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監管層的信賴,評級機構作為特殊的市場“看門人”在金融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自身運作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通過對評級機構現有問題的分析提出,必須加強對評級機構的內外監管,加強并規范評級業競爭才能幫助評級機構更好履行自身市場職責。
關鍵詞: 信用評級機構;市場“看門人”;監管
一、引言
信用評級就是由獨立中立的專業評級機構,接受評級對象的委托,運用科學嚴謹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評級對象履行相應的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比較、測定和綜合評價,以簡單、直觀的符號(如AAA、AA、BBB、CC等)表示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并將其公布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行為。目前這一評價行為由信用評級機構來完成。
事實上,信用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投資銀行的分析機構的市場角色是一樣的——均為金融市場的“看門人”。其主要職責是作為中立的第三方為市場提供信用風險的相關信息,并對信息進行證明和鑒定。
信用評級的出現實質上是通過公正公平的第三方評級機構建立了一個很好的信息甄別機制,減少市場的隱藏信息,降低市場交易的信息成本,引導市場資源的更加合理分配,從而對市場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評級機構在履行其市場職責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隨著“信用評級丑聞”的頻頻,人們開始質疑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之下,評級機構的市場職責是否能有效履行。
二、信用評機構作為市場“看門人”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信用評級機構雖然和其他同類機構一樣是市場的“看門人”,但其影響力比其他“看門人”更大,評級結果被監管層列為監管決策的基礎,這足以讓評級機構地位超群。
1、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導致信用評級的低效。
目前的世界信用評級業呈現典型的寡頭壟斷競爭格局,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分別為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目前,此三家評級機構在全球的業務收入之和約占全球信用評級業業務收入的90%。
行業的高度集中導致一些低效率行為。具體體現在:(1)三大評級巨頭的評級結果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和聯動性,穆迪或者標準普爾均會給已獲得惠譽評級的公司更高而且更穩定的評級結果;(2)評級巨頭會對融資主體提供請求評級和非請求評級,其中請求評級是融資主體主動請求評級巨頭給予的評級,屬于收費業務,但如果融資主體未要求評級巨頭為其評級,評級巨頭會則給他們一個非請求評級,該評級結果是通過對公開信息加工獲得的,而且該評級結果比請求評級要低,評級巨頭正是利用其壟斷地位,通過這種途徑“威脅”融資主體付費獲得請求評級;(3)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讓評級巨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其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評級技術發展速度尚不如一些小型評級機構,但在受到高額利潤的誘惑時,他們又紛紛投入到該項業務中,并給衍生工具打上錯誤的評級結果,給眾多投資者錯誤引導,這已成為導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缺乏競爭的市場結構已導致信用評級機構作為市場“看門人”應遵守的非利益導向性和公正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受到挑戰。
2、評級巨頭的跨國滲透引發評級話語權及評級標準的爭議。
隨著評級巨頭全球化滲透的成功,他們已在全球近110多個國家直接或者間接經營評級業務,由此產生的占信用評級話語權的問題引起其他國家高度關注。以中國為例,2009年,僅穆迪和惠譽就控制著中國評級市場64%的份額。雖然在當代發展過程中,擁有信用資本很重要,但擁有評價信用資本的資格、擁有信用評級的話語權在某種程度上比擁有信用資本本身更重要。評級巨頭對世界評級話語權的控制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安全。
除了話語權之外,跨國評級時評級巨頭所采用的標準也引來爭議:來自評級巨頭的信用評級結果會比來自當地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普遍要低;評級巨頭代表的是美國的經營理念和評級價值觀,所以他們對不符合“美國標準”的公司統統給予降低評級的處理;再者,評級巨頭用于評價發達國家公司的標準和用于評價發展中國家公司的標準也不一致,前者要比后者寬松,例如發展中國家遭遇主權評級降級時,該國公司的評級也會被降級,但發達國家遭遇主權評級降級時,該國的公司卻不會因此降級。這種具有區域歧視性的信用評級經常將發展中國家的公司置于不利地位,給他們的國際融資造成負面影響。
3、信用評級機構所擁有的權利與所受約束不對稱,滋生道德風險。
評級機構在市場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監管層的支持下,評級機構在某些領域甚至擁有“準監管”權。但他們始終強調他們的評級結果只代表其主觀意見,他們有權制定自己的評級方法和調整每個評級結果的涵義,但不需向外界披露其評級依據、評級方法和評級過程,對評級的錯誤也不需負法律責任。目前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進行強制約束,只是靠評級機構對自身“聲譽”的維護意愿來約束自己的評級質量,而且美國SEC也只是設置了準入門檻,并沒有退出機制。
