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銀行是一國金融體系的核心,是金融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中央銀行各類業務的執行會對經濟產生影響,各國經濟體制的不同以及政策傳導渠道的不同會使得各國中央銀行政策的執行效果存在差異。從財務報表角度分析,中央銀行各種政策的執行結果可以通過總資產規模得以全面反映,本文主要運用VAR脈沖響應分析法研究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規模間的關系。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總規模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政策引起總資產規模的變動會對經濟規模產生短期明顯的沖擊,這種沖擊有一定滯后性且持續時期較短,分析結論與我國當前宏觀經濟發展現狀相一致。
關鍵詞:中央銀行資產 經濟規模 脈沖響應函數 協整檢驗
一、引言
中央銀行是我國金融政策的制定者與執行者,肩負國家金融穩定的重要責任,次債危機爆發以來,各國中央銀行均采取了大規模的救市活動,我國中央銀行采取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有力的支持了我國經濟快速復蘇。從財務報表角度分析,中央銀行的宏觀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可以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得以充分體現,其中資產項目反映了中央銀行資金的運用,主要包括國外資產、政府債權、公司債權等方面,中央銀行總資產規模反映了一國貨幣運用現狀,現代貨幣論理論認為,貨幣是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適當的貨幣供應量是一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央行貨幣政策的實施主要通過對利率、貨幣供應量等中間目標的調節從而對一國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實現最終目標,由于各國經濟實體的傳導機制不同,中央銀行資金運用過程中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對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間關系進行研究分析,可以準確把握央行金融政策政策傳導機制的效率,為一國宏觀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與政策參考。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對貨幣當局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發展起來的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貨幣經濟理論,凱恩斯理論反對古典經濟學家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作為兩個完全相互獨立的存在體,相反凱恩斯理論認為,貨幣當局可以通過利率將實物經濟與貨幣經濟聯系起來,即中央銀行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會對實體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出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條件下利率與國民收入關系模型,即IS-LM模型,認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會引起LM曲線的移動,通過利率的作用使得宏觀經濟在一個新水平上達到均衡。弗里德曼(1963)通過對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產出間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在短期內會對經濟總產出產生擾動影響。韋伯等(1995)通過利用近3300個樣本對貨幣供應量與經濟總產出增長率關系進行分析得出,在長期范圍內,貨幣供應量變化與國民經濟產出增長率間并沒有明顯的關系。
我國學者也對貨幣規模與經濟發展關系進行過系列研究,隋鶴(2007)通過建立貨幣理論模型,分析結果認為貨幣供給與國民收入之間存在正比關系。馬樹才等(2009)以我國2000-2008年月度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短期內貨幣供應量對國民經濟產出影響十分顯著,但長期范圍來看,貨幣政策對經濟產出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貨幣當局應加強短期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杜朝運等(2009)運用投資乘數相關理論推倒出我國貨幣供應量與國民收入關系曲線,認為貨幣供應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應以貨幣供給過剩為必要條件,并據此提出央行應根據經濟運行與貨幣供給關系所處的運行階段不同制定出有差異的貨幣政策。黃瑞玲等(2009)對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深入考察得出廣義貨幣供應量與我國經濟增長率間具有大體一致的波動關系,我國階段性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有效的。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貨幣供應規模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以及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解讀。從央行資產整體來源看,貨幣發行規模只占總資產來源的一部分,僅以貨幣供應規模為變量分析金融政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難以全面真實反映中央銀行宏觀政策對經濟產生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從財務報表角度分析央行資產總規模與宏觀經濟間的發展關系,揭示央行整體宏觀政策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
三、模型簡介與樣本選擇
本文運用VAR脈沖響應分析模型對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VAR模型是數理統計模型的一種,最早由西門斯(Sims)1980年引入用于經濟學分析。脈沖響應分析是對VAR基礎模型的發展,是通過時間序列分析隨機擾動項受到沖擊后如何在系統中進行傳播從而對各變量產生沖擊影響。基本模型如下:
yt=a1yt-1+a2yt-2+b1xt-1+b2xt-2+ε1t①
xt=c1xt-1+c2xt-2+d1yt-1+d2yt-2+ε2t②
現假設系統在t=0時刻有y-1=y-2=x-1=x-2=0,現考察y對x變化產生的響應函數,給ε20=1,ε10=0,以后各期隨機擾動項取值均為零。在第0時期則有x0=1,y0=0將上述結果代入①②式則有x1=c1,y1=b1在1時期 以此類推根據所取樣本區間一直計算下去,算出yt即為變量y對x變化沖擊所產生的響應函數。運用VAR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分析,隨機擾動項下列特征必須對任意取值t或t≠k均成立:
E(εit)=0;var(εt)=E(εt,εt′);E(εit,εik)=0
因此在進行VAR脈沖響應分析前,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從而影響實證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應對單個樣本變量序列進行穩定性檢驗,并在水平值向量序列不平穩的前提下對向量序列之間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本文分別運用ADF檢驗與JJ檢驗對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序列與經濟發展規模序列進行了相關檢驗。
