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周口市是中國典型的平原農業(yè)大區(qū),農民占人口數的90.3%以上。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yè)為主地區(qū)的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依靠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此,政府要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調動農村青少年求學的積極性,以保證未來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達到高中以上;政府還要加大對農村壯年勞動力的培訓力度,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搞好農民的職業(yè)技術教育,以保證把農村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
關鍵詞:農村人口;素質;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39-03
收稿日期:2010-02-08
基金項目: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以農業(yè)為主地區(qū)農村人口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B321)
作者簡介:張守權(1964-),男,河南淮陽人,副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國情問題研究。
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尤其是中原地區(qū)的河南省周口市,更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yè)大區(qū),農民占人口數的90.3%以上。“農村窮、農民苦、農業(yè)真危險!”三農問題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只有依靠農村、農業(yè)的現代化,最終依靠的是廣大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因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的因素是有決定性的因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歸根結底要依靠高素質的農民。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農業(y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要求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必須與世界接軌,實現市場化、專業(yè)化、產業(yè)化、規(guī)模化經營,這些新的形勢必然要求高素質的農民的參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民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時光匆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三十年,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廣大農民在吃飽穿暖住好的同時,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提高多少呢?能不能夠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為此課題組對周口市農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總結如下:
一、農民的文化素質現狀及成因
素質一詞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實踐而養(yǎng)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身心發(fā)展的基本品質。農民的文化素質是指農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對社會文化的認識和接受能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農民的文化素質得到不斷的提升,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再加人口素質的提高本身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課題組對周口所轄九縣的80個自然村的走訪調查發(fā)現,時至今日,廣大農民的素質尤其是科學文化素質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差距甚大。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對象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92人,占被調查人數的47.41%,小學文化程度的109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6.91%,高中文化程度的87人,占被調查人數的21.48%,不識字或識字不多17人,占被調查人數的4.20%,大專以上為零。這些都說明目前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高。如果按年齡段細分的話,在青年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絕大多數;在壯年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絕大多數;在老年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絕大多數。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青年勞動力中,主要是一部分青年人受大中專畢業(yè)生分配政策的影響,不能從長遠看問題,只顧眼前利益,片面地認為“讀書不如賺錢”,所以過早輟學打工。再加受教學條件的限制,現有的教育資源滿足不了青少年求學的需要。周口市是一個有著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市,多數縣人口都超過百萬,可是每個縣只有一至二所重點高中,50%的初中畢業(yè)生不能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的縣連一所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也沒有,這樣多的初中生只好輟學打工了。高中生升入大學深造的近年也只有30%左右,農村學生升大學的概率遠遠低與大中城市的學生。升大學機會少,上了大學工作又難找,大大挫傷農民孩子上學的積極性。二是在壯年勞動力中,他們求學階段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白卷英雄” ,“讀書無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他們的文化程度也就是小學階段,即使上過初高中,由于早已離開學校,脫離書本,又沒有機會到各專業(yè)職業(yè)技術學校進行培訓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適應不了現代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三是在老年勞動力中,素質就更低下了。絕大多數老年勞動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農業(yè)科學技術,沿襲的仍是過去“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的傳統(tǒng)落后的種養(yǎng)模式,談起現代科學技術如同聽天書一樣。更可怕的是我們在周口農村調研時發(fā)現,不少村青壯年勞力幾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了“613899”部隊(指兒童、婦女和老人)這樣的老弱殘兵,靠這些人去落實先進的農業(yè)技術根本無從談起。
