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世界各國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彼此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農村勞動轉移力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城鎮化導致公共生活空間的拓展為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高效使用創造了條件,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機遇。因此,總結國(境)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對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國內外有關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論研究
1.劉易斯模型。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1954年發表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創立了二元經濟體系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型。該模型假定城市部門不存在失業,任何一個愿意轉移的農民都可以在城市現代工業部門找到工作,那么,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決策就是唯一的取決于城鄉收入差異。只要城市工業部門的一般工資水平高于鄉村農業部門且一般工資水平達到一定比例,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會源源不斷地向工業部門轉移。這一過程將一直延續到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城市完全吸收,農村工資和城市工資趨向一致,城鄉差別逐步消失,國民經濟實現現代化為止。
2.費景漢-拉尼斯模型。美國經濟學家費景漢和拉尼斯于1961年對劉易斯模型進行了修正,將勞動力向工業部門流動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與劉易斯模型相似,勞動力處于無限供給狀態;第二階段,農業勞動力持續減少而農業生產率提高,勞動力供給彈性降低;在第三階段,工農業生產率達到均衡,農業中零值勞動和低值勞動完全消失,完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該模型強調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意義,在劉易斯模型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它指出了工農業平衡增長在二元經濟階段的重要性,提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取決于農業技術進步、人口增長和工業資本存量的增長等。
3.喬根森模型。美國經濟學家喬根森1961年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模型,指出技術進步必定會促使工農業部門工資上漲,因此工農業的工資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該模型認為工資差距并非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消費需求拉動的勞動力轉移觀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動因在于消費需求的變動,轉移的基礎是農業剩余而非邊際生產率為零或雖大于零但小于實際收入水平的勞動力的存在。人們留在農業部就業是為了滿足對農產品的生理需求,一旦當農產品出現剩余,農業部門便失去了對勞動力的拉力,勞動力便向需求旺盛的工業部門轉移。
4.托達羅模型。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引進了“期望收入”的概念來取代城市的實際收入,從而較好地解釋了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化大規模轉移與城市高失業率持續并存的現象。托達羅模型的出發點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決策,是根據“預期”收入最大化目標作出的。這種決策依據包括兩方面:一是城鄉實際工資差距是十分普遍的,而且在發展中國家懸殊很大,這是農村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重要動力;二是農村勞動力在城市能夠找到就業崗位的概率。移民決策是根據預期城鄉收入差距而不是根據實際城鄉收入差距作出的。只要在城市中預期收入的現值比在農村大,作出移民決定就是合理的。
5.伊斯特林-斯塔克的相對貧困假說。伊斯特林較早地借用相對貧困假說來解釋人的經濟行為,認為相對收入決定人們的行為,農村勞動力是否轉移,不僅決定于他們與城市勞動力之間的預期收入之差,還決定于他們在家鄉感受到的相對貧困,以及轉移之后按照接受地的期望生活標準感受到的相對貧困。斯塔克(1991)等人用相對貧困這個概念來解釋轉移問題,彌補了托達羅“預期收入假說”解釋力的不足。該模型假設人們轉移不僅受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動,還受到農村戶與戶之間收入相對差距的影響,那些按照當地基本要求來看收入水平太低,感受到經濟地位下降的農戶會有轉移動機。
6.國內相關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非常活躍,蔡昉、陳吉元等人的“人口轉移與城市化研究”;田雪原、蔡昉、王嗣均等人的“中外人口城市化比較研究”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人口遷移流動與城鎮化的關系方面,20世紀80年代辜勝阻、簡新華系統地考察了人口的合理流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問題。90年代,高佩義提出了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大城市超前增長、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三大規律,等等。這些研究的思路主要有發展小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再就業;搞好農村再就業技能培訓,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實施小額信貸政策,支持農民創業;打開城市就業封鎖,實行城鄉統籌等。
二、國內外(地區)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實踐模式
(一)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模式
1.英國模式-圈地式強制性轉移模式。英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始于15世紀末,止于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村勞動力在圈地運動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轉向非農產業。由于英國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所占比重在西歐各國中最小。隨著英國非農產業的發展,英國經歷了用暴力驅趕小農的大規模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造成了大量農業人口背井離鄉,這些農業人口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場,從而解決了毛紡織業對勞動力需求問題。英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是建立在農業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
2.美國模式-自由遷移模式。美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自由遷移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吸收農村勞動力的部門主要為大城市的工業部門和第三產業部門。美國模式具有地域轉換先于職業轉換的特點,農村勞動力在大規模工業化條件下自發地轉向非農產業。一方面,工業的快速增長提高了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了地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機械化而分離出來的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也被快速的工業化所消化。這種轉移是以農業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為前提的。這表明,在美國農村勞動力迅速轉移的進程中,農業不但未衰落下去,而是繼續飛速發展。
3.日本模式-“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日本政府針對本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特點,對農村勞動力轉移進行了有效干預,走出了一條“跳躍式轉移”和“農村非農化轉移”相結合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重點扶持規模較大的自立經營農戶,鼓勵小農戶脫離農業,轉向非農產業。1971年,日本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在政府指導下,促進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日本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農村富余勞動力順利轉移創造了條件。在日本工業吸收的勞動力的總數中,由勞動替代資本的創新吸收的勞動力所占比重為80%,而由資本積累吸收的勞動力所占的比重僅為20%。
(二)周邊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勞動力轉移模式
1.中國臺灣與韓國模式——實現快速轉移的典型 。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最快的,目前農業勞動力的份額都已降至20%以下,基本完成了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任務。從促使臺灣和韓國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的具體發展戰略和政策上看,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處有兩點:一是二者資金都較為雄厚,為經濟騰飛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資金保證。不過,其資金來源有所不同。臺灣主要靠內部積累,外資占的份額很小;而韓國主要靠資金輸入。二是臺灣和韓國在經濟起飛過程中都曾實行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重點的工業發展戰略。二者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臺灣是在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轉移,而韓國是在農業發展不足的情況下實現轉移。自50年代以來,臺灣通過土地改革,實行農、輕、重為序的建設方針,增加農業投入。與此相反,長期以來,韓國一直實行只重視工業而忽視農業的發展戰略,農業生產始終處于落后狀態。主要靠大批進口糧食來支撐農村勞動力轉移。其二,臺灣和韓國所采取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式大相徑庭。臺灣選擇了分散化轉移方式,其轉移方向是多元的,農村勞動力既向大城市流動,也向中小城市轉移,同時還為農村非農產業所吸收,未出現過度人口城市化和“大城市病”等現象;而韓國則選擇了農村勞動力主要涌向大城市的轉移方式,結果導致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污染嚴重、失業劇增等問題發生。
