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金融業的“個人理財”業務非常火爆,尤其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更是激發了國內金融市場出現大量的個人理財產品,個人理財業務已成為各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推出的一項主要競爭業務,交易規模發展迅速。本文從國內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動力入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及障礙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為促進該業務可持續性的協調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發展;障礙;對策
一、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因素分析
推動我國個人理財市場如此蓬勃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一)個人財富的迅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突飛猛進的增長,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5%。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中國的經濟還將會以7%-8%的速度間增長,2020年時,按不變價格計算, GDP總量將達到38萬億,伴隨著宏觀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人均收入也由1978年的238.5元增長到2008年的10271元(其中最高的地區仍然是上海,為26690元),比1978年增長40多倍。
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經濟體制的變遷,居民家庭所積累的財富也高速增長。城市居民家庭的金融資產增長尤為迅速,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人數正迅速擴大,已經占全國總人口的19%左右,即2.47億人,并且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隨著居民財富的增長,富裕家庭擁有巨大的理財服務需求,理財意識日益增強。另椐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民間金融資本已經超過22.5萬億元,其中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增值服務。正是因為家庭金融資產的迅速增長,加之國民理財知識比較匱乏,客觀上就需要專業的理財服務,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使資產不斷保值增值。這就使得個人理財服務在中國有著強烈的市場需求。
(二) 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產品日趨豐富
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加快,金融競爭在加劇,從而也推動了金融創新的加速,其突出表現為眾多金融新產品、新工具的誕生。居民擁有更多的財富投資渠道,股票、債券、保險、基金、信托、外匯等各種投資產品紛繁復雜, 甚至房產、黃金、衍生金融工具和各種各樣的收藏品都進入了人們的理財范圍。面對日益增多和日趨復雜化的金融產品,投資者越來越希望能夠得到專業化的投資指導,選擇更優的投資產品,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客觀上需要專業的理財服務,這就催生了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需求。
(三) 人口老齡化加劇
隨著中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加之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和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滯后,中國的養老問題尤為突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即所謂“未富先老”,明顯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養老保險體制建立才10年左右,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險采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由于歷史的原因,目前個人賬戶基本上是空賬,巨大的資金缺口早晚要填補。據世界銀行預測,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迅速從1990 年的9%上升到2020年的16% , 2030年進一步上升到22% ,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明顯快于OECD國家,人口老齡化將沖擊社會保障體制。為了減輕社會養老保險的壓力,家庭個人也必須盡早規劃自己的養老問題,更多的依靠自身的積累來準備養老資金。而養老計劃通常跨度很長,需要借助不少的金融工具,同時還可能面臨通貨膨脹的風險。因此,養老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理財專家的協助。
(四) 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教育、住房、養老、醫療、保險、稅收等問題日益突出
