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飛躍,是在立足中國當代現實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而提出的,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新形勢。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人為本”。中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自始至終都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關注人的發展需要和精神需求,為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奮斗。
關鍵詞: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02-02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簡介:呂萍(1983-),女,安徽巢湖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包括:人的綜合能力的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的自由發揮、人的社會關系的極大豐富,也即是人的本質的全面體現。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基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在立足中國當代現實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而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飛躍,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新形勢。在當代中國,要實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堅持“以人為本”也就是要堅持人民群眾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要尊重人、重視人,滿足人的需要,以人的價值實現為根本尺度,以人的需要為最終目的。
新時期社會形勢的變化、價值觀念的沖突、利益關系的調整,要求思想政治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以人為對象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人、培養人、提升人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表現在: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人的活動過程,人的活動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的始終。因此,人的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根本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人的價值。中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應自始至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身心發展需求和人的價值實現,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引導人們為實現和諧社會和共產主義而奮斗。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領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進步性,能夠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功能。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弊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極大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主要表現在:
1.專制型、管理型的教育模式,強調教育者的權威性。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專制型、管理型的教育模式,表現為“家長式”“命令式”的教育作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主從關系,以教育者為中心,教育者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宰者,高高在上,教師“一言堂”,教師的話就是權威,教師“發號施令”,學生唯命是從,被牽引著被動接受,學生的自然獨立人格得不到尊重,自尊心經常受到傷害。
2.單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思想政治宣傳的手段,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能就是服務于社會的發展,認為社會的發展必然能帶來個人的發展。這種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單純以教育者的愿望為前提,只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過多強調培養遵循社會秩序與道德規范的個體,導致了只是單方面強調對教育對象的統一化、標準化要求,而忽視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個人主體性的提升和創造性的發揮,忽視了受教育者個人價值的實現,置人的個性差異,人的個性的發展需要于不顧,嚴重挫傷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認知性教學,教育者只在認知上下工夫,只注重知識內容的機械、教條的敘述,而不關注把理論聯系實際,沒有做到知行相結合,難以學以致用。這種本本主義、缺乏實際應用的教學模式,使教育對象對教學過程缺乏興趣和主動精神,只知道死記硬背,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生搬硬套,而不會發散思維,靈活運用。
二、“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進步性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幫助人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納入到人的發展目標體系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價值。“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使要求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礙的發展”。
1.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對尊重的需要僅次于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滿足人對尊重的需要,則會使人增強信心、快樂和力量,從而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師生關系上,力求創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求教育者從人的需要出發,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話語權,尊重人的人格和個性,尊重人的創造,重視對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培養,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際關系和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和諧教育氛圍,從而調動和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實效。同時,教育者要關心、理解、滿足教育對象的內在需求,注重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經常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疏導和行為方式引導,培養教育對象完善的人格以及承受壓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
2.注重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在價值取向上,“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互為前提和基礎,辯證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是“根源于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的統一”。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避免把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對立起來,要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價值,服務社會、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把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既了解黨和國家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考慮到受教育者自身價值實現的需求。
3.注重人的主體性和個性的培育。“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互動式、體驗式、滲透式的教育方法,重視對教育對象主體性和個性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注重培養和開發人的主體作用,弘揚人的主體意識,根據人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為每個人提供自由發展的平臺,提倡啟發式、示范式的教學模式,相信人有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積極營造有利于人自我教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認真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加大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培養人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激發人的主體性,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同時教育者要重視對教育對象個性的培育。要正確認識個體先天素質的差異性,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從不同個體出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針對不同個性特征進行不同的教育,制定出與不同目標群體相適應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講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引導教育對象個性的自由發展,塑造人的個性特色。
此外,“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求優化社會環境,加強教育的整體性,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緊密聯系,做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的統一協調以形成合力,共同創設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從教育對象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才能永葆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們追求“真、善、美”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就是要培養和塑造出“真、善、美”和諧統一的“知、情、意”全面發展的人,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5]柳禮泉.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6]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J].教學與研究,2002,(12).
[責任編輯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