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是目前高校《民法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在肯定“研究型教學方法”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研究性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擬就如何正確理解“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以及如何對現實困難進行有效應對等問題做一簡要分析,以期對相應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法學;研究型教學方法;難點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29-02
收稿日期:2010-01-18
基金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新世紀教改工程項目
作者簡介:陳曉雷(197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民商法研究。
目前,中國高校的《民法學》課程教學正在由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如“換位式教學方法”、“答疑式教學方法”、“提問式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方法”、“作業式教學方法”等。在此過程中,關于研究型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積極意義已基本形成共識。但是,在肯定研究型教學方法積極性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這種教學方法本身也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也表現出許多現實的困難和阻礙。例如,有些研究型教學方法流于形式,如大作業;有些方法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應對能力,如街頭法律咨詢;另外,還有些方法雖然效果很好,但是因為缺少必要的經費和政策的支持而難以實施,如網絡法律交流的平臺建設等。有鑒于此,筆者擬對各種“研究型教學方法”在民法學課程中的應用難點和應對措施做一簡要分析:
一、“系統講授式教學方法”仍然是“研究型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
有人認為,所謂研究型教學方法,就是將教學模式完全改變為研究式的,教師的系統講授的方式已被完全取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對研究型教學方法的誤解。單一傳授式的教學方法固然有很多弊端,但是這絕不意味著系統的講授就是不必要的。因為,任何問題的研究都是有前提和基礎的,一定要建立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之上,民法學也不例外。沒有關于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了解,又怎么能形成符合邏輯的判斷和分析呢?如果沒有系統的講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過程,那么后續的研究和實踐又從何談起呢?
因而,對《民法學》的研究型教學必須保留系統講授的方法,只是應當對講授的時間做出合理的安排。具體而言,就是在《民法學》課程的教授初期,因涉及基礎知識的積累和熟悉過程,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在課程的中期和后期則應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更多地參與到教學中來。
二、應用“換位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換位式教學方法,即學生授課方式。此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通過備課過程的資料搜集、分析和整理活動大大提高擬授課學生的研究能力。但是這種方法的弊端是僅僅鍛煉了個別授課學生的個體能力,而對于大多數聽課學生卻沒有發揮作用,相反,因受能力和水平所限學生講課的效果難免弱于教師講解,這使聽課的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產生反感。實踐中,許多學生都對學生授課方式提出了質疑。
對此,筆者認為,換位式教學方法有其積極有益的一面,適當應用是肯定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一點,在這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中必須同時配合有教師及時的指導和必要的總結、評判。例如,在學生講授《買賣合同》一章時,在講到標的物所有權、風險和交付的法律關系這一重要問題時,講課的學生自己也弄不清楚,而聽課的學生更是不知所云。此時,教師就應及時介入,以自己的成熟系統的知識理論為學生解決困惑。否則聽課學生會因對授課學生講解內容的正確性的不信任而對這種教學方法產生抵觸。
三、應用“答疑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答疑式教學方法,即學生提問式教學。但現行的教學環節中,答疑多是安排在課程結束之前,一般就是兩個學時,其他時間教師都是忙于講課,極少為學生安排單獨的提問時間。實踐中,有很多好學好問的學生都感嘆,有好多不明白的問題卻找不到足夠的提問時間。例如,民法中對“意思表示”的認定是個難點,學生經常在這個問題上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單純依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還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而,筆者建議,可以嘗試在每一次課結束前留15分鐘專門的答疑時間,取消課程結束后的兩學時答疑。這是因為,學生的許多問題都是在課堂學習中產生的,如果把所有的問題都集中到最后解答,其效果顯然不如在問題產生的當時就立即得到回復和解釋。
