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素質可以分為做人的個人素質、做事的職業素質和做公民的社會素質。作為高職培養目標的“高素質”應該是較高個人素質和社會素質基礎上的高職業素質。“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當前高職教育的薄弱環節,也是黨和政府以及企業的迫切需要,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從教育理念、制度設計和教育載體創新等方面強化高素質培養。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高素質;職業素質;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110-03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簡介:陳興東(1965-),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素質的基本含義
“高素質”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對于素質的基本含義,曾有不少專家進行過概括,比較典型的有:“從素質的觀念出發,把構成人才的基本要素概括為知識、能力、素質;人才的素質又可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文化素質是基礎。”(周遠清,2000:4)朱高峰院士也認為,素質教育“其實質就是全面教育的思想”,與中國德智體全面發展提法相一致,內容“可以歸納為知識、能力和品德三個方面……三者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系,缺一不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體現在每個人的身上。”朱高峰的看法比較接近于對素質的一般理解,這與蔡元培先生《中學修身教科書》的論述也基本一致,“修己之道,體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廢也。”認為自我修養的精要在于:康強其身,啟其知識,煉其技能,養其德性。
據此我認為,人的素質是由多個層次和多種要素組成的一個系統,對其概念的把握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個人素質。人作為個體來講,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需要協調處理自我身心發展的關系。每個人要積累一些成為一個獨立人應具有的素質,這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修養的過程。這種人在處理個體自身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素質,即做“人”的素質,就是個人素質,包括個人品德、基本智能和身心素質三要素。
第二,職業素質。人作為群體來講,是相對獨立于自然界的“萬物之靈”,需要協調處理自己以外的自然界及其動物界的關系。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之一,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并能為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責任,表現的形式主要是勞動,這種人在處理對事物的關系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素質,即做事的素質,就是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智能和職業身心等要素。
第三,社會素質。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涉及到人如何協調處理與自己同類的關系,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等,這種人在處理這些關系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素質,也即做公民的素質,就是社會素質,包括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社會智能(科學文化素質)、健康身心等要素。
因此,人的素質包含了個人素質、職業素質和社會素質三個層次,而每一個層次又可以分為品德、智能、身心和其他一些相關要素。這些層次和要素的結合,便形成了各種具體的素質內涵,如個人素質從品德方面來衡量就是個人品德,即人品,職業素質從品德方面衡量就是職業道德,社會素質從品德方面衡量就是思想道德;而個人素質從智能方面考察則是為人的基本智能,如聽說讀寫算的能力,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其內涵也會不斷地變化,如過去只要能識字,就可以不算文盲了,現在,不僅對文盲的標準提高了,而且還有科盲和機盲之說;職業智能比職業技能的概念更廣,它不僅是某一職業的應知應會水平,而且衡量的是人對職業的整體感悟、認知、操作和創造能力;社會智能則是人們對社會關系的感悟、認知、處理和革新能力;身體心理及其他素質要素也一樣都可以從三個層次上來考察和衡量。
二、“高素質”的內涵及主要標志
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2006年11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強調,高職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高素質”是黨和國家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若干意見》還對“高素質”的內涵作了特別的強調,“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這些內容無疑是職業素質培養的關鍵內容。
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地關注于職業素質。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職業教育與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通過問卷共調查了1 328家企業,其中對678家制造業企業負責人進行了訪談,對461所制造業領域職業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對27 257名制造業企業從業人員問卷調查。其結果是80%的企業希望招聘的員工具有良好的實踐技能,最好具有實際工作經驗,最好能直接從事生產一線的復合型工作;85%的企業特別希望學生能敬業愛崗、吃苦耐勞、踏實肯干;90%的企業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并接受企業文化;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要求學生有質量意識、安全生產意識和環保意識。因此,中國現代制造企業對于從業人員的需求從根本上說,最關注、最希望的還是職業素質問題。瑞士的鐘表、德國的機床、日本的汽車之所以能譽滿全球,靠的就是產業工人優良的職業素質。
