的法規健全,運行正常的情況下,合作成本主要體現在產、學、研等各方利益在企業內部的分配上,只要處理得當,對產、學、研等合作創新的貢獻會最大 [3]。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加強政府政策激勵。盡管產、學、研等合作的驅動力直接來自于市場的需求,但市場本身并不能保證造就一個最有利于產、學、研等合作的市場結構,也不能創造有利于產、學、研等合作的最佳外部環境。 同時,市場的人力資源配置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和局域性,隨機性會使產、學、研等合作行為目標追求發散,局域性使合作領域出現市場低效區和失效區,市場低效區往往通過政府行為來調整。只有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加強政策面的導向和支持,突出政府在產、學、研等合作中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包括人才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知識傳播擴散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才能促進產、學、研等合作向縱深發展。
3.建立多渠道的風險投資融資體系
風險投資在中國高新科技園區的迅速發展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各地高新科技園區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風險投資體系,然而它的風險投資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都不能滿足高新科技園區的迅速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體系,建立多渠道的風險投資融資體系,以及靈活運用組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的策略,以分散資金投放的風險。
充分發揮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扶持引導作用。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政府在風險投資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并非體現在政府向風險投資直接注入資金,而是體現在政府通過各種途徑對風險投資業的扶持引導。中國科技園區應借鑒這一點,充分發揮其扶持引導作用,發揮其權威性的協調作用,制定風險投資管理方面的規章,擴大減、免稅范圍,延長免稅期,解決風險投資公司雙重征稅的問題,為風險投資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注重培養風險投資人才。首先注重從海外吸引風險投資家,其次要特別注意培養一批扎根本土的風險投資家隊伍。要支持具有項目管理背景、金融基礎和具有企業運作基礎的人從事風險投資實踐,要將理論系統培訓與具體實踐相結合,要支持風險投資家在區內合理流動,注重專業化風險投資人才的培養。總之,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快風險投資人才的培養。
建立立足國內、面向全球資本市場的企業融資體系。高新科技園區要進一步組織中介服務機構對園區企業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股改工作,通過股改吸引一大批風險投資資金,支持創新企業實現高速增長。也要組織證券機構推進企業創業板上市,上市后風險投資可以取得巨額回報,進而刺激風險投資進入下一個投資循環和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
推進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多元主體合作。應當逐步建立起產、學、研等合作創新利益與風險共擔的責任制度,實現分層次,分階段分解風險責任,誰投資多誰受益大,誰決策誰負責,誰掌握項目進展的主動權誰負責,誰影響了項目的進展誰負責,誰承擔風險大誰受益多。
總之,科技園區創新動力是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參與體交互作用的結果,中國高新科技園區產學研等主體合作互動的創新動力機制不健全,長遠發展乏力。只有建立多元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健全多元互動的激勵機制,鼓勵多元互動的風險投資體系建設,推進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多元主體合作,形成多元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并不斷優化不斷完善克服系統內耗,形成合力,才能促進中國高新科技園區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斌,黃橋慶,王宏偉.科技園區創新體系構建模式分析[J].中原工學院學報,2004,(5):18-20.
[2]張忠德.構建多元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促進區域經濟發展[J].軟科學,2006,(3):97-100.
[3]游文明,周勝,等.產、學、研合作動力機制優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10): 11-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