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一個后發國家,通過引進和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技術、趕超戰略,在建國以來短短六十年里成功崛起,實現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但是從長期發展的實踐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充分享受后發優勢的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后發劣勢。回顧新中國六十年經濟發展歷程,正確認識中國經濟的后發劣勢,對中國今后的持久發展尤為重要。
關鍵詞:后發劣勢;制度;技術;趕超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10-02
收稿日期:2010-02-11
作者簡介:任希卓(1985-),女,內蒙古通遼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
一、后發劣勢的理論概括
后發劣勢的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沃森首先提出,是指后發國家模仿技術容易,模仿制度難。后發國家傾向于模仿技術和管理,而不去模仿發達國家的制度。通過模仿技術可以獲得短期的增長,但是會強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給長期增長留下許多隱患,甚至致長期發展于不可能。
林毅夫教授則認為,后發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先發國的先進技術、學習先發國的管理經驗等,來實現本國經濟快速發展,這就是后發優勢。筆者認為,后發劣勢不僅存在于制度上,技術也存在后發劣勢,此外還應包括趕超戰略。
二、制度引進的后發劣勢
(一)計劃經濟體制的后發劣勢
建國之初,中國經濟“一窮二白”,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科技水平也不高,又缺乏建國經驗和發展經驗,因此中國引進了“蘇聯模式”,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有利于政府在全國范圍有效調動資源,為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提供了體制保障,為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盡管后來被迫放棄了計劃經濟,但在推行工業化方面,計劃經濟是非常成功的。
相對于短期的資本與技術的顯性收益,中國在長期的制度引進上付出了巨大代價。計劃經濟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經濟管理和決策權過度集中;二是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三是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義;四是長期封閉或半封閉,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和進口替代政策。建國之初,中國領導人沒有充分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僵化性以及中蘇兩國的國情差異,計劃經濟體制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長期低迷,人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被消磨殆盡。
中國經濟后來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路徑依賴,改革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內進行。1956年后,中國經濟便長期處于波動狀態,“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被西方稱為“社會主義經濟危機”,十年“文革”期間,中國的政治經濟建設幾乎是按照領導人的個人意愿進行,造成了巨大混亂,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正是引進了不合理的制度,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失敗的制度創新,使得中國經濟付出了巨大代價。
(二)市場經濟體制的后發劣勢
改革開放后短短三十年,中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高增長,被西方稱為“中國奇跡”。取得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果斷摒棄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引進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可以獲得更好的技術和改善資源配置,使中國經濟實現動態增長。
但市場經濟體制有其固有的弊端,即市場失靈,如分配不公、外部效應、失業、經濟波動等。實踐證明,中國引進市場經濟體制后,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發展愈加不平衡,醫療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制度引進的另一種劣勢來自制度引進不完全。一方面,中國的改革只引進了西方的經濟制度,卻沒有引進政治制度,即憲政體制,這就存在市場經濟制度與中國政治制度的磨合問題。雖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市場經濟體制只適合于憲政體制,但中國的政治體制對市場經濟體制確實存在一定的制約,如行政管理體制不合理、法制不健全等。另一方面,中國采取的是漸進式改革,改革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土地產權不清晰影響土地自由流動,金融體制不健全制約中小企業融資,公共財政體制不完善影響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提供等等。
三、技術引進的后發劣勢
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較短時間內用較低成本實現自身的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建國之初,中國通過接受蘇聯的援助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加快技術變遷速度,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但是技術引進的不足之處非常明顯。一方面,引進的技術并非核心技術或最新技術,而是發達國家即將淘汰的技術,并且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只將其價值鏈中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環節轉移給發展中國家,將自己集中于價值鏈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這造成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劣勢。中國雖以“制造業大國”著稱,卻處在加工制造這個最低端環節,利潤最微薄,附加值最低,產業鏈里最賺錢、最關鍵的環節幾乎都掌握在外國公司。此外,發達國家依靠技術的先發優勢,迅速壟斷新技術領域,使自己的技術標準成為行業標準或國際標準,強化競爭優勢,因此只依靠技術引進實現技術趕超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技術創新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風險較高,發展中國家普遍在研發領域投入較少,很多領域如精密儀器、醫療設備、工程機械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都依賴進口。過多依賴技術引進與模仿也會造成技術創新的惰性,陷入“引進—模仿—再引進—再模仿”的惡性循環。
