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一批的示范性院校應運而生,在其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如何針對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辦出適合區域性經濟發展、符合自己實際的校企結合的本土化模式值得探究。
關鍵詞:示范性;區域經濟;校企合作;本土化;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55-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簡介:廖克玲(1962-),女,湖南衡陽人,研究員,從事職業教育區域經濟校企合作研究。
一、高職院校校企結合本土化實踐路徑探索的理論與意義
高職校企合作,體現其專業特色、學校辦學特色和區域特色。本土化應該理解成是一個入鄉隨俗的過程。它
的相關鏈接:“區位因子”(或稱區位因素)(Standort Factor)的韋伯,即特定產品在某處生產比在其他場所產生的費用降低的可能性。“最小運費原理”:講究營運成本。“地域分工”:亞當·斯密(A.Smith)提出了“地域分工”,俄林(B. Ohlin),提出“域際分工”,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經濟優勢,有相應的科學性。
對“本土化“綜合的理解:就是科學、符合實際的一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區域優勢,它是一種協同、共生,適者生存的優勢定律。
德國、美國、英國、日本或俄羅斯等國的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名稱不同,美國稱之為“合作教育”,日本稱之為“產學合作”,德國稱之為“雙元制培訓”,英國稱之為“三明治工讀制度”,俄羅斯則稱之為“學校——基地企業制度”。本土化特色反映在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合的層面,本土化應該理解成是一個入鄉隨俗的過程。
有利益共存的企業不僅參與研究和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而且參與實施與產業部門結合的那部分培養任務 [1]。而校企結合的市場本土化特色是高職院校的生命。
二、高職院校對校企合作的已有探索
許多高職院校根據各專業的特點和市場需求,創新課程開發模式,基于“工作過程、能力本位”的思路與用人單位共同開發課程。并實現“雙證書”制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同時也提升了學校專業的市場競爭力。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量”企業的需求之“體”,“裁”學生的培養之“衣”,可以為企業提供急需的人才,達到校企“共贏”。根據市場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人才。
2.“2+1”模式:采用校企合作“2+1”等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直接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融入了行業服務與管理標準,三年級學生直接到企業頂崗,學生具有員工和學生雙重身份。
3.共建實訓基地模式: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師資,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員,校企共建、省市共建、中央財政投入的實訓基地的方法,打破了部門、行業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夠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生產和實訓的一體化作用,從而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助互利、雙贏共進。
4.服務企業模式。針對企業在生產、管理工程項目當中遇到的難以解決的技術性問題,學校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優勢,積極主動地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就技術性問題進行課題研究,一起協同攻克生產技術難關。如企業的共同開展研發與產品設計工作,幫企業渡過難關,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通過此舉,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科研水平,而且還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得到了大中型企業持續有效的項目、技術、設備和資金支持,贏得了更多的經費投入,增強了辦學活力。
三、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實踐途徑的新思考
目前我省高職院校校企結合形式多樣,但沒有側重點,沒有區域特色的主攻方向,沒有強調自身的區域的稀有資源性,校企結合流于某些比如簽協議、掛牌、贊助等形式。只是企業贊助等單一的形式,沒有組合、集團化特色 [2]。
1.中國特色:體現在政策與經濟的大形勢,教育與經濟的銜接:推動政府搭建平臺,整合高職院校與企業資源,利益共享。高職院校的根據自己的區域實際,樹立科學發展觀,從節約資源、資源共享角度出發。解決區域經濟合理利用與合作開發不夠的問題。推動政府出面搭建平臺,使教育與產業結合,在技術、資金、場地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減少盲目投資。
2.區域特色:為區域經濟服務,開放培訓體系,培養人才。探索適合自己的高職院校校企結合本土化專業特色。專業建設要根據廣東區域經濟的特點:現代服務業、先進的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傳統產業、現代農業,為廣東與港澳打造世界都市圈服務。建立自己獨特的專業,適合市場區域方向,因此辦出專業特色,建設優勢專業,為廣東區域經濟服務,為地方經濟培養人才。
例如: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家具和家居專業、電器專業,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珠寶專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會展設計專業等都緊密配合區域市場、產業的特色的特點,辦出了特色。
廣東高職要突出就業特色,服務區域本土特色,針對市場,走自主經營的道路:圍繞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廣東省“雙轉移”,打造廣東轉型新引擎戰略目標,應對金融危機急需產業升級的緊迫形勢,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先進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傳統產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知識結構和人力結構的支撐。以專業建設為中心,打造符合廣東區域經濟與生活產業,高度融合品牌專業及其帶動的專業群建設。
形成與區域經濟開放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根據《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綱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區將著力構建產業體系,即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先進的制造業輪動驅動的產業群 [3]。現代產業體系的結構、結構升級,對勞動力供需結構帶來較大影響,那么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會影響從業人員的結構包括知識結構的變化,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中級以上的技能人才,這需要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珠江三角洲開放中專技校、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社會職業培訓,拓寬繼續教育社會化領域。一方面,重點加強與實力強企業的企業聯盟,加強校企合作,加大對在職或待崗人員的培訓;另一方面,建設以校辦工廠、各學科專業、為經營的多種經營實體,還可以與中小企業合作,與社會各種形式的融資,形成多種所有制體制的職業集團化辦學模式,形成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勞動技能培訓教學基地。
3.學校特色:體現在辦學特色,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建立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的高科技、高技能師資人才數據庫。例如,廣東珠江三角洲必然會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聚集化、產業競爭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結構。現代產業體系的結構、結構升級,對勞動力供需結構帶來較大影響,加強雙師隊伍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要打破院校與企業資源相互獨立的格局,相互為依托,以區域經濟為平臺,在資源(人力和物力)上充分整合。
在人才和人事制度上要改革,教育要先行,首先要尊重人才,將高素質、高技能、高需求不僅納入教育和企業發展規劃,而且要建設人才數據庫,建立人才共享基金與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留住廣東的高科技人才。
突出加強技能與服務相結合的生產性實習的分量,對一些重點專業和實驗、實習基地進行集中重點投入建設一批特色的生產性實習基地,面對市場,進行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真搶實彈的演練,達到資源共享,利益均沾;達到有資源、有設計、有開發、有產品拓展、有技術服務、有繼續教育、有有效營銷的經營團體;利用人才共享數據庫與激勵機制平臺招攬與聘用師資,充分發揮師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生產性人才的培養質量。從而探索廣東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校企結合本土化生產性實訓模式。可根據自身的特點分配教學與實踐時間。學分的取得也可以是在企業或頂崗實習或生產性實習中獲得。學生的考試不停留在書面上而是在實操和多方面能力的考查上。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要突出以人為本,達到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與區域文化的融合。
四、結語
中國高職院校正在探索一套適合自己的區域本土化特色,在高職院校周圍凸顯一批生產性、服務性實習的基地,正在成為市場競爭的亮點。
參考文獻:
[1]陶書中.江蘇省2005年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與研究”(254).
[2]陳嵩.上海市2005年度教科規劃研究項目 “上海市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研究”之階段性成果(B050630).
[3]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R].
[4]廖克玲.示范性高職院校校企結合的本土化探討[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