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形勢需要,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根據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著重談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投資結構;促進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01-02
收稿日期:2010-01-28
作者簡介:程黎(1955-),男,江蘇宜興人,經濟師,從事經濟管理研究。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中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并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是事關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的重要戰略部署。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年均GDP增長率達到了9.83%,積累率接近40%形成了龐大的國民經濟總量,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 300670億元,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國民收入也達到2360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是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過于追求經濟的速度,產生了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社會環境不和諧因素,按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國2020年要實現人均GDP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的戰略目標。但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國際先進發展水平相比,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加快現代化進程,調整優化投資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二、現階段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F階段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即以重化工工業為主的階段,這對資源供給和環境承受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占世界總增加量的比例,包括煤炭、石油和鋼等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污染排放總量大,環境污染嚴重,從發展方面看,重化工工業階段的到來必然提高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由于重化工業本身的特點就更加劇了節能減排、降低環境污染的難度。同時中國還面臨著資源總量有限、資源利用效率低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從資源利用效率看,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企業主要依靠低價格的要素投入來獲得比較優勢,而科研投入較低,依靠科技進一步提高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動力不足。
2.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F階段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是;農業基礎仍然很薄弱,機械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工業大而不強,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制造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第三,但消耗高、污染多的行業和企業所占比重過高,以浙江嘉興南湖區而言,雖處長三角地帶,但工業經濟發展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工業層次還相對偏低,總體上還是以消費品工業和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中低國家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從世界范圍看,每1元現代制造業增加值,相應有1元以上的生產性服務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以浙江嘉興南湖區而言,2007年工業增加值62.18億元,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僅為 18.65億元。從近些年發展的結果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方向出現偏差,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不僅沒有改變,反而繼續強化,進一步加重了資源環境的壓力。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2年以來一路攀升,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資源環境及就業結構等一系列問題。
3.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受到瓶頸制約。改革開放及一系列政策,通過市場機制,中國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東部地區快速發展,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東西部的差距相差很大。盡管國家在前幾年大力實施西部開發戰略,三大地帶經濟發展差距仍然不斷擴大。東部地區已形成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充分,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制造業服務業和外貿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而西部的增長則主要靠基礎建設投資的拉動,國有資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資及民間資本不足,所以東西部之間的經濟、人均收入差距相差很大。但東部地區在發展中面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資源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尚求形成,成為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嘉興市南湖區而言,按目前制造業畝均增加值約50萬元,勞動生產率約6.5萬元、工業環境資源產出率約480萬元/噸測算,每增加100個億的工業增加值,則需要新增用地2萬畝、勞動力15.4萬人和排放COD或SO2共2 000多噸,有限的土地空間和環境容量將難以滿足目前的發展需要。
4.投資、消費與出口不協調,城鄉收入差距大。投資、消費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突出的問題是三者不協調,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具體表現在:(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2)投資率上升,消費率下降。(3)消費率大大低于歷史同期國際平均水平。(4)內需與外需關系不協調,出口增長快,貿易順差大,經濟增長的外貿依賴度越來越高。(5)城鄉收入差距大。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5.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社會事業發展上還滯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有待提高,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階層結構需進一步調整。這就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社會事業,對建立和諧社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目前中國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障福利事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更顯得必要。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的思路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第一控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難循環、低效率的投資,要從主要依靠土地、資金和自然資源支撐的經濟增長,向更多的依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支撐轉變,逐步從外延擴張為主到內涵提升上來。第二增加技術創新投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大力發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產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努力開拓服務業發展新領域,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擴大企業、公共事業機構和政府的服務外包業務,努力提高服務業社會化和市場水平,加強服務業的政策法規建設,統一和規范服務業市場。
綜上所述,嘉興市南湖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升級的主要目標是到2012年構建一個體系、建設兩個區域、形成三大格局。一個體系:即現代產業體系。就是強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疊加發展的產業體系。兩個區域:即創新型區域和高端要素流入區域。就是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組織實施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標準化戰略和品牌戰略,強化人才支撐體系,為率先建成創新型區域打下堅實基礎。三大格局:即發展基礎、發展質量和發展層次的新格局。發展基礎就是以工業產業集群、服務業集聚區為重心,走大項目帶動大產業發展、大企業支撐大基地建設的路子,建成現代服務業多個集聚區,形成主導產業與主體空間相輔相成的格局。發展質量就是狠抓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集約發展與生態發展齊頭并進的格局。發展層次就是鼓勵引導企業發展核心技術,培育自有品牌,建立現代營銷網絡,實現由加工制造、設計制造向自有品牌制造發展,形成產業升級、企業提升與產品創牌整體推進的格局。
2.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結構,擴大內需。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控制投資過快增長,提高投資效益。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完善消費政策,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刺激消費發展。二是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的壓力,培育和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結合嘉興市南湖區實際,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著重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著力在有效投入中實現轉型升級,圍繞“優增量、調存量、促轉型”的工作部署,通過高質量的項目投入,以增量發展推進轉型升級。二是優化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培育消費熱點上下工夫,努力培育教育、文化、信息、旅游和服務消費、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服務、休閑娛樂、體育健身和衛生保障等新的消費點,大力拓展農村消費市場。三是著力提升出口水平,積極開拓和鞏固國際市場,在調整優化出口商品上下工夫,推動出口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變,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統籌區域發展,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各地區比轉優勢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發揮。嘉興市南湖區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地理位置,增強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提高農村發展整體水平。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重視教育,充分發揮北師大附校等名校在南湖區的帶頭作用,積極探索教育資源向農村擴張,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優化醫療機構布局,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升和強化三級衛生服務功能, 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加快文化創業產業園建設,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豐富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文化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社會救助、促進就業、扶貧濟困、防災減災、公共服務等機制,切實把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放在首位,真正做到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