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海南省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動進行一個盡量全面的梳理,在描述海南省改革開放以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趨勢的基礎上,得出海南省基于自身特殊的地理、經濟和社會因素,在產業結構方面自己的發展特點,并給出相應的產業政策趨向。
關鍵詞: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相關度;海南省
中圖分類號:F24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98-02
收稿日期:2010-01-18
基金項目:2009年海南省教育廳課題“海南產業結構調整中女性人才經濟貢獻的動態分析”的初期成果(HJSK2009-13)
作者簡介:王亮(1979-),女,內蒙古赤峰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統計應用與數據分析研究;姚大鵬(1977-),男,安徽合肥人,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
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戰略使得海南省大力發展包含旅游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的政策導向成為驅動經濟變動的方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經濟結構調整是2010年經濟工作的重點。經濟結構中最突出的部分是產業結構,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正確認識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的客觀情況,是制定政策和考查發展結果的基本前提。同時,結合產業變動與就業結構變動的聯動分析,可以為產業調整提供更加深入分析視角。
一、海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化趨勢
(一)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后經濟得到了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從1992年起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最大的產業。海南省的產業政策確定為,以農業為基礎,穩定提高第一產業;以工業為主導,加快發展第二產業;以旅游業為龍頭,超前發展第三產業。
雖然2007年國家統計局對海南三次產業結構評價后認為,海南已經由“三一二”結構演變為“三二一”,帶有后工業社會的特征,但與全國產業結構比例相比,海南第一產業占比仍偏高,第二產業占比則偏低。2008年全國產業結構比例為10.6%、49.2%和40.2%,海南的比例大體為30%、30%、40%。《2008年海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則表明,當年全省GDP為1 459.2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7.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34.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87.22億元。近年來,工業發展速度相對較快,但產業優勢尚不明顯。第三產業比重穩定,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
(二)就業結構的演化趨勢
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對從業人員的需求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是三產業中,勞動力比重變動幅度最大的。農業從業人員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占到近80%銳減到2008年的53.8%。經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以及海南經濟特區政策的推進,海南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大量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海南特殊的島嶼環境和獨特旅游產業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熱點和導向。體現在第三產業從業勞動力的顯著增長。從第二產業勞動力比重的緩慢平穩的發展可見,第一產業升級排擠出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被第三產業吸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從改革開放時的13%,上升到2008年的34.9%,并且,未來仍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
相對于第一三產業的波動,第二產業在海南的發展較為舒緩,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限。這與第二產業在海南省經濟中的影響能力不無關系,同時,由于海南自身缺乏高素質的勞動力人才,對于第二產業的拉動也比較乏力。
二、海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動態關系
產業結構轉變是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釋經濟增長速度和模式的本質因素,勞動力作為能動的生產要素,就業結構并非只是消極地適應產業結構的轉變,就業結構對于產業結構具有極大的反作用。
(一)海南省三次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產業GDP增長引起的產業就業增長量大小,一般用就業彈性指標來衡量。就業彈性,指在某一時期內,產業就業數量變化率與產業經濟總量變化率的比率。就業彈性為零,經濟增長對就業無拉動作用;就業彈性為正時,經濟增長對就業有拉動效應;就業彈性為負時,經濟增長對就業形成兩種“海綿”效應特性,當經濟為正增長,就業為負增長時,對就業有“擠出”效應;當經濟為負增長,就業增加時,對就業有“吸入”效應。
2008年,總就業彈性系數為0.14,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系數依次為:第一產業0.004,第二產業1.16,第三產業0.47。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影響很小。從變動幅度不大的移動平均總彈性看,海南省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并沒有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每1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平均只能拉動就業增長約0.03個百分點。各產業吸納勞動力的程度各不相同。
第一產業在1992—1996年,1998年以及2005年為負數。其余年份為正數,絕對值沒有明顯的趨勢,總體表現為經濟增長對就業呈現一定的波動。
第二產業就業彈性也是有正有負,絕對值有變小的趨勢,表現為從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正向拉動效應不明顯,吸納勞動力能力一直較弱,2008年由于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而使波動顯著化了。
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僅在1998年和2006年為負數,其他年份均為正數,并且有增加的趨勢。平均彈性高于第一、第二產業,說明海南省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最強。長期來看第三產業的就業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度最大。
(二)海南省就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學術界對于就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多采用結構偏離度,結構偏離度越接近于零,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越協調。海南省第一產業機構偏離度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其絕對值由1985年的0.32上升到2008年的0.44,上升了0.12。這表明海南省第一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協調性在增加。
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呈現一定的波動,但是,仍為總體上升的趨勢。1985年為1.36,雖然在1987—1989年和1998—1999年出現了很好的協調性,但是進入2000年后,偏離得越來越嚴重,2007年竟達到了三次產業歷史上最大值1.77。說明海南經濟中的整體上的第二產業的就業與發展及其不協調,是三次產業中最差的一環。
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下降的幅度最大,由1985年的0.62下降到2008年的0,15,其中1992年以前是上升的,從1993年開始,海南的第三產業的就業與發展協調關系逐漸趨于合理和協調。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加,同時,對于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斷升級,總體來看海南的第三產業在增加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愈加顯著。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二產業的發展海南省面臨資金和技術諸多方面的困難,人才因素表現最為突出。海南省科技廳2007年專項調研表明,科技人才嚴重缺乏是全省各市縣比較普遍的問題,而且各市縣現有的高、中級人才大都集中在教育、醫療系統,農業、海洋漁業、信息產業等行業,技術人才均告缺乏。更重要的是,第二產業的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增加便發生了背離,因此,第二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是個長期的努力,需要制定一系列支持新科技和引進人才的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并且很難在較短時期內見效。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也存在環保方面的問題,對海南綠色生態島、國際旅游島的定位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海南省在經濟結構調整中應該更加從本島的實際出發,比較三次產業的發展動力和就業環境。應充分調動和利用第一產業的富余勞動力,依托農副產品尤其是熱帶水果蔬菜加工技術這些海南省的特色產業,開發第一產業的經濟促進潛力。這相當于利用現有的優勢資源和富余人力從另一個角度來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這種方式在短期內就會見效。并且,由于這些特色產業的不可替代性,也具有長期的發展潛力。
此外,應更加重視第三產業對于海南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本質性作用。充分利用在旅游、房地產、教育以及會展產業方面的內在優勢,率先在服務業的發展上有所突破,完全可以成為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亮點。這些行業綠色環保無污染,又能大量吸收第一產業的富余勞動力,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是未來海南省發展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鐘勇.產業結構演進機理研究[D].北京: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畢業論文,2004.
[2]張建武,李永杰.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關系及政策含義[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5,(2).
[3]吳江,畢正操,祝云.成渝經濟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7,(4).
[4]陳大紅.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聯性研究:第6卷[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3).
[5]張華強.海南產業結構調整:效應、制約及對策[J].南方金融,2006,(12).
[6]王麗婭.以發展服務業為支點.實現海南的產業調整[J].海南金融,2000,(7).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