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資源研究方法
1、研究的定義和描述
什么是研究?學者們有不同解釋:韋伯斯特大學詞典(1977)對研究的定義:認真地調查或考查,特別是針對事實的發現或解釋所進行的調查或實驗,根據新的事實對已接受的理論或法則進行修正,或將這些新的、已修正過的理論或法則運用于實踐。安德魯(1982)認為研究是人類增長知識的有規則的程序。吉布雷梅德(1988)認為研究是對現象進行研究的科學途徑的應用。利迪(1985)認為研究是我們試圖通過系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以開發人類忽視的新領域,或對其他人認為解決的問題證實其解法的有效性。埃思思奇認為研究是獲取新的可靠知識的系統方法,其中知識的新穎性和可靠性是研究的本質。究竟什么是研究,首先,研究不是偶然發現,不是數據搜集,也不是在圖書館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是尋求對未知問題的解釋,它是一個過程,是個組織、創新、獨特性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以獲得新的可靠的知識。這個過程包括:要感到有需要認識和研究的事物;形成處理問題的目標或目的;研究設計;研究結果的產生;闡明結果,引出結論;傳播研究成果。
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研究分為:(1)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A研究是試圖在一個專業或研究領域確定或建立基本事實關系。應用研究是為獲得解決某個特定問題的信息所進行的特定研究(安德魯、希爾布蘭1982)?;A研究與應用研究兩者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各自的應用性的重點不同。(2)專業基礎研究、專題研究和對策研究。專業基礎研究是為提高學科水平的研究,它詳細研究專業內的理論、基本關系以及分析的程序和技術。專題研究是對一批決策者感興趣的一批實際問題的研究。如資源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生產經濟學。對策研究是為特定的決策者解決特定問題的研究。(3)分析研究與描述研究。描述研究是刻畫為僅僅試圖確定、描述或識別是什么。描述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綜合而不是分析。如確定一個產業的結構——產業內的企業數量、規模、位置等,分析研究試圖確定為什么是那樣的或如何是那樣的,對此分析研究是根據定價和其它競爭行為來決定那個產業的行為。
從研究的本質來看,它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那么在研究中就需要有創造力。具體來說,研究過程要求或至少在工作時,最好具有想象力、主動性、一定程度的直覺以及大量的好奇。作為一個研究人員必須對研究工作具有興趣,這是最基本的條件,創造力可能在有些時候更象是“藝術”。創造力包括:想象創造力,純粹虛構(非事實)的思想構建。如提出以后要進行評價和檢驗的假設關系或因果聯系時,就在從事想象創造。天賦創造力,通過體質或精神能力產生的創造力。常常是通過表演得到演示。經濟學需要的這種創造力較小。規則創造力,是提出新的可能性的創造力,是:“倘使。。。將會怎樣”問題的激發下產生的,通過與哲學與宗教相聯系,在公共政策建議時運用這種創造力。應用創造力,是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所有學科都存在。理論創造力,這是開發不同事物之間關系的創造力,它產生出抽象概念。關于創造力的來源,邦內恩(1986)認為任何專業里的大多數創造力來自于把專業知識與其在應用中所受到的檢驗相沖突而產生的智力激勵,最重要的是直覺、想象。斯塔勒(1992)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創新力的建議搜集和運用已開發的知識,充分的準備常常會刺激無意識的思維過程;與其它人,特別是你的同事交換看法;運用演繹來捕捉你的直覺,當你的直覺暗示某事時,在它消失前將其記錄下來,然后再在一個邏輯、分析的層次上處理它;培養以不同方式看待事物的能力。興趣和經歷的多樣性以及對幾乎所有事情保持一定的疑問有助于提高這種能力;對假定提出問題或異議;嘗試尋找偶然事件或事物中的模式或關系,這包括萊德所認為的對相似事物的敏感(對過去未接觸過的事物之間聯系的直覺)以及將上述嘗試進行綜合運用;不要害怕冒風險,如果不愿意探索,你可能會一無所獲。萊德稱為冒險精神的開發。有個說法可以證明這一點,這個說法是,對于父母和政治家來說,溫和節制是良好的事情,但科學與文化藝術需要大膽;對于不確定的東西要有一定的忍耐。當你認識到事情是矛盾時,給自己留時間來進行深思,并尋找出一個解決辦法,判斷的中斷可以讓大腦在意識狀態消化這一矛盾;用你的好奇心——強烈的求知欲——建立起創造性的張力;當你不能解決某個難題時,嘗試暫時將其擱置一段時間,至少在你有意識的精神里如此,這或許會使無意識的精神在進行工作,并當在以后有意識的精神返回工作時提出新的認識;自我訓練寫下自己的思想,必須用寫作方式來表達,以便其他人很清楚地了解這些思想,并促進自己的思想發現過程。萊德認為“當我在寫作時,很多直覺就會產生。有一個事實常常是真實的,即直到我寫作時,才對我所思考的東西有所認識”;創造避免精神分裂的環境。為了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必須有一些保證用于精力和沉思的時間。
