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三大改造以來,中國已牢固地確立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又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確立,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不應當是二者的簡單堆砌,而應遵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基本規律。
關鍵詞:市場經濟;公有制;生產力;生產關系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03-02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簡介:徐娜(1983-),女,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哲學研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確立以來,中國在實踐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兼容性的理論問題仍在不斷的爭論中。特別是受到近年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對這種爭論的關注進一步升溫。本文依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為對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確立及其兼容性問題應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理論中把握。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基本經濟特征的表述最基本的有這么兩點:(1)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2)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社會資料歸社會直接占有。套用馬克思的表述,那么我們現在的社會形態還遠非共產主義社會,我們為之擬了個名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似乎都因這個“初級階段”而成為合理的了。但是,即使是“社會主義”,也不能濫用“公有制”;即使是“初級階段”也不能濫用“市場經濟”,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應遵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一基本規律。
一、公有制主導地位的“確立”過程
劉少奇在1949年6月《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中指出,在推翻帝國主義及國民黨統治以后,新中國的國民經濟主要由以下五種經濟成分所構成:(1)國營經濟;(2)合作社經濟;(3)國家資本主義經濟;(4)私人資本主義經濟;(5)小商品經濟和半自然經濟[1]。在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小商品經濟與半自然經濟占著絕對的優勢。合作社經濟很少、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也很少。國營經濟則在接收全國官僚資本后形成的,是一個可觀的但還是很小的成分。不過它可以使社會的經濟命脈操在國家手中,而居國民經濟的領導地位。劉少奇在這篇文章里所做的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的分析是中肯的,是對當時中國經濟現實的比較切實的分析。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過度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三大改造。但是1953—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完成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成分占主導地位,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且不論普遍都熟知的這個社會主義改造是如何的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我們也且不論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是以一種怎樣的進程跨越了“卡夫丁大峽谷”,確立了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進而進入了社會主義;我們也且不論對這五種成分是如何被改造的,不論互助合作社、和平贖買、四馬分肥、統購包銷等等這些經濟政策,是怎樣影響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自主的發展進程。
首先,我們得承認這場變革是中國歷史上深刻偉大的變革,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正如列寧所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2] 如果是在這個意義上評論這場改革,它確實是前無古人的。對于既成的事實,褒貶與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我們應該從中得到的教訓,過往的歷史不是用來被人們指指點點的,歷史是為提供給我們經驗,進而對我們當下的行動提供規勸而存在的。
二、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理解
然而,依據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公有制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產物和結果。我們的公有制的確立是否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呢?
我們應該再次仔細的分析一下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3]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如何分配。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關系,是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3]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結構,法律的、政治的、社會意識的上層建筑都是以經濟結構為基礎的。
那么我們便可得到一個基本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決定法律、政治、社會意識等上層建筑。但是,再回顧一下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符合這樣一個原理嗎?我們制定了一個過渡時期基本路線,就開始對五種經濟成分進行改造。我們盲目的用政治路線決定了經濟發展方向。而且絲毫沒有考慮20世紀50年代當時我們的生產力狀況,沒有考慮人們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我們提出了“一化三改”的任務,這個任務得以解決的物質條件存在了嗎?改造的實踐結果是國民經濟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這表明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的用政治路線制定的經濟制度不會成功。雖然我們在政策上確立了公有制的主導地位,但是“公有制”賴以存在的社會生產力現實卻遠遠沒有成熟。
三、改革開放的經濟探索
基于生產力不發達這樣一個基本社會現實,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只有當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來后,才可能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起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又要求我們建立與現階段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使之順應中國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發展的實際水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1992年黨的十四大就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21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2006年“兩會”期間,胡錦濤在上海代表團發表了“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講話,他指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堅持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這些都引出了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結合問題。
四、市場經濟的可行性
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論述到了計劃和市場屬性及關系問題,計劃和市場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而都只是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4] 但這主要是從政治上論述問題,只是解除了人們對市場經濟的恐懼。那么市場經濟的生產力方面的可行性究竟在哪里呢?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即使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了個人的與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5] 分工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才開始成為真實的分工”[5]。我們如果不否認中國現階段存在分工就不應該否認我們需要市場經濟。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與市場關系存在的兩大前提。無論是什么樣的社會性質,就社會分工與經濟形態的變遷來看,只要是產品歸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生產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產生的,并追求其價值或增值的實現,市場機制就會作用其間。既然市場經濟是必須要搞的,那么它能否與中國的公有制相融合呢?
五、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兼容性
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是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無論是全民所有制還是集體所有制,其本身都不純粹。國有企業改革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經濟主體。所以,無論是推進“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還是塑造“企業法人主體”、“建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等,實質上都是在承認在全民所有制企業層次,有一定的產權權力存在。公有制經濟的不純粹決定了公有制經濟中存在著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現實必然性。
就市場經濟本身而言,它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并發展的。社會從自然經濟轉變為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它又獲得了市場經濟的形態。而當今世界正在發展著的卻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當代市場經濟一方面是市場機制本身發展的成熟與完善,另一方面又是國家宏觀調控的產生與加強。那種自發的、自主的、無政府狀態的自由市場經濟已經不存在了。市場經濟被各個國家、各種國際組織調控的現實同樣也說明了市場經濟與公有制融合的可能性與現實性。
不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不論私有制還是公有制,都屬于生產關系范疇,在具體的經濟運行中,它們如何結合應遵循當下的一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而不應該被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所左右。
當然我們不否認觀念的先行,觀念有時確實要比社會現實先行,來指導人們的實踐。但是,先行的思想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形成。“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3] ,人們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觀念的改變并不一定能使社會進步。觀念只是對社會的不同解釋,我們可以有千萬種對改革開放的建議,可以有千萬種對當前經濟問題的看法,但這只是不同的人對社會不同的解釋。社會依然會按照它自己的腳步前進,經濟危機依然會周期性的發生,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降低損失而已。
參考文獻:
[1]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27.
[2]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9-15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3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