四、趕超戰略的后發劣勢
(一)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后發劣勢
蘇聯憑借快速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很快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標。新中國也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不到三十年就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并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但是在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過程中,中國長期以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嚴重抑制了農業發展。為了支持城市工業,農產品價格嚴重低于工業品價格,大量資金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1952—1990年僅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從農業獲取的資金就達8 707億元,如果稅收和儲蓄渠道也考慮在內,并去除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農業為工業化提供的積累資金達1萬億元。”[1] 此外,政府通過戶籍制度限制農民進城,甚至還把很多城里的知青下放到農村。長期如此就形成了至今仍然制約中國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的要素生產率、資本積累率、收入水平、消費水平等,都遠遠落后于城市,而且差距至今仍在擴大。
(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的后發劣勢
二戰后,“亞洲四小龍”依靠出口導向型戰略在短期內實現經濟騰飛,“東亞模式”引起世界關注。改革開放后,中國也實施了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出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既拉動經濟增長又彌補外匯缺口,維持了中國經濟三十年的快速增長。
出口為中國經濟的貢獻巨大,但出口導向型趕超戰略對中國經濟的制約正在顯現。一方面,長期依靠出口,使經濟的需求結構長期不平衡,內需不足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板。另一方面,長期依靠出口存在較大風險,給國外經濟危機提供了輸入機制。如果主要貿易國和外商投資國經濟不景氣,就會直接影響出口貿易和外商投資,影響國內經濟增長。此次金融危機中,國外需求下降導致中國出口貿易受到重挫,進而拖累整個經濟。另外,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人民幣仍有升值趨勢,中國勞動力和資本的比較優勢正在遞減,一些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向印度、越南等勞動力更為低廉的國家轉移,中國的外貿摩擦也越來越多,“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將逐漸下降,出口導向也非長久之策。
五、總結與啟示
1.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不僅是重要的,對任何國家的經濟績效、資源配置、激勵機制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模仿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必須結合本國國情,中國曾在制度模仿上吃過虧,付出過巨大代價。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轉型是一次偉大創舉,成功之處在于結合中國國情采取漸進的轉型戰略。面對眾多問題,今后中國還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并界定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把政府工作重點從直接干預經濟轉移到制度建設上來,更重要的是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使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相協調,給市場經濟提供更完善、更健全的制度保障。
2.技術引進要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技術引進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不可能實現超越,只有自主創新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趕超。自主創新是經濟保持永久發展的唯一動力,也是克服后發劣勢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中國可以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模式,引進先進技術知識的同時,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中國可以在基礎科學和前沿科學上提高自主創新,抓住主動權。例如,傳統的汽車行業中國雖然落后世界水平,但是比亞迪公司穩穩抓住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創新,不僅創造了中國自己的品牌,而且技術領先于世界水平。只有真正實現“中國創造”,才能真正實現趕超。
3.實施均衡的趕超戰略。建國之初,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造成了中國特色的城鄉二元結構,使中國經濟長期畸形地發展。改革開放后,出口導向型戰略又造成內外需結構嚴重失調,增加了中國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發展的長期經驗表明,失衡的趕超戰略只能促進短期的經濟增長,卻無法實現長期發展。因此,中國要從非均衡趕超模式向均衡趕超模式轉變。過去長期受到抑制的農業部門,要加快升級步伐,提高農業部門生產率,實現勞動力按第一、二、三產業順次轉移,徹底改變畸形的城鄉二元結構。對于內需長期不足、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失衡結構,要逐步將需求從外需為主轉為內外需平衡,依靠內外需協調拉動經濟增長。
建國短短六十年,中國就作為后發國成功崛起,有太多經驗需要總結,認清中國經濟的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可以更清楚地認識中國的成就——優勢與劣勢并存。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然是一個后發國家,中國的趕超之路任重而道遠。中國應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通過深化改革和發展來避免后發劣勢,實現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金秀,鄭志冰.工業反哺農業的財政支出政策研究[J].商業時代,2007,(32).
[2]林毅夫.中國經濟專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林毅夫.“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J].經濟學:季刊,2003,(3).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