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的儒家德育思想,迎接新世紀諸多挑戰,是構建中國當代大學教育可資借鑒的一個重要寶庫。縱觀當今大學,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呼喚儒家德育養成教育,儒家的德育思想是大學生德育養成教育形成的重要思想淵源。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德育教育的價值讓人們意識到中國當代大學的德育教育需要積極借鑒儒家德育思想,以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
關鍵詞:儒家;德育思想;大學德育;中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0-0245-02
收稿日期:2010-02-10
作者簡介:高虹(1980-),女,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張敏(1965-),女,陜西西安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引言
在2009年的“兩會”上,代表們提出要恢復“儒學”,讓儒家思想浴火重生。這種觀點對于當代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淵源
中國儒家德育思想源遠流長,在儒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可謂大師輩出,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等等。其中尤以儒學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對后人影響至深。而孔子的德育思想的形成又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一)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1.家庭背景。有關孔子德育思想的文化背景,首先來探討他的家庭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有九女而無子,復娶顏征在,生孔子。殷人擅長禮記檀弓。孔子就是在這樣一種家庭和社會群體的背景中出生和成長的,因而從小就耳濡目染,使他后來能以通禮而聞名于世。
2.文化背景。作為文化大師,孔子決不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一定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誕生的。正如錢穆所說:“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1] 孔子之所以成為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乃至人類屈指可數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學說是“集”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的“大成” ( 《論語·泰伯》)。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 《論語·泰伯》),“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論語·泰伯》)。孔子對周文王、武王不僅推崇其道德,如“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而且自認為繼承了他們的文化遺產,比如“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論語·子罕》),并以文武之治作為他的政治理想。周公輔佐成王,制禮作樂,完善典章制度,后稱為“周禮” (《論語·八佾》)。“吾從周”,即我跟隨周,繼承周。在老年時,他還感嘆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論語·述而》)。可見周公對孔子的影響 是非常大的!難怪有“周孔之學”的說法。這些文化典籍無疑是孔子成長和成熟的基礎,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源頭活水。
3.社會背景。春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政局動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心不一,道德淪喪,原來沿襲氏族部落聯盟體系建立起來的“天子—諸侯—大夫”的周禮統治秩序已徹底崩潰 [2]。孔子看到為政不能實現抱負,于是,匆匆離開魯國,開始了列國之行,并最終形成了他的一整套的系統的德育思想。
(二)孔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論背景
孔子認為,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珍貴,使人首次認識到自己是天地萬物中的主宰,從而使人能夠挺直脊梁立于天地之中。孔子正是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公開宣布了他的“性相近,習相遠”的關于人的學說的,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人性的理論,開創了人性理論研究的先河(《論語·子罕》)。由此可見,從論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來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他的德育思想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孔子德育思想以“圣人”、“君子”和“士”為德育培養目標,以“仁”為德育的核心內容,以“知情意行”相統一為德育過程,以“因材施教”等為德育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德育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古代德育的指導思想。可以說,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以《論語》的形成和傳播為其形成標志的。
在孔子來說,人的道德追求不外表現在對人、對己兩個方面, 以孝悌為根本, 仁對外要求“愛人”, 突出對人的關心,也就是‘仁者愛人’; 對內則強調“為仁由己”, 突出自身的自我完善。
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為仁”,“禮”是孔子又一核心思想, 它包含著系統而嚴格的道德規范。在孔子看來, “禮”和“仁”是互相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 “禮”是“仁”的外在表現, 是評價一個人是否“仁”的客觀標準。
三、中國當代大學生德育現狀呼吁儒家德育思想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做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4]
(一)中國當代大學德育內容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和市場經濟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正處于觀念形成與觀念混亂相交織的階段,許多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功利、講求實惠、缺乏理想、過分強調物質利益,出現了“前途前途,有錢即圖”,“理想理想,有利即想”的拜金主義傾向,從而導致唯利是圖、利己主義、只講索取、不講奉獻等思想行為的滋長。
(二)中國當代大學德育方法存在的問題
目前德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偏重于道德規范的填鴨。中國大學德育課程中的傳統灌輸模式,以教材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灌輸為主的方式,注重知識記誦。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教師注重講授、示范、規勸、批評,主要發揮教師的講授作用,過分強調道德對學生的制約作用,把學生單純地視為道德規范的被動的接受者,置于服從教育者的地位,完全不顧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中國當代大學德育途徑存在的問題
在德育途徑中,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溝通聯系和組織協調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沖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與反作用力,最終影響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四)中國當代大學德育過程存在的問題
當前德育課實效性比較低靡的原因,從根本說是在德育目標實施過程中,重視解決“知”的問題,而不重視道德品質和觀念的形成。具體表現在以文為本,重知識、輕養成。現在學校的德育課教學,忽視把學生作為生命個體進行教育。重視對書本知識的傳授,以考試得高分為目標,只解決知不知的問題、會不會的問題,卻不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從而使道德與現實生活割裂、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導致知行不一,形成人格缺陷,故造成一部分學生知行分離、言行不一。
四、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大學德育教育的價值
(一)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大學德育內容的價值
1.儒家的人格修養的價值。在儒家看來,“仁”是一個理想的人格,是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高目標。人們只要按照“仁”的要求辦事,就會達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仁者“愛人”,這是“仁”的核心范疇。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強調禮儀;又要求弟子:“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儒家“重義輕利”的原則。儒家思想中對于義利關系問題的討論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主張和觀點,但占主導地位的是見利思義,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原則。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反對因求利而失義,因追求個人私利而做出對別人、對公家不義的事情。他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二)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大學德育方法的價值
要完成和落實大學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當前,中國大學德育效果一直不佳,與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不無關系。因此,探討儒家德育方法的價值,可以使我們進一步看到問題之所在,從而加快中國大學德育方法的改進。
儒家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學思并重、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科學的道德教育方法。儒家重視道德中的學思并重,主張學與思應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認為學習是人掌握道德知識和提高道德修養的基礎,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又應該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才會使教育得到良好的收效。
(三)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大學德育途徑的價值
學校德育途徑是對受教育者實施道德教育影響的渠道,即道德教育的組織形式。只有采取恰當的道德教育途徑,才能有效地運用道德教育方法,落實道德教育內容,實現道德教育目標。因此,中國大學德育有必要在德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在借鑒儒家德育途徑的基礎上,解決自身現存問題,開辟有效的大學德育教育途徑。
中國儒家道德教育除了道德修養是屬于自我教育系統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方面,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不可或缺的完整的教育系統。儒家德育途徑中,最為重要的是學校的道德教育。
(四)儒家德育思想對中國當代大學德育過程的價值
學校德育過程,即學校德育內容的實施過程。在德育過程中,學校既要跟學生講清楚德育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要求,以及怎樣去做,又要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進而內化為良好的道德素質。空洞說教、灌輸規范來解決道德認知問題,知而不動情,動情而不能踐行,都難于使學校德育真正有實效。
關于教學內容的實施(即教學過程),孔子明確提出應劃分為學、思、習、行等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后兩個階段則是知識外化的過程即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要“躬行踐履”。孔子是第一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觀點納入教學過程的教育家。
結束語
中國當代大學生只有力爭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5],這樣才能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才能肩負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錢穆.孔子傳:第2版[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1.
[2]蒙培元講孔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6.
[3]羅佐才文.試論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02.
[4]胡錦濤在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祝詞:第1版[N].人民日報,1998-06-20.
[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0.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