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宏觀政治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從各方面給黨的利益整合功能帶來了諸多挑戰。為應對挑戰,黨應從樹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執政黨意識;培育社會基層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等方面來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
關鍵詞:轉型期;政治生態;利益整合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185-02
收稿日期:2010-01-04
作者簡介:陳志剛(1982-),男,江西南昌人,教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共黨史與黨建研究;李玉林(1971-),男,湖北來鳳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共黨史與黨建研究。
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堅實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遵循的執政規律之一。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存在的宏觀政治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黨要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
一、利益整合功能對于政黨的重要性
政黨是一定歷史階段特定階級階層利益的代表者,為了實現本階級階層的利益,必須要與其他政黨抗爭或討價還價,這是政黨具有的引起社會利益沖突的特征。但同時政黨:“為了實現既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目標,有時會最大限度地團結各種社會力量,甚至超越意識形態的阻力,以形成合力,推動目標的實現,這是政黨利益整合功能的體現。”[1]因此,美國學者李普賽特將政黨稱作:“沖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
不同的是,在野黨在與執政黨的博弈中,其主要目標是想方設法擊敗執政黨,突出地體現為“沖突的力量”。與此相反,獲得執政地位的黨,則更主要地體現為“整合的工具”。對執政黨利益整合功能的突出強調,是和它的執政地位分不開的。因為執政黨掌握的是國家公共權力,屬于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群體和個人所共有。既然執政,就必須獲得民眾的授權,承載著維護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以及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講,利益整合是執政黨必須履行的職責之一,是政黨執政的一條根本性原則。
政黨政治的類型不同,利益整合的路徑和方式也不同。在西方的多黨制國家中,每個黨派所代表的利益主體不同,可以通過執政黨的輪換來達到和實現長遠的利益平衡。同時,在激烈競爭的政治生態環境中,為了能夠取得執政地位,各個政黨都必須盡量擴大自己政策的包容性,努力取得多數選民的支持。而中國政黨制度的特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實際上是一黨執政,多黨參政的“非競爭性政黨生態”。在利益分化和社會結構復雜化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也就意味著各個社會利益群體在很大程度上共享一個政治代表,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都通過一個政黨來表達。“在這種情況下,勢必要求執政黨有廣泛的包容性,能夠容納不同利益。”[2] 這種特殊的政黨生態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必須主動自覺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協調和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防止和消弭社會沖突和對抗,促進社會和諧,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擁護。惟其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政治生態變化對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的影響
當前,中國共產黨存在的政治生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一系列因社會轉型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在很人程度上加劇了中國共產黨利益整合機制與政治生態之間的沖突性張力,給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帶來了諸多難題。
1.社會意識形態多元滲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黨的意識形態的利益整合功能。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引發經濟基礎的變化并必然帶來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的變化。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私有企業的長期存在,使得一批游離于政治領域之外的社會階層或利益群體,表現出他們自己獨特的利益追求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取向,社會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意識形態一元化的格局被打破。意識形態的互動更多地表現為妥協、滲透、和諧共處的特點,社會意識形態對政治意識形態的滲透,一定程度上會削弱黨的政治意識形態的整合能力。此外,經濟體制的改革帶來了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角色轉換,經濟利益成為黨員干部和普通民眾價值判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職業流動性強,黨組織正常的思想教育、組織管理較難覆蓋到這部分人,非主流意識形態就很容易突破他們的思想防線,從而影響到黨的思想統一,給黨的意識形態的利益整合功能帶來挑戰。
2.社會利益群體的多元化,提高了黨的利益整合功能的難度系數。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優化產業結構,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這樣的結果使不同社會成員、不同社會群體、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甚至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利益矛盾逐漸突出,造成社會階層分化不斷加劇。社會利益格局較之過去一元化特點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各階層在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由于體制的原因而帶來的不公平競爭,使得財富聚集與個人的知識、技能有呈相反方向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由于不公平競爭而帶來了社會分配不公的結果。這兩個結果就成為利益群體社會沖突的基礎,它會誘發階層間的仇恨心理,從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給中國政治發展帶來較大的政治壓力。此外,這種社會結構變遷不是簡單地從一元結構到多元結構的轉變,在這一結構變遷的背后蘊涵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政治內涵,那就是要求政治參與。不同利益群體的政治參與要求成為小康社會潛在的或者說是隱性的政治壓力,從而提高了黨的利益整合功能的難度系數。
三、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的幾點思考
社會轉型所造成的社會階層的劇烈分化、社會利益群體的多元化以及所帶來的諸多新問題、新矛盾,需要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沉著面對和冷靜思考,善于對社會各階層利益進行重新整合,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以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增強黨的利益整合功能。
1.樹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執政黨意識。黨的一切工作必須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3] 作為根本尺度,樹立一切依靠群眾的根本觀點,使黨的各項決策和工作符合實際以及人民群眾的要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權,使好權,切實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顯著改善,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因素,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在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上是不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解決好這一問題,應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既要貫徹效率優先的原則,反對平均主義,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又要堅持兼顧公平的原則,防止收人差距過分擴大,切實把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特殊利益照顧好,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繁榮的成果。當前,尤其要注意解決好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通過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扶貧開發等措施,努力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培育社會基層利益表達機制。利益表達功能是政黨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這一功能要通過政黨的組織機構來實現,以達到社會利益的整合。社會轉型期間各種利益矛盾不斷凸顯激化,建立健全社會表達機制尤其是基層表達機制,使社會底層群眾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釋放不滿情緒,是執政黨整合社會各方面利益的重要措施。第一,在農村建立適合農民生活需要的利益表達機制。要充分利用農村非正式組織在利益表達中的作用,尊重農民的自我創造性,認可農民自己所熟悉、簡約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民學會利用輿論和協商途徑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培養他們村民自治、權利平等、利益自主的公民意識;同時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使法律法規、中央的政策為農民所熟知,逐步提高他們利益表達和訴求的能力。第二,在城市中優化社區組織的服務功能。利用居民委員會在社區居民中的利益表達作用的優勢,進一步擴大服務渠道,構架服務網絡,把居民委員會作為執政黨機構的神經末梢,發揮其在利益表達與反饋、矛盾化解中的強大功能作用。
3.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有利于緩解利益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是實現利益整合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由于社會強勢群體掌握了各種社會資源,因此在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制度設計、政策安排、措施實施上占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的利益。相比較而言,社會弱勢群體由于經濟、政治、社會各個領域的地位較低,所能掌握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因而缺少與強勢群體利益博弈的能力。如果放任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在利益方面自然的競爭,弱勢群體將受到巨大的傷害,從而加劇兩大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對社會弱勢群體予以一定的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應該包括:在政治上,執政黨要切實提高弱勢利益群體或低收入群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人大和政協中要有來自他們的代表人物,能夠直接表達他們的利益要求,使他們有實在的力量來進行自我保護;在經濟上,國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自發作用的基礎上,要切實運用稅收、財政、金融等經濟杠桿對高收人群體進行合理調節,并通過國民收人的再次分配和社會保障機制,使低收人群體和個人獲得一定的利益補償。
參考文獻:
[1]丁衛華.黨內民主與中國共產黨利益整合功能的加強[J].理論與改革,2004,(2).
[2]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2.
[3]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3-07.
[責任編輯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