四、應用“提問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提問式教學方法,即引導式授課方式,這種方式是對答疑式教學方法的一種重要補充。重視學生的自主思維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正視他們思維方面的局限性,有些時候,站在學生的角度還不能從更深層次去思考問題,或還不能從法律體系的角度去理解某些規定。例如,有些教師專門為學生安排了大塊的答疑時間,但學生卻無問題可問。是所有的內容都理解消化了嗎?是任何疑惑都沒有了嗎?顯然不是。很多時候,學生沒有問題想問,不是所有的課程內容都掌握了,而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過低,僅滿足于基本概念和構成要件的機械記憶,沒有舉一反三的思考習慣,對知識的擴展和實際應用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這樣的學生問不出問題。當然還有的學生想提問也提出了一些問題,但是囿于學生自身的認識能力的限制,所提的問題往往比較淺顯,更具深意或更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生并沒有發現。對此,提問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就顯得十分重要。
實踐中,教師的提問往往采取隨機的形式,所問的問題也多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在此筆者建議,教師應當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精心設計所提問題的提綱,提綱應與民法學體系相對應,問題的排序應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而且問題必須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五、應用“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法理不辯不明”,采用辯論的方法加強學習效果是高校《民法學》教學中公認的好方法之一。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許多學生卻對“討論式教學方法”反映冷談。學生們普遍認為效果并不理想,每次討論無非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就某一個問題各抒己見或爭論不休,到最后也沒有統一意見,也不知道誰說的有理,誰說的沒理。幾次活動下來,大家都感覺既耽誤了時間又沒有太多收獲,所以興趣銳減。如民法中關于某合同的效力有無的問題經常會發生爭議,而討論后又往往是無果而終。
對此筆者認為,應用“討論式教學方法”的關鍵固然在于“討論”本身,其意義是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并與同齡人進行及時的交流。但這種方法往往忽視了另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對討論結果的評價。在某一個問題研究之初,學生固然可以通過討論各抒己見,而且無論見解正確還是錯誤,成熟還是幼稚,因為討論過程本身就是在鍛煉學生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當討論到達一定的階段,學生所希望的就不再是討論本身,而是所討論問題的答案,他們需要通過結果的公布來評價自己的思考是否正確,如果錯誤錯在哪里。這是很正常的思維方式,但實踐中的討論卻往往忽視了學生的這種正常的需求。所以,建議在真正研究型的討論式教學中,必須有教師的適當參與,對于每一個討論的問題在討論結束時都給予學生一個較為清晰的結論,并對產生錯誤觀點的學生的錯誤之處及時指出并予以糾正。
六、應用“作業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在《民法學》課程引入“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實踐中,許多教師都習慣于采用大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針對某一個社會熱點的法律問題(如針對《物權法》是否違憲)寫一篇小短文或小評論,這種方式的確可以鍛煉學生用法律的視角去關注社會問題的能力。但遺憾的是,同“討論式教學方法”一樣,“作業式教學方法”也存在著只有思考過程而無最終結論的弊端,尤其是那些頗具爭議的民事案件,完全讓學生自己去判斷并作出評論,實在有些勉為其難。對此應采取在教師的主導下,先做作業然后討論繼而總結的教學方式。
另外,實踐中還有的教師留完了作業就算完成了任務,既不組織討論也不做任何總結,這樣的作業式教學方法當然流于形式。
七、應用“實踐式教學方法”的難點
在研究型教學理念融入《民法學》課程后,許多學校都在課程設計上大幅度的縮減理論課的學時,而大量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比例,如安排學生旁聽案件、社會調查、法律咨詢、法律診所、公益代理等。這些實踐性教學活動固然對學生的研究能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個別實踐性教學方法也表現出了一些負面的效果。例如,在街頭義務法律咨詢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難以應對過往行人所提出的現實的法律難題,如房產糾紛、婚姻繼承、交通事故等,有的把問題推給帶隊的老師,有的則含糊其辭的解釋,活動結束后,許多學生都產生了很強的挫敗感。事實證明,不是所有融入實踐的學習方式都是適合學生的,像這種面對面的法律咨詢式活動是大學階段的學生無法單獨應對的。所以筆者建議,可以采用網絡法律咨詢的模式開展實踐教學,遇到不能立即解答的法律問題,可以自己查找相關的法律書籍或咨詢教師,如此反復操作,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另外,實踐性教學的比例也不宜過大,因為在大學本科階段,是基礎知識的積累階段,如果過多地采取實踐性教學方法,則必然會嚴重影響理論性教學的學時,其結果就會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在《民法學》課程中應用“研究型教學方法”的同時,必須注意各種方法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應重視方法的實質而非形式,應注重學生對方法的接受效果,同時決不能忽視教師在各種方法應用中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研究型教學方法”真正發揮實效。
參考文獻:
[1]解思忠.大學生素質讀本[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7.
[2]田思瑞,等.義務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3]李訊.經濟學教學理念與實踐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8,(10).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