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漢市漢南區作為全湖北省第一個城鄉一體化建設試點,其發展前景必然受到多方面的關注。主要對漢南區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在武漢新區、武漢市和武漢城市圈的職能分工做出自己的見解,來分析未來漢南區在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的前景提出自己的分析,旨在為其他地方城鄉一體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漢南;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126-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簡介:李旻杉(1984-),男,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區域規劃與設計研究;肖威(1985-),男,湖北仙桃人,科員,從事規劃管理研究。
引言
在漢南區開展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地區統籌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城鄉二元體制下日益尖銳的矛盾和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弊端的主要手段。漢南區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出產業經濟的增長機制、資源利用的協調機制、人口重布的調整機制,并提出示范區建設要求。
一、武漢市漢南區簡介
漢南區地處武漢市西南部,建制始于1984年,三面環水,東南瀕臨長江,與嘉魚縣(咸寧市)、江夏區隔江相望,北抵通順河,與蔡甸區相鄰,西面、南面以東荊河為界,并與仙桃、荊州(洪湖)兩市毗連,全區面積287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11萬,占武漢市總人口的1.28%。轄4個街(紗帽街、湘口街、東荊街、鄧南街)、4個國營農場、1個農科所、1個畜禽公司,共有49個行政村。
二、漢南區的發展定位
漢南區發展定位:從邊緣郊區走向節點新區。漢南區發展綜合定位:突出漢南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多層次地位,努力打造成為武漢新區的戰略聯動區、武漢都市發展區的重要增長極和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節點,逐步從武漢市的邊緣郊區走向區域內的節點新區。漢南區發展性質:武漢城市圈重要的加工制造業基地、武漢市主要的現代農業基地、交通物流基地和休閑服務基地。
三、漢南區的發展前景研究
(一)武漢的發展機遇
1.武漢的發展機遇。武漢市作為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應為中部崛起起到戰略性作用。2009年武漢市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4 560億元。為中部地區唯一突破4 000億元的城市。武漢城市圈獲批建設兩型社會改革實驗區,是國家對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視。建設兩型社會,城市是主體。而這也是擺在武漢人民的重要問題。只有通過兩型社會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才能率先在中部崛起的要求。漢南區作為武漢市其中一個邊緣區成為城市發展的優先方向后,必然會遇到很多矛盾與問題,要想實現兩型社會、城鄉一體化,必須要解決邊緣區經濟的日益發展與環境的承載力明顯下降的矛盾;要解決邊緣區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矛盾;要解決邊緣區最為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化的矛盾。因此,武漢市邊緣區在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的建設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武漢及武漢城市圈城市群的外在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城市的發展越來越趨于集團化、區域化,以長三角、珠三角、津京唐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重視。中部地區隨著經濟條件的成熟,也在逐漸醞釀自己的城市群戰略。根據中國城市群的發展規律,各超大型城市群的區域半徑一般在200公里左右,綜合輻射半徑在500公里左右。長三角、珠三角、津京唐、遼中南、四川盆地等五個城市群的輻射半徑均在武漢市500公里以外地區,即以武漢市為中心的500公里區域內是空白地帶,具有發展城市群的先決條件。隨著由武漢、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共同構成的武漢城市圈的形成,充分發揮這一地區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綜合實力較強的特點,站在更高的角度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圈展開協作和分工,也會不可避免地與中部地區的長株潭、鄭卞洛、昌九等城市群展開競爭,而對外競爭無疑可以給武漢帶來城市發展與升級的動力。
3.產業結構優化和城市功能升級的內生動力。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升級將是武漢尋求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武漢市產業結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逐漸由“Ⅱ—Ⅲ—Ⅰ”型產業機構轉變為“Ⅲ—Ⅱ—Ⅰ”型產業結構,實現了由工業城市向綜合性中心城市的轉變,到2005年,“五大產業基地”預期實現工業增加值600億元以上,“五大功能中心”預期實現增加值800億元以上。這既是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又是發揮比較優勢,對全市產業體系的創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將會向著更健康、更合理的方向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升級將是武漢尋求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漢南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1.漢南目前在武漢市的地位。漢南區處于武漢與江漢平原和鄂南地區的結合部,是華中地區中心城市武漢的西南門戶,位于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和仙桃、洪湖、嘉魚等市縣交界處。漢南區在建國初期為了適應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立了國營農場實施圍墾造田,大力發展農業。目前漢南區擁有四個大型國營農場,經營連片,農副產品資源比較豐富,已成為武漢市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2.漢南與武漢其他五個遠城區相關數據比較(2007年數據)。

從表中可以看出,漢南雖然土地面積是武漢六個遠城區中最小的一個區,但人均土地資源最為豐富。由于漢南區轄有四大農場,這也是造成漢南區城市化水平比較低的一個原因。但農業經濟還是占有很大的比較優勢。漢南應該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在加強城市化的同時,走新型化的農業道路。
3.漢南的發展機遇與前景分析。(1)對外交通條件改善,區位優勢凸顯。長期以來,因其處于中心的邊緣,受交通條件的制約,難以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近年來,武漢市外環線、京珠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紗帽與武漢市的時空距離,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紗帽聯系南北、溝通東西的外部條件,區位優勢開始顯現出來。漢洪高速公路即將動工建設,更是從時空上拉近了紗帽與武漢新區及江漢平原的距離。這大力加強了漢南對外聯系的力度,經濟的發展。(2)武漢新區的建設對漢南的輻射力加強。2004年初,武漢市政府決定實施“武漢新區”的大開發戰略,為漢南的大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武漢新區的主要城市功能為現代制造業和旅游業,規劃面積368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漢南緊臨武漢新區,得地利之便,必將受到武漢新區大開發的帶動和輻射。(3)武漢市都市發展區戰略及產業轉移的客觀規律。隨著武漢市城市中心區第三產業的聚集,第二產業外遷,城市邊緣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為了尋求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武漢的城市空間發展思路將選擇大都市區戰略。2003—2004年武漢市政府提出的五大產業發展板塊中,整個漢陽地區內涉及到了兩大板塊,一是以東西湖為帶動的漢江食品工業板塊,二是以沌口為帶動的汽車工業板塊。作為距沌口開發區約10公里之遙的漢南區,其二產的發展將可圍繞著以沌口為帶動的汽車產業展開,利用沌口的汽車產業資源形成與之有效鏈接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4)大都市發展區戰略及城市軸向發展戰略對漢南的帶動。2004武漢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明確提出針對武漢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正確判斷武漢城市發展階段,以武漢城市地區為重點,構建 “都市核心城—大都市發展區—城市圈”三個圈層發展有機結合的開放式、多心多核的都市發展區空間結構體系。這是適應武漢的空間功能拓展、土地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要求的首要選擇。
結語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中國新階段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五個統籌”的協調發展要求,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是規劃思想的本質回歸。在漢南區、武漢市乃至中部地區開展城鄉一體化建設,實施地區統籌發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城鄉二元體制下日益尖銳的各種矛盾和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弊端的主要手段。結合地區實際,我們強調城鄉一體化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發揮城鄉互補優勢、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石憶邵.城鄉一體化理論與實踐:回眸與評析[J].城市規劃匯刊,2003,(1).
[2]何劍鳴.從城鎮的拓展到城鄉一體化[J].城鄉建設,2002,(12).
[3]楊培峰.城鄉一體化理念[J].規劃師,1999,(1).
[4]甄峰.城鄉一體化理論及其規劃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1998,(6).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