在評級機構缺乏外界“硬約束”的同時,其業務收入模式是以向融資主體收費為主,據統計目前評級機構的業務收入有90%是來自融資主體繳納的評級費,這種收費模式明顯是潛含道德風險的。一方面,信用評級機構的費用和信息均來自融資主體,而其評級結果會直接影響融資主體的融資成本,如果融資主體發現他們支付給信用評級機構的“額外費用”比他們能節省的融資成本低的話,那他們將愿意支付“額外的費用”給信用評級機構以“購買”更高的評級。另一方面,由于“高準入門檻,無退出機制”的制度設置,導致信用評級業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評級巨頭就算犯了評級錯誤,他們的地位也不會受到根本的撼動。在這種環境下,雖然“聲譽”對評級機構來說很重要,但只要評級機構做得不太離譜,采取短期化行為無疑是更有誘惑力的選擇。由此可見,政府“硬約束”的缺失導致評級機構“聲譽”的“軟約束力”也隨之降低。
三、關于促進評級機構行使市場“看門人”職責的政策建議
(一)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增強行業競爭。
寡頭壟斷的行業競爭格局已經帶來評級行業的低效行為,要改變現狀就應降低行業準入門檻,增強行業競爭。目前評級行業的準入門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顯性門檻——政府對評級機構的認可門檻,二是隱性門檻——信用風險數據庫,這也是信用評級業的特殊性所在。很明顯,如果信用風險數據庫無法實現平等共享的話,即使政府的認可門檻降低,新興的評級機構也無法撼動評級巨頭的市場地位——因為即使評級機構有再好的建模方法,如果沒有有充分的過往數據的話,其評級模型也同樣難具有說服力。因此本文認為,監管機構在降低認可門檻的同時,還應以將各評級機構的信用風險數據庫整合成統一的數據庫,并以市場價格實現該數據庫在各評級機構之間的共享,這樣將有利于各評級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消除壟斷利潤,讓行業競爭集中在評級技術的提升上,從而提高行業效率。
(二)實現全球統一監管,促進各國評級機構公平發展。
三大評級巨頭對全球評級市場的高度滲透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各國監管層對評級話語權的重視度不足,而且對國際評級巨頭的權威盲目迷信,所以紛紛放松評級業開放尺度,缺乏對各國評級業市場集中度的管控,而且本土的信用評級業發展相對滯后,評級機構實力較弱,自然容易丟失評級話語權。相比之下,美國則非常注重對本土評級市場的限制,據統計,截至2010年初,全球近200家評級機構中只有10家在美國獲得資質,其中包括7家美國本土公司、2家日本公司、l家加拿大公司,而后三家外國機構進入美國后從未開展業務。可見,目前各國對評級市場開放政策的不對稱,最終助長了評級巨頭在世界舞臺一掌獨大的局面,讓美國外的其他國家在評級標準糾紛方面屢占下風。本文認為,既然評級巨頭正在進行跨國發展,而且在全球經濟中有如此重要地位,則應像商業銀行一樣接受跨國統一監管,各國監管層應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共同協商,制訂行業統一監管標準以及準入標準,為全球評級機構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大力發展各國本土評級機構,實現評級話語權的多極化分布,以促進評級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健康發展。
(三)建立內外機制,防控利益導向行為。
1、建立評級分析人員隔離機制。穆迪公司前分析員馬克·佛羅巴指出,目前評級機構評級分析人員還受總經理的管控,而總經理又是以市場業務發展速度、年度業務收入和利潤額度為考核指標的,而且根據美國SEC調查,評級機構的評級分析員還有身兼數職的現象:既負責評級分析,也參與和被評級公司的業務洽談。可以肯定地說,這種管理和業務的交叉現象已構成對評級分析員評級行為的干擾。因此評級機構有必要將業務拓展部門和評級分析部門從管理到崗位職責徹底隔離,保持評級分析人員的工作內容和激勵機制的獨立性,確保評級分析人員僅追求一個目標:那就是評級結果的公正客觀性。
2、改變收費模式,建立懲罰機制和行業退出機制,促使評級機構為評級質量負責。目前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項目收入主要分兩塊:預付評級費(在初次評級之后即可獲得)和期間監測評級費(在項目持續期內分期獲得),監管部門可要求預付評級費的支付比率要維持較低水平(例如不超出30%),而提高期間監測評級費的比率(例如70%),目的在于防止評級機構在初次評級之后就拿到大部分收入,而對后續監測測評態度馬虎。同時,建立罰款機制和行業退出機制,一旦出現“評級丑聞”事件,監管部門可代表評級信息使用者利益,向評級機構從該項目的業務收入中扣取對應比例的懲罰費用,其比例可根據評級信息使用者的損失大小而定,監管部門對評級機構的失信行為要進行統計,達到一定程度時勒令其退出,這一點與交通司機的懲罰機制是相似的——倘若“司機”違規次數很多或者造成了嚴重“事故”,則應吊銷其“車牌”。當然,退出機制的建立和準入門檻的降低是不可分割的,在寡頭壟斷格局沒有改觀的情況下單純推行退出機制將進一步加強行業的壟斷性。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只有通過加強和規范國內和國際評級市場的競爭,并加強對評級機構的內外監管,才能幫助評級機構對其自身“看門人”市場職責的有效履行。
參考文獻:
[1]程華南.對我國信用評級業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金融縱橫,2010年02期
[2] 應娟.信用評級業的收費模式和公信力[J].中國金融,2006年16期 [3] Giovanni Ferri and Li-Gang Liu .Do Global Credit Rating Agencies Think Globally?
[C]. Royal Economic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2002.no 74
(作者單位: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