“高素質” 是相對的,其基本內涵是較高個人素質和社會素質基礎上的高職業素質,不是說高職培養的學生必須在各個層次、各個要素都表現出高水平,因此,優良的職業素質是高素質的主要標志。具體地說:
1.高職學生的個人素質總體而言,顯著高于未曾考入高校而直接從業的一線人員。盡管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步入了大眾化時代,但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少數,就全國來說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率為23.3%,據預測2010年也只有25%。因此,經過德智體綜合考核、擇優錄取的高職學生的總體個人素質無疑優于落榜棄學的人員。
2.高素質相對于其他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則在于其更高的職業素質和社會素質。與職業培訓生相比,高職生專業知識和能力更加系統和完整;與中職學生相比,高職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高、更廣,一般而言中職生職業技能等級多數為中級,僅有極少數為高級,而高職生則更多的是高級工。總體而言,高職生具有更高的社會文化和公民道德素質,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強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更寬廣的視野,更敏銳的政治覺悟。
3.高素質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在于其較高的職業素質。就個人素質和社會素質而言,高職生相對于其他高校學生來說是劣勢,但是經過一定時期的高職教育,高職生具有明確的職業定向,熟練的職業技能,能夠更快地適應職業崗位;具有良好的職業感悟能力,可以較好地適應職業轉換,更能夠進行職業創新和持續發展。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就業率。
三、實現“高素質”目標的基本策略
素質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高職院校學生“高素質”的培養策略,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正確理解“高素質”培養目標,確立以職業素質為重點的教育理念
當前,各高職院校十分重視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改革傳統課程模式,建構新的以就業為導向的,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的,以工作過程為線索的課程體系,倡導理實一體化課程,大量增加實踐教育課時,壓縮理論教育課時,這些都非常重要。但是,在總體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最后只能“削減甚至取消了大量文化素質和基礎理論課程……許多院校往往用幾門文化素質任意選修課應付素質教育要求。”(李維維,2009)這是十分危險的,職業素質是職業能力的內隱,是在職業活動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沒有良好的職業素質,也培養不出精湛的職業能力。目前“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在不少院校已經演變為以崗位能力訓練沖擊職業素質教育,嚴重偏離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
高素質的培養,必須以職業素質培養為重點。高素質和技能型是高職人才培養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以高素質為基礎,以技能型為標志,真正把“高”和“職”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實踐之中。在當前,尤其是要突出職業素質的培養,以觀念為先導,牢固地樹立起“學生為本,素質為先”的理念;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要像抓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一樣抓職業素質的培養;在資源配置和資金投入上也要像抓實訓基地建設一樣抓職業素質教育的基地建設;在課題研究和改革項目上也要像抓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一樣來抓職業素質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從而,真正在高職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
高素質的培養,必須明確職業素質的目標及內容。高職學生高素質的重點體現在優良的職業素質上,而職業素質的基本要素為職業道德、職業智能、職業身心和職業文化。人的職業身體素質是職業素質中的物質方面,是職業素質發展的基礎,它規定著個體素質發展的潛在可能性的自然限度。職業心理素質是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這是人們順利從事職業活動的關鍵。職業智能素質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時,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狀況和水平,這是從事職業活動條件。職業道德素質是指職業態度、職業良心、職業信譽和職業紀律等,這是從事職業活動的保證。職業文化素質也就是后天習得的職業理想、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習慣、職業形象和職業價值觀等。這是從事職業活動的靈魂。
2.搭建“三全”育人架構,營造“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一講到素質教育,人們往往會想這是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管理部門的事情,這無疑失之偏頗,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事關學校的全體、全局和全程,高職院校應著力建構起“三全”育人的高素質教育架構。全員育人,是指學院的所有人都參與育人,既是指教職員工,又是指全體學生。全過程是指學生培養過程的始終,全方位是指影響學生培養的各種因素。
