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 而人口計生工作作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只有進一步加強人口計生工作,創新人口計生管理措施,將人口計生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中,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人口;計生工作;景德鎮市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045-02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簡介:黃志堅(1967-),男,江西南豐人,處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研究。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理論界已形成共識,那就是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解決經濟建設,還需要解決農村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深層問題。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和流動狀況以及農民生殖觀念將制約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和效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個目標要求都與農村人口計生密切相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新時期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機遇與動力,因此,只有深入研究農村人口和計生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找到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力投資是經濟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并認為人的素質的改善(經由正規教育、成人教育、在職培訓、健康及營養的增進)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進而創立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后,羅默、盧卡斯等發展了該理論,并提出了“干中學”也可提高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指凝結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的綜合,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教育、培訓、保健及勞動者遷移的投資。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如何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而農民的增收與農民個人的素質是分不開的,通過人口計生工作,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措施。
景德鎮市下轄兩個區、一個縣、一個縣級市,總人口150多萬,農村具有人口規模大、人口居住分散、人口遷移、結構復雜、分布不均等特點。景德鎮市的人口計生工作,通過與新農村建設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完善農村計生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大人力資本開發力度,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提高計生服務水平,健全計生服務網絡,提高農村生活的質量,全市計生工作上了水平。
一、人口計生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相互結合的方式
1.完善導向機制,穩定生育水平。國內外人口變動的經驗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在決定生育和家庭規模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景德鎮市人口計生委以農村計生利益導向,通過完善機制,達到穩定計生生育水平的目的,人口計生委通過與市財政局通過制定下發《關于建立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的若干規定》的通知,重點開展了國家獎勵扶助、獨生子女傷殘死亡特別扶助、結扎養老保險、愛心保險、新農村醫療補助和農村符合條件放棄生育二胎的獨生子女激勵等六大類獎扶政策,搭建平臺,傾斜政策,使“少生快富”成為典型和樣板,讓農村農民的計劃生育從自覺走向自愿。昌江區針對農村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多,以“關愛農村實行計劃生育家庭留守兒童行動”為切入點,搭建平臺,傾斜政策,深化利益導向機制,計生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全市共出生18 012人,出生率13.5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7.88個千分點,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8和0.15個千分點,計劃生育率為87.79%,出生人口性別男女比為106∶100。
2.強化基礎建設,鍛煉計生隊伍。景德鎮市人口計生委以新農村建設點為示范單位,以大力建設生育文明示范村為載體將村級人口計生工作融入新農村建設中;通過農村計劃生育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創新計生工作機制;通過提高村、組計生專干和中心戶長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他們的工作待遇,不僅穩定了基層計生隊伍,而且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層網絡,使計生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通過開展人員培訓、科技大練兵和現場觀摩學習等方式提高服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3.加強標準建設,提升服務理念。景德鎮市政府按照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國家人口計生委下發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及《計劃生育服務機構形象規范手冊》要求,為計生服務站(所)配齊計生服務醫療器材,目前樂平市和昌江區計生服務站已動工新建和擴建,2008年全市共改建、擴建、新建計生服務站、所16個,且按照省人口計生委的要求啟用統一的標準化標示。
縣、市、區人口計生部門在計生工作中通過組織技術服務人員,積極為農戶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把深入推進計劃生育“五心工程”和“六進農戶”工作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使新農村建設與人口計生工作同步發展。
4.拓展宣傳渠道,營造計生氛圍。景德鎮市人口計生部門以新農村建設開展的“新農村文化家園”建設工程為契機,積極開展計劃生育宣傳,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納人鎮(街道)綜合文化室和村(居)文化活動室建設之中,將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納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以及文明示范村鎮創建活動中。通過開展計劃生育合格村(居)和紅旗村(居)活動,鞏固計劃生育的成效。
各人口計生部門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通訊等平面和立體的渠道大力宣傳計劃生育的政策,通過文藝匯演、宣傳櫥窗等積極弘揚新型人口文化,通過“五進五創新”(以婚育新風進小區,創新宣傳環境;婚育新風進里弄,創新宣傳方式;婚育新風家庭,創新宣傳內容;婚育新風超市,創新宣傳陣地;婚育新風校園,創新宣傳主體)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實現“婚育新風進萬家”
各縣、市、區通過積極開展“倡導新風尚、培育新農民、爭創新家庭、建設新農村”活動,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新型生育文化,通過引導農民樹立新型的價值觀念、生活觀念、婚育觀念,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增強人們的生殖健康意識、人口意識和國策意識,打造幸福和諧家庭。
5.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素質水平。農民素質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個人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個人通過教育、培訓、保健及勞動者遷移等投資,會以凝結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的綜合等形式表現出來,學者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初、高中文化水平勞動力的勞均收入高于平均收入水平,文盲半文盲和小學文化水平勞動力的勞均收入低于平均收入水平;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勞均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越強;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勞均收入高于未接受者,家庭中接受培訓的勞動力數量越多,家庭勞均收入越高;高教育水平勞動力的教育投資收入彈性大于低教育水平;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家庭勞均純收入明顯高于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農戶。實證分析顯示: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可以促進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培訓等效年限平均每提高一年,一方面可使農民年收入增加180元左右,還可促使增加近19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高層次產業轉移;2001年,勞動力受過技術培訓的農戶其平均家庭勞均純收入比未接受過培訓的農戶絕對收入高1 135.01元,是未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農戶收入的1.44倍,而且,家庭勞動力中接受過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勞動力越多,家庭勞均純收入水平越高。
為使“少生快富”和“純女戶”成為農村致富的榜樣和提高他們家庭的致富能力,景德鎮市人口計生部門,一方面加大對這些農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通過開展“關愛女孩成才基地”建設,通過“關愛女孩、陽光助學”活動,為考取高中的計劃生育戶女孩進行資助,提高她們的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基地活動,為計劃生育家庭女孩樹立自重、自尊、自信、自強信念。
二、工作成效
景德鎮市人口計生部門通過將人口計生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地結合,探索出高標準的優質服務模式和科學、規范、高效的管理機制,走出了具有景德鎮特色的人口計生工作之路,全面完成了省、市下達的各項人口計生工作任務,為保證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在全省人口計生工作目標考核評比中,樂平市、浮梁縣獲得全省人口計劃生育先進縣(市),昌江區獲得全省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珠山區獲得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區等光榮稱號。
三、結語
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發展農村經濟;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體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將對中國廣大農村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將進一步深刻影響到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為農村人口計生工作以及低生育水平的穩定提供新的重要推動力。關注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把農村人口計生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新農村建設中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關注農村計劃生育弱勢家庭,對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目標、形式、內容進行重新定位,這既是新時期農村人口與計劃生育自身的要求,也是各級政府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白菊紅,等.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1):16-18.
[2]李淑華,于學江.在新農村建設中建立和完善人口計生政策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2):25-26.
[3]翟振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人口和計劃生育的新動力與新機遇[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6,(8):20-21.
[4]喬觀民.寧波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人口問題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4):133-137.
[5]何小鵬.在新農村建設中推進人口計生工作[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7,(2):20-21.
[6]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家庭戶主教育程度對家庭生活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109-113.
[7]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4):60-67.
[8]吳健輝,黃志堅,曾園根.農民人力資本投資效益實證分析的模型選擇與結論綜述[J].商業研究,2007,(5):5-9.
[9]黃志堅,吳健輝,方文龍.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新農村建設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10):131-133.
[10]吳健輝,黃志堅,崔波.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建設研究—— 一個社會資本的角度[J]農業經濟,2008,(11):26-2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