2.印度模式——轉移極端遲緩的典型。印度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最慢的發展中國家之一。目前農業勞動力的份額仍占70%左右,幾十年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應該說,60年代以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還是比較快的,但并沒有相應地推動本國農村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農業過于落后。長期以來印度農業生產一直沿用原始工具和手工勞動,勞動生產率低下。第二,偏重于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的發展。印度獨立以來,工業發展較快,相繼建立了一大批現代工業,但絕大部分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而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占的比重很小。因此,限制了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第三,人口迅速膨脹,農業勞動力大量增加。據統計,目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1500萬以上,而且90%集中在農村。農業勞動力每年新增數量超過了轉移數量。
(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實踐模式
1.就地轉移模式。該模式主要采取扶持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形成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發展小城鎮,就地消化農村勞動力的格局。鄉鎮企業的產生與發展使我國許多地區,尤其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城鄉界限日趨模糊,鄉村地區已具備了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功能和特征,從而突破了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非農化的結果不僅使部分農村人口就地轉化為城鎮人口,而且使部分由于城鄉遷移政策而未徹底實現地域轉移的農村人口在所從事的職業、生產方式和居民點形態上也具有相當的小城鎮特性,成為準城鎮人口。
2.異地轉移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采取積極措施進行勞務輸出,以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目標,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的機理與作用主要體現在:(1)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中,城市工業及第三產業的集聚和發展,產生了對勞動力的需求,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符合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2)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是市場經濟發展中利益機制和需求機制雙重作用的結果,它有利于推動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推動戶籍制度、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改革的深化。(3)農業剩余勞動力異地轉移進入城市,使勞動者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學習掌握了勞動技能,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個人素質。
3.多元復合轉移模式。該模式的內涵主要包括:(1)堅持城鄉統籌。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增加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減少農民。(2)調整城鄉就業結構。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市場。減少農民,使其轉移到非農產業。(3)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4)搞好勞動外出就業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民流動就業,緩解農村巨大的就業壓力。(5)改革和加快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改革小城鎮和中小城市戶籍制度,城市之間實現人口無障礙流動,消除農民進城就業的困難。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居民兩種身份、就業和待遇不平等的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經驗借鑒或啟示
(一)工業化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因素。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的產物,工業化道路的不同選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按照多數國家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應走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工業的發展道路。我國建國初期,由于歷史發展所處的特殊環境,不得不采取直接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而跨越了發展輕工業、基礎工業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正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積聚并逐步完成轉移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加速發展時期,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需求數量相對減少,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考慮到我國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較多的情況,國民經濟的發展應該較多的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發展農業對于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至關重要。中國臺灣在經濟發展之初便確立了優先發展農業的戰略,并為農業發展進行了必要的制度改革和物質支持,從而成功地啟動了農業剩余勞力快速轉移的進程。而印度和韓國由于長期忽視農業,農業增長相對于人口的增長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從而使得印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異常緩慢,韓國雖然具有較高的轉移速度,但卻長期與通貨膨脹相伴。可見,一個國家或地區只有首先成功地發展了農業,才能保證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部門的轉移順利進行。
(三)資本形成能力的強弱是制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的重要因素。中國臺灣和韓國之所以能夠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快速轉移,顯然與其較強的資本形成能力密切相關。而提高資本形成能力的渠道有兩條:一條是像臺灣那樣,充分發揮農業部門資本積累的功能,提高儲蓄率,走自我積累的道路;另一條是像韓國那樣,大量利用外資,走資本引進的道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模式中既包含著成功的經驗,也提供了應吸取的教訓。值得重視的是,引進外資的規模應與自身的償債能力相適應,避免陷入債務負擔吞噬經濟增長成果的惡性循環之中。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應多樣化。農村勞動力向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遷移,是大部分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形式。這種方式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是可行的。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可通過農村城市化的方式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民。我國臺灣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采取了分散型轉移方式,逐漸形成了以大城市為核心,以中等城市為骨干,以小城市為紐帶和以中心鎮為細胞的多層次的城鎮空間構型,并通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吸收了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這樣可避免像韓國和印度那樣,因農村勞動力過量涌向大城市和不能有效地利用農村內部機制,而出現諸如大城市惡性膨脹、城鄉差距過大,以及轉移質量差,地域轉移和產業轉移無法同時實現等問題。
參考文獻:
[1]黃敏.農村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9,(23).
[2]惠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研究述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
[3]李仙娥,王春艷.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4,(5).
[4]張磊.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與啟示[J].經濟縱橫,2007,(2).
(課題組組長:張俊杰 副組長:蔣國政 成員:張毅 黎和貴 黃小勇 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