首先,要在制度上建立起學院的黨政工團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教職員工在教育管理和服務的不同崗位各司其職,全體學生同伴引導、自我教育的網絡架構。而“三全”育人的重中之重,是教書育人制度的落實,大學教師承載著大學的使命,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是學校向教師延伸的使命,而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教學工作往往被窄化,變成了可以用量來衡量的課時量和科研量,而對素質培養至關重要的育人方面,既無定質的考核標準,又無定量的考核要求,變成了事實上的良心活。因此,如果沒有教師育人制度的健全和落實,全員育人也只是一句口號。
其次,要在導向上建立起學生素質教育的政策體系,在職責履行考核,教育內容拓展,教育效果評價等方面有切實可行的措施。教師從事學生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指導、心理咨詢、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個別談話以及業余時間的檢查值班等等,如何恰當地予以認定和評價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政策導向。
再次,要在師資隊伍建設的專業化水平上下點工夫,高素質學生的培養迫切地需要高素質的師資,尤其要重視專職學生教育和管理師資隊伍的建設,這些教師的學緣結構、專業背景、研究專長、從業經歷,以至個人的興趣特長等,對于學生高素質的培養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最后,更為重要的是要提升技能型人才或一線技術工人的地位和聲譽,讓每一個從事一線技術工作的工人體會到自身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營造鼓勵年輕一代投身技術工人隊伍的社會體系和教育環境,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是“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根基。
3.創新“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教育載體,調動學生自我修養的積極性
協調兩個課堂,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把有課堂、教材、教師和教學過程的教學方式稱為第一課堂,學生在第一課堂以外接受的各種各樣的教學被稱為第二課堂,諸如競賽、表演、講座、社團和志愿者活動等。一般地說,第一課堂重在培養知識和技能,第二課堂重在培養素質、品德和能力。但對職業院校來說,第一課堂應該首先成為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熏陶職業文化的主渠道,因為無能哪一種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無不蘊涵著豐富的職業文化內容,看不到這方面的內容,是教師的職業能力問題,能夠看到而不去挖掘或者不實施相關教育,那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有許多學校將第二課堂的許多教育內容以選修或必修課的形式進入到第一課堂,如一些文化素質課程、職業規劃課程、藝術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等。對于第二課堂來說,則是不斷地創新出各種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活動載體,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見識、長才干、育品德。
改革兩類課程,重視發揮隱性課程在職業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改革顯性課程,根據職業素質的內涵重組整合相應的課程內容,根據學校的特色將相應的內容納入到職業道德、職業文化、職業身心和職業智能素質課程之中;重視隱性課程的作用,布盧姆(B.Bloom)在《教育學的無知》一書中指出,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同樣重要,隱性課程能很好地達到某些教學目標(特別是在品質、習慣、態度方面),并比顯性課程的明確目標能保持得更久。組成隱性課程的諸如學校的組織方式、制度文化、校園環境、人際關系等因素對于學生的態度、價值觀和品格形成,具有強有力的持續影響。這是因為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負有相互支持、關心和尊重的責任。學校的學習不可能是學生的單個學習,它是集體的活動。在這種集體活動中,有時要強調控制、等級、競爭,有時要強調鼓勵、平等、互助,各個學校還有各自所強調的主要品質。學生在學校中形成這些社會性品質,以后走入社會所起的作用甚至比學生形成學習技能對工作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
調動兩個積極性,深刻認識學生自我教育在素質培育中的重要性。引導教師積極探索拓展學生職業素質的課程和活動載體,能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盡量納入正常教學計劃管理,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選擇。同時,學生工作部門要組織教師成為學生自我素質提升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根據學校專業的特點,分門別類地給相關的非學業因素提出評價指標,如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業余社團,承擔社會工作、科研創新、參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都可以形成引導性評價指標,明確學生這些方面活動的經歷或成績都將給予認定。這樣把活動的主動性直接交給學生自己,讓學生在講素質的氛圍中自覺地選擇、主動地參與,激發其自我教育的潛力。素質養成需要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學生對職業素質的自覺修煉,才是我們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各種教育載體成效的根本標準。
參考文獻:
[1]習岑.職業教育促進中國制造業的提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職業教育與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驗收略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4).
[2]李維維.構建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9,(10).
[3]李宜嶸.職業素質:中國素質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J].教育與職業,2008,(27).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