2、研究方法的定義和描述
研究方法是實現研究目標或達到目標的具體措施、技術和工具。以美國經濟學的調查結果來看,美國大學在教授理論和工具方面比在教授如何使用它們做得更好,……學生們在工具的恰當運用方面需要更多的訓練。所謂方法,嚴復說:“蓋學與術異。學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術者椐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學主知,術主行?!辟Z誼說:“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儲也。術也者,所從制物也,動靜之數也。”在古希臘中講到的方法是沿著和道路構成的。韋伯斯特大學詞典(1977)給方法的解釋是做某件事、或為做某件事的方式、技術或過程。韋氏新世界美國英語詞典(1968)中給方法的解釋是做任何事的方式、模式、程序、過程、特別是關于教育、調查等的有規則的、有條理的、明確的程序或方式。布雷邁爾(1991)認為方法一詞是難以定義的。阿亞拉(1989)認為在整個科學史上,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致力于描述能夠產生科學知識的唯一系統的方法……一些科學家或許相信他們這樣自己的一個描述和他們的工作,但是,將這種處理方式帶入實踐則是不可能的。……科學家們并不遵循唯一的科學方法,而是運用特別適合于他們工作的一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科學家應用于他們的工作,以及與其他科學家打交道的所有技術和原理。埃思里奇(1999)認為方法是給定領域中進行探索的一般途徑的研究。方法是指用于完成一個既定目標的具體技術、工具或程序。事實,方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措施和手段,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獲得可靠的知識。
研究方法是為了獲得新的可靠的知識,而科學是系統(可靠)的知識的有組織積累,其目的是理性的解釋/預測(威廉斯,1984)。知識是科學的手段,科學為積累知識提供了工作,研究增加了知識的積累,科學作為積累的可靠知識,它是一個統一體。而研究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得科學得到擴展,現有的科學在正確性或有效性方面得到檢驗。知識有兩種分類體系,一種是約翰遜體系,將知識分為實證性知識(是關于可以直接觀察計量的條件、情況或事物的知識。規則性知識(是關于什么應該做的知識,它具有固有的主觀性)、價值性知識(是在關于環境、處境和事物好壞的。另一種是拉臘比體系,它將知識劃分為公共知識(可以通過邏輯和證據向其他人證明的知識)和私人知識(是我們自己知道,但不能向其它人證明的知識)。
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有六種途徑:感覺、經驗、直覺、啟示、計量、推理。這兩種途徑也可以說是我們獲得知識的六種基本方法。
二、方法論的定義和描述
方法與方法論不同,方法只是方法涉及到的一個部分而已。方法論為形成新的可靠的認識提供了一種已經受過時間檢驗并已被證實的手段,而這些被積累起來的、具有可靠性的認識便構成了“科學”。方法論是任何一門理論或學派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罢摗痹诠畔ED的中是河流的意思。引申為學說。哲學詞典(1983)中認為對那些總是指導著科學探索的推理和實驗原理及過程的一種系統分析和組織……,也稱之為科學的方法。因而,方法論是作為每一門科學的特殊方法的一種總稱。韋伯斯特大學詞典(1977)中的定義是一門學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規則和基本原理;對特定領域中關于探索的原則與程序的一種分析。韋氏新世界美國英語詞典(1968)中的定義是方法的科學或方法的有序安排;特別是對與科學探索和哲學探索的原理應用有關的邏輯學分支;……任何特定科學中的方法體系??梢?,方法論是指處理問題和從事活動的方式,它構成了我們完成一項任務的一般途徑或路線,而不是告訴我們如何完成任務的具體細節。研究方法論提供了組織、計劃和實施研究的基本原則。
研究方法的基礎是哲學,主要是三種哲學構成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法論的哲學基礎,一是實證主義:強調應明確什么是非價值性信息和什么是關于現象的價值性知識,它的邏輯外延和重點在于確定“是什么”。二是規范主義強調人、群體和社會如何和為何對事物進行評價。三是實用主義:強調適用性——針對當前問題試圖提供有用的知識,不區別非價值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法論是把人力資源管理溶為一體的科學和藝術,它的目標是擴展我們的認識,也要使我們的認識更貼近現實世界。人力資源管理學方法論處于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
三、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演變