二、農民的科技素質現狀及成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歸根結底必須靠科技來實現,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尤其是在中國人多地少這一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依靠科技實現原有土地上的增收,靠科技提高單位面積的效益和產出率應該成為一個共識。但是,由于廣大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要靠自修掌握現代農業(yè)科學技術是十分困難的,必須依靠專業(yè)農業(yè)科技工作者深入地頭,進入民間,現場指導、示范、培訓,才能推廣最新農業(yè)科學技術。而農業(yè)科技推廣問題現在也成為一個難題。一方面現代農業(yè)需要現代科技作支撐,農民盼技術盼信息的心情求之若渴;另一方面農業(yè)科研又碩果累累。就是因為市場經濟下的新的推廣體系沒有形成,普及不到位,造成棚架嚴重,無法到戶到田,從而形成制約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不僅河南周口等地存在,在全國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造成科技棚架的原因,大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推廣網絡不健全,以周口市為例,20世紀90年代初全市推廣機構基本形成了市、縣、鄉(xiāng)、村四級推廣網絡,基本還是健全的。但是,后來隨著推廣內容、服務對象、推廣手段的變化,過去“一張嘴、兩條腿”的推廣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千家萬戶不同作物、不同品種對農業(yè)技術的需要,一個鄉(xiāng)鎮(zhèn)僅靠三五個技術人員,很難把抽象的新技術及時地傳遞到幾萬畝的耕地上。同時,由于隨著近年來對農技推廣部門“減供”、“斷奶”、“下放”等措施的出臺,使原來的推廣體系出現了“線斷、網爛、人散”的局面,很難承擔起新形勢所賦予的新使命;二是農技推廣設備簡陋,手段落后。周口市的農業(yè)信息平臺建設都不夠完善,相當一部分雖然建立起來了,但受資金等方面的限制,作用發(fā)揮很不好。周口市50%的鄉(xiāng)鎮(zhèn)農技站沒有必要的辦公場所,183個鄉(xiāng)鎮(zhèn)農技站沒有一個配有電腦,甚至連最基本的簡單的土壤檢測設備也沒有。就市級電視臺也沒有開設一個針對三農的專用頻道。設立的一個專題欄目也是剛剛開播,且相當一部分地區(qū)接收信號還不能覆蓋到。由于推廣手段落后,在河南周口調研時,一些農民反映農業(yè)科技的推廣普及為零,農業(yè)生產完全是靠自己積累的傳統(tǒng)經驗;三是農技人員匱乏,知識老化。以周口為例,目前全市三級農技推廣單位實有人員3 346人,其中高級職稱僅48人,中級職稱471人,高中級合計僅占全體職工人數的1/6;大專以上學歷874人,占27%。許多新畢業(yè)的農業(yè)院校的大學生因編制問題進不了市、縣級農技推廣單位,又不愿到名存實亡的基層鄉(xiāng)站就業(yè),形成了農技推廣隊伍知識結構斷檔。周口市農業(yè)局的一位負責同志告訴我們,由于市級農技推廣部門歷史上形成了人員超編,加上目前又受編制和經費的制約,已有六年沒有接收大學畢業(yè)生了,技術人員青黃不接的現象非常嚴重。同時,由于各級用于科技人員再培訓的經費不能到位,農技人員知識老化也非常嚴重,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農技人員跳槽現象也較為普遍。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對策及建議
第一,對于農村青少年來講,他們一部分將來要走出農村,一部分將成為新時代的農民,無論干啥,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建設者都必須具有現代的科技文化素質,為此必須加快農村基礎教育的發(fā)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各級政府務必提高對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zhàn)略地位的認識,切實把各地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上來。 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發(fā)展的投入力度,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當然,農村教育要搞好,還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農村教師培訓計劃,提高農村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并鼓勵城市各單位智力支農,加大城鎮(zhèn)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力度。
第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實現高等教育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以提高農村青少年上學的積極性,防止在校中小學學生的流失。眾所周知,考上大學是農村孩子跳出龍門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他們走向上層社會的唯一通道,也是他們求學若渴的主要力量源泉。一旦上大學機會減少,升學無望,即使上了大學而求職無門,這將大大挫傷農村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形成新的讀書無用論。現在中國社會形成了一個誤區(qū),就是全社會都在關注高考,卻看不到普遍嚴重的招生歧視。大家知道,我們河南是農業(yè)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參加高考考生基數大省,每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達百萬之眾,但這樣的考生大省卻成為京、滬等地大學招生的歧視對象,農業(yè)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標遠低于其考生數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2009年,北京大學對萬名考生在天津投放指標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標為4.8人,但在河南投放的指標卻只有1人。