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應該建立解散的登記備案制度,并由工商管理部門切實落實,以彌補債權人獲取公司解散信息渠道缺失方面的不足。非破產清算程序是很多公司退出市場時都要經歷的重要程序。通過介紹非破產清算的一般程序,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完善非破產清算程序的幾點設想。
關鍵詞:非破產清算程序;相關問題;完善設想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85-02
收稿日期:2010-02-04
作者簡介:劉曉光(1979-),女,上海人,碩士(MBA)研究生,從事金融管理研究。
公司清算旨在通過對公司債權債務的清理,達到維護公司債權人、股東等各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平衡,保證社會秩序穩定的目的。中國破產清算制度相對規范些,有《破產法》的專門規定,而非破產清算僅有《公司法》中原則性的規定。實踐中,非破產清算過程中操作的任意性和侵害債權人利益的現象非常普遍。 本文僅就中國公司非破產清算程序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一、非破產清算的基本問題
1.非破產清算的概念。非破產清算是指非因破產原因而對公司資產和債權債務進行清理,并向股東分配剩余財產,最終消滅公司法律人格的程序。“公司非破產清算”包含有以下幾個要素:發生在公司解散之后;內容是清理公司財產,了結公司的法律關系;后果是最終消滅公司的法律人格。
2.啟動非破產清算程序的原因。中國《公司法》第184條規定,啟動非破產清算程序原因具體有: 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 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解散; 依法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撤銷;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183條的規定予以解散。因此,公司非破產清算起點就是公司的解散,可以是自愿解散,也可以是強制解散;可以在訴訟之外解散,也可以是通過訴訟解散。
二、清算主體及其權利義務
1.清算主體。非破產清算主體即組織、實施非破產清算的清算人。對于非破產清算人的資格,中國立法上沒有明確的規定,根據中國《公司法》第184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清算組由股東組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組由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確定的人員組成;逾期不成立清算組的,債權人可以申請法院指定非破產清算人。因此,就非破產清算人的積極資格而言,可以認為,在有限責任公司自愿解散的情況下,非破產清算人由股東擔任,而股東并不限于自然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組織,因此,非破產清算人不限于自然人。
2.清算人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對于非破產清算中清算組的法律地位,實踐中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它在清算目的范圍內,與解散前公司的機關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另一種觀點認為,它是獨立于原公司的。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依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清算人在執行清算過程中,其職權主要包括:清理公司資產,編制財產清單和資產負債表;按照法定時間通知和公告債權人;清理公司人員的法定保險費用,妥善安置公司職員;接管并清理公司債權、債務等。其義務主要包括:忠于職守,依法履行清算義務;不得侵占公司財產;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公司或者債權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等。
三、公司非破產清算程序的執行
公司非破產清算程序主要按如下步驟執行:(1)成立清算組;(2)接管公司資料、財產及公司債權債務等;(3)通知或公告債權人申報債權,進行債權登記;(4)處理與清算有關的公司未了結的業務,收取公司債權;(5)清理公司的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介入);(6)制定清算方案;(7)確認并實施清算方案;(8)處理公司財產;(9)清償債務;(10)提交清算報告;(11)辦理注銷登記。具體流程可用下圖表示(見下頁):
四、中國非破產清算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司解散的起始程序及效力不明確。《公司法》第184條規定,“公司因本法第181條第(一)項、第(二)項、第(四)項、第(五)項規定而解散的,應當在解散事由出現之日起十五日內成立清算組,開始清算”,從《公司法》第181條的規定來看,公司的解散原因可分為:自愿解散、行政解散和司法解散。不同的解散原因其起始程序是不一樣的。自愿解散的情況下,由公司的股東啟動清算程序自然無可非議,但是在行政解散和司法解散的情況下,將清算程序的啟動完全交給公司股東顯然是不安全的。行政機關和法院在解散公司后,若對清算置之不管,那么就無法保證清算工作的正常開展。
2.對通知債權人的通知方式和債權申報期限是否具有除權效力沒有明確。新修訂的《公司法》第186條規定,“清算組應當自成立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六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債權人應當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向清算組申報債權。”
未明確應以何種方式通知已知和未知的債權人,也沒說明公告應在什么樣的報紙上進行,造成一些公司可能對已知債權人用公告的方式進行通知,甚至用流傳不廣的報紙來公告通知,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證。另外,如果債權人超過債權申報期限申報債權,是否應該對其清償也未規定。這就涉及到清算組通知的債權申報期限的法律效力是否是除斥期間,極易導致公司利用申報債權的時間漏洞隨意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3.債權申報異議該如何處理沒有明確。債權人向清算組申報債權時,往往會出現債權人申報債權與公司賬目不符的情形,清算組審核債權該以何為標準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是否應嚴格的依據申報人出示的證據來認定?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是否應予以清償?實踐中,難免存在因法律無專門規定而采取對股東有利的認定標準,從而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五、完善中國公司非破產清算制度的幾點設想
1.建立并落實公司解散登記制度。《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42條規定,公司解散,依法應當清算的,清算組應當自成立之日起10日內將清算組成員、清算組負責人名單向公司登記機關備案。該規定的立法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披露公司信息的作用,便于公司登記機關的監管和公司債權人獲悉公司的運營狀況,但實際操作中,很多工商管理部門對此不予專門受理備案,而是要求辦理注銷登記的時候一起做。這就導致債權人和公司登記機關對公司的解散仍難以獲悉。因此,中國應該建立解散的登記備案制度,并由工商管理部門切實落實,以彌補債權人獲取公司解散信息渠道缺失方面的不足。
2.明確通知債權人的通知方式和債權申報期限的效力。公司在清算時,對能通知到的債權人應當以書面通知其在法定期限內申報債權,對無法通知到的債權人應當在法定載體上予以公告,要求其申報債權。公告的報紙應當為全國性報紙,或至少為當地省、市級報紙。為了遏制公司惡意對能通知到的債權不通知而公告意圖逃避債務的行為,可設定相應的責任承擔機制。
中國關于破產程序的法律規定中,申報債權的期限具有除權效力。那么在公司非破產清算中是否可以類推適用該規定呢?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妥。在此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
如果債權人超過債權申報期限,在財產分配前申報債權的,應將其列入清償范圍;債權人超過債權申報期限,但在財產分配結束前申報債權的,應在未分配財產的范圍內,在其他已申報債權人之后受償;如果債權人逾期申報債權時公司財產已經分配完畢,則公司可以不再清償。
3.建立債權異議處理機制。在債權人向清算組申報債權過程中,因為會出現雙方就債權是否存在、數額多少以及是否過了訴訟時效問題產生異議的情況。對此,可以做出規定,當雙方對債權人申報的債權存在異議時,應向法院起訴,由法院來對債權是否成立及債權數額進行確認。清算組應根據法院的裁決對債權人予以清償。從而實現債權人與公司股東利益的平衡。
參考文獻:
[1]蘇小勇.公司清算法律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石少俠.公司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趙旭東.新公司法實務精答[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