早期的人力資源管理被稱為人事管理,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是伴隨著對人的認識的變化而演進的,即由“經濟人”到“社會人”再到“復雜人”的歷史演變。首先,人事管理的發展與18世紀后半葉工業革命的到來是相伴隨著的,早在1776年,亞當o斯密在《國富論》中就研究了工資的性質、工資決定與工資差別、勞動分工產生的雇員境遇、政府為勞動者提供教育便利等一些涉及今天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薪酬、培訓開發等問題。大衛o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工資的性質和工資決定問題。配第、馬克思等人也對勞動力的價值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隨著工業心理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出現,科學管理和福利工作成為在19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兩種并行的管理方法。科學管理所代表的努力方向是,通過對工作方法、工時、動作的研究以及專業化來解決在勞動和管理中所出現的無效行為,而工業心理學所代表的思路則是,通過心理學基本原則的運用來提高工人有效完成工作的能力;科學管理主要集中在對工作和效率的研究上,工業心理學所關注的則是工人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科學管理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泰勒,他在科學管理理論中首次提出了科學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錢為主要激勵要素的激勵理論。這一時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勵、控制和提高員工尤其是新員工的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說泰勒的科學管理就是怎樣設定工作流程和工作時間以便高效的利用人力,從本質上講還是把人作為一種勞動力,只是勞動效率比傳統管理方式的效率更高。然而,科學管理理論由于沒有考慮員工的感受,僅僅把員工作為和機器設備一樣的生產資料來看待,使員工對工作產生不滿從而影響了激勵效果。
另一方面,對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另外一支力量就是所謂的人際關系運動。哈佛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埃爾頓·梅奧和弗雷茲·羅爾西斯伯格,將人際關系的因素納入到了工作中,即歷史上有名的“霍桑實驗”。 霍桑試驗證明,員工的生產率不僅受到生產方式設計和員工報酬的影響,而且受到某些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人際關系運動最終發展成為組織行為學的一支并且對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梢哉f,他們開創了從心理學視角對人力資源的研究?;诠I心理學(也稱管理心理學Managerial Psychology)的出現,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M.海爾正式把管理心理學從心理學的分支中劃分出來,使管理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管理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以組織中的人作為對象,研究組織中的社會、心理現象以及個體、群體、組織、領導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由于當今的管理都是以人本思想為前提的,如何達到對人的恰當約束和激勵,就成為管理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內容,同樣,這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長偉,蔣慧敏.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的心理學與經濟學.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6期.
[2]劉昕.人力資源管理——歷史與未來.管理課堂,2003.2.
[3]武忠遠,馬勇.西方現代人力資源問題研究的脈絡與趨勢.中國成人教育,2005年第12期.
[4]董志強,蒲勇健.人事管理經濟學:一個述評.商業研究,2004.4期.
[5]徐宏玲.人力資源管理學科的發展.商業研究,2005.16期.
[6]王麗,焦小澄.人力資源管理的演進.現代管理科學,2004年第6期.
[7]廖昌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視點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第2期.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