復旦大學對萬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標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標為4.2人,而對河南投放的指標僅略超過0.4,導致不同省市的單位招生指標相差好幾倍甚至十幾倍。高等教育機會是最重要的公共資源,理應按照機會平等原則分配給所有公民,而不應該因戶籍地等不相關因素而受到歧視。然而,部屬重點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標制度對本地考生給予特殊照顧,嚴重歧視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平等的權利,明顯違反憲法規(guī)定的教育機會平等的原則。因為道理很簡單,北京大學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國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機會卻要比河南、山東等省的考生高出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蘇、浙江、武漢等地招生地方化甚至遠比北京大學嚴重,如復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國家重點支持的“985大學”,在本地錄取考生達到招生總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達50%。教育機會不平等,尤其是農村學生不能通過平等高考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必然影響農村青少年求學積極性,并最終影響廣大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阻礙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所以,我們強烈呼吁,迅速改革現行的高考招生指標分配制度,至少不能在錄取標準上歧視農業(yè)地區(qū)的考生。
第三,對于農村壯年勞動力,全日制求學階段已經結束,但他們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必須對他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開展職業(yè)技術教育。但是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fā)現,農村的農民培訓工作存在一些問題,可概括為四多四少現象:浮在城鎮(zhèn)多,深入村屯少,集中培訓多, 現場指導少,單項技術多,綜合技術少,傳統(tǒng)技術多,現代技術少。致使培訓工作很難做到走進村屯,貼近農民,服務農民。所以,許多農民對技術培訓不感興趣,每當組織培訓時,他們總以種種理由推脫。據調查,30.62%的人以沒錢為理由,10.12%的人說沒合適內容而拒絕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沒有吸引力。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由市、鄉(xiāng)、村三級的構成的農民培訓管理體系。市一級主要負責制定區(qū)域和年度培訓計劃。鄉(xiāng)鎮(zhèn)政府主要負責培訓項目的具體落實,根據需求確定培訓目標,公開招聘培訓機構,加強培訓工作監(jiān)督檢查。村一級主要是根據當地主導產業(yè)提出培訓需求,組織農民參加培訓,如實記錄培訓情況。
2.改進工作方法,把培訓工作重心下沉。我們就培訓地點問題做了調查,65.68%的農民愿意在村里辦培訓班,22.47%可以選擇到鄉(xiāng)鎮(zhèn)參加培訓,極少數人選擇到縣城或城市。選擇在村里辦培訓班對農民來說好處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時、省錢;三是可以在村頭就地取材,現場指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農民喜聞樂見。因此,我們應當把教育培訓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屯,把培訓班辦到村頭、地頭、家里頭。工作重心下沉的關鍵,就是改進工作方法,推進“三進村”工作措施。所謂“三進村”就是“培訓教師進村”、“媒體資源進村”、“人才培訓進村”。“培訓教師進村”,就是發(fā)揮專業(yè)培訓機構、專業(yè)教師的優(yōu)勢,組織農廣校、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和農民專業(yè)技術協(xié)會的培訓教師進村入戶,圍繞當地主導產業(yè),開展以農業(yè)科技為主的綜合性培訓;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方便農民就近接受培訓。“媒體資源進村”,就是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例如,推行“三電”(電視、電話、電腦)一體化模式、發(fā)揮科技服務車的流動培訓功能、創(chuàng)建科技書屋、利用電臺電視臺開辟農民教育培訓節(jié)目,開設空中課堂等。“人才培養(yǎng)進村”,就是以貼近農民、貼近實際、貼近市場、方便學習、降低成本、靈活高效為原則,圍繞主導產業(yè)和資源優(yōu)勢,結合項目實施,在村里舉辦多形式、多層次、多內容的教育培訓班。通過推行農民教育培訓“三進村”工作措施,實行送教上門,送技術上門,送信息上門,為農民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加速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
3.改變培訓方式,調整培訓內容,推進產業(yè)發(fā)展。當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主題,以發(fā)展生產為切入點,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我們要改變工作方法,實行“互動性培訓”和“引導性培訓”相結合的模式。“互動性培訓”模式是指農民需要什么技術,培訓機構就培訓什么技術,這是傳統(tǒng)培訓方式。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對種植業(yè)的培訓需求主要是糧食、水果、蔬菜和特種種植;對養(yǎng)殖業(yè)的培訓需求主要是養(yǎng)豬、養(yǎng)雞、養(yǎng)牛和特種養(yǎng)殖;對非農技術培訓需求主要是農產品加工、機械、運輸和家電維修等。培訓機構必須針對農民的需求制訂培訓計劃,調整培訓內容,做好培訓工作。“引導性培訓”就是針對那些有生產潛力但又不懂技術,思想保守的農民而進行的。引導他們結合市場需要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幫助他們引進新信息、新技術、新知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諸多原因,使得農民在新形勢下思想茫然,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還是采取農民需要什么技術就培訓什么技術的“互動性培訓是行不通的”,必須采取“引導性培訓”模式。培訓機構主動介入,幫助他們調整產業(yè)結構,樹立產業(yè)意識和品牌意識,解決生產技術問題。
通過以上舉措,就可以建立健全新形勢下農業(yè)科技普及推廣的新體制,切實解決農業(yè)科技的棚架問題。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