本文在綜合考慮數據可得性與分析科學性的基礎上,選取1999-2009共計11年的數據為樣本,綜合分析央行資產規模與經濟規模間的關系,其中經濟規模變量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指標。所有數據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四、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首先對1999-2009年間的央行資產規模向量序列和國內生產總值向量序列分別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判斷各向量序列是否穩定,在檢驗過程中根據SIC準則選取滯后期為2期。ADF單位根檢驗結果詳見表1。
從單位根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GDP規模原序列均不平穩,但在10%置信水平下,可以認定兩個變量的二階向量序列均為平穩序列,說明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GDP規模為同階平穩序列,因此在做VAR脈沖分析前,還需要對兩個向量序列間的關系作協整分析,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本文運用JJ協整檢驗方法對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規模之間關系分別進行特征根跡檢驗和最大特征值檢驗,判斷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從而為VAR脈沖響應分析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提供支撐。在協整檢驗過程中,本文根據Schwarz準則確定滯后期數為1,協整檢驗結果詳見表2。
從協整檢驗結果分析可知,在假設不存在協整方程前提下,取5%為置信水平,特征根跡檢驗與最大特征值檢驗的檢驗值均大于臨界值,兩種檢驗結果均可拒絕不存在協整方程的原假設,即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我國經濟整體規模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而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變動是執行一系列宏觀金融政策的結果,說明一直以來,我國中央銀行的一系列宏觀金融政策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長期穩定的影響。
協整分析結果同時表明,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發展規模滿足VAR脈沖響應分析條件,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變動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具體影響,本文運用Eviews5.0軟件建立VAR(2)模型,分析我國經濟發展規模對中央銀行資產規模由于受到宏觀政策作用發生變動而產生的響應函數。實際操作過程中,脈沖響應分析結果選擇以圖形方式輸出,詳見圖1。圖中橫軸表示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變動對經濟規模產生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我國整體經濟規模變量。
由VAR脈沖響應分析結果可知,當中央銀行執行宏觀金融政策導致總資產規模發生變動時,會給實體國民經濟產生一定時期同向的沖擊,這種沖擊效果在第二期達到峰值,隨后逐步趨于平緩,說明我國中央銀行宏觀金融政策可以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產生有效沖擊,但整體來看,沖擊期間較短,一定時期的宏觀金融政策難以對經濟產生長遠沖擊,這與我國當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具有明顯階段性特征相一致。
五、結論
中央銀行作為國家金融體系決策中心,通過制定一系列金融政策對一國宏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由于各國經濟體制以及政策傳導渠道存在差異,使得各國中央銀行宏觀政策的執行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效果不同。本文試圖運用VAR脈沖響應模型分析我國中央銀行宏觀金融政策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為了科學量化中央銀行各項金融政策效果,文章從中央銀行財務報表角度分析,考慮到各種宏觀金融政策結果可以通過央行總資產規模指標進行綜合反映,本文進一步研究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我國經濟發展規模間的相互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中央銀行資產規模與經濟總量規模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當中央銀行執行各類宏觀金融政策導致總資產規模發生變動時,會對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產生同向的沖擊。這種沖擊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且沖擊效果在短期內較為明顯,宏觀金融政策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效果有限,說明我國中央銀行當前金融政策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分析結果與我國宏觀經濟現實情況相吻合。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以來我國高速發展的實體經濟受到嚴峻的考驗,中國人民銀行接受中央政府委托,果斷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措施,有力刺激了我國經濟的率先回暖,當前我國經濟正朝著預計目標發展。前文分析可知中央銀行宏觀金融政策會對國民經濟產生短期明顯的同向沖擊,一方面這與我國當前實行一系列金融與經濟政策帶來社會經濟在危機中軟著陸的現狀相符;另一方面考慮上述短期沖擊效果,在我國經濟全面復蘇跡象尚不明顯的情況下,中央銀行作為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應謹慎考慮各種新政策的推出可能對經濟體系產生的沖擊,短期內應保持政策的一貫性與連續性,避免由于政策的退出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Friedman M,Schwartz A.Money and business cycle[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63,45:32-64
[2]McCandless G,E Weber.Some Monetary Fact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1995,3:2-11
[3]隋鶴.中國的貨幣供給理論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3:114-116
[4]馬樹才,賈凱威.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治理與國民經濟增長的效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14:128-131
[5]杜朝運,吳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運行弱相關的理性思考[J].上海金融,2009,11:39-43
[6]黃瑞玲,李子聯.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6:43-48
[7]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49-297
[8]戴建軍.我國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08:52-72
[9]閆力,劉克宮,張次蘭.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09,12:59-71
[10]李相棟,杜亞斌.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經濟學分析[J].上海金融,2008,7:31-3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韶關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