中國正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社會保障體制還在不斷改革和完善,隨著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教育、住房、醫療等問題的解決日益走向市場化,個人承擔的費用在不斷增長,負擔也不斷加重。同時,各類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也成為家庭和個人所必須考慮和安排的事務。家庭和個人的各類稅收安排也將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要使這一系列金融安排科學合理并符合不同家庭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務狀況,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關調查顯示,沒有理財規劃的居民家庭, 絕大多數存在財務上的不合理性。因此,家庭和個人的金融安排問題越專業、越復雜,就越需要理財專家的指導與幫助。
(五)金融改革和開放,使金融風險不斷加大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到位、金融業對外開放度的加大,利率、匯率波動將趨于頻繁,金融市場將更加具有風險性,金融資產所面臨的風險將從股票、外匯等擴散到存款、貸款、債券等各種金融工具。家庭與個人越來越需要借助于理財專家的幫助做好金融資產風險管理:根據不同家庭與個人的風險偏好和財務狀況,將不同收益和風險的各種金融工具進行組合管理,合理配置家庭資產,從而有效防范各類金融資產所面臨的風險,實現其理財目標。
(六)金融機構開辟新的業務領域的需要
隨著金融業競爭的加劇,金融機構積極調整業務結構,紛紛開拓新的業務領域,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此獲得新的收入和利潤來源。從國外的實踐來看,個人理財在銀行的收入和利潤來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花旗銀行的利潤總量中,個人理財業務貢獻的利潤超過50%。隨著金融業的開放,國外的金融機構紛紛進駐中國,必然會將其先進的理財理念、技術、經驗、產品帶入中國,參與個人理財業務的競爭,分食個人理財業務這一塊誘人的蛋糕,也必將更好地促進中國個人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二、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及障礙分析
在我國,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直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商業銀行才率先開展了這項業務。1997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成為首家成立私人銀行部的國內銀行,并推出了國內首個個人理財業務,客戶只要在這里保持最低10 萬元的存款,就可以享受到該行提供的個人財產保值升值方面的咨詢服務。隨后,各類金融機構紛紛跟進,個人理財這一業務逐步得到重視,并逐漸發展起來。個人理財業務在發展初期只是各銀行用來吸引客戶和強化客戶忠誠度的免費促銷手段,沒有盈利目標;但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個人收入水平穩步提升,個人金融產品日益豐富,理財服務需求不斷擴大,大眾對個人理財的認知也普遍提高,銀行業轉而謀求該業務的更大發展,以期獲得豐厚利潤。從現有的情況看,一方面,雖然經過了近10 年的發展,但個人理財業務的成長尚未達到人們的預期,并未成為我國各金融機構主要的利潤增長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發展障礙:
(一)缺乏針對個人客戶特點的業務發展方針
銀行業務根據客戶的不同可分為個人業務和組織業務,這兩者在理財目的、產品需求、服務需求、決策行為上存在明顯差異。然而,過去國內銀行偏重組織業務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針對組織客戶的業務模式,如今其在拓展個人業務的過程中,普遍套用該模式,沒有制定有針對性的新業務方針,也就無法適應個人業務的發展需求。
(二)個人理財業務同質現象嚴重
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個人理財業務同質現象十分嚴重。這一現象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國內金融市場的分業經營政策。分業經營規定各金融機構不能混業經營,銀行不能涉足只能代理保險、證券等其他金融業務,其拓展空間就相當有限,理財產品的種類自然單一,單一則不可避免同質化。同時金融產品易復制的特點加劇了這一現象,一家銀行剛剛開發出一項新的個人理財產品,其他銀行就能立刻跟進,名目雖互不雷同,但功能特點相似、投資收益相當,幾乎是克隆。于是現有的個人理財產品基本都是證券、外匯、基金等的投資組合,缺乏特色。對個人客戶而言,這些產品的確眼花繚亂卻缺少實際吸引力。
(三)個人信用制度不健全
我國社會的個人信用監管體系發展比較滯后,尚未建立健全的個人信用制度,造成銀行開拓個人金融業務的風險很大,也束縛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為了確保資金安全,銀行在向每個個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時,自己需首先調查確認該客戶的信用歷史和可信度,這樣的工作大,銀行的效率無法提高,可獲得的利潤也大大減少了;同時銀行對個人客戶設定的準入條件較為嚴苛并要求其完成繁雜的業務手續,由此也使得客戶產生抱怨和對銀行的抵觸情緒。以上種種均延滯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參照成熟國際商業銀行長期的金融實踐軌跡,個人理財業務的確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而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也成為個人理財業務飛速發展的絕佳機遇。
三、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
(一)加大創新力度拓展理財業務品種
目前,國內銀行的金融理財產品雖然已經多達4100只以上,但這些理財產品同質性很強,且真正適合理財服務的品種不多。所以,個人理財業務的積極創新,對于銀行競爭優勢的培育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一是適當開發個性化、本地化的特色理財產品。商業銀行具有地域性較強的特點,對本地市場需求、客戶群體等情況比較熟悉,商業銀行要結合自身特點,開發適合本地客戶或基于本地市場的理財產品,形成自身獨特的產品競爭優勢。二是加強合作,走理財業務聯合發展之路。商業銀行之間可以相互合作,共同開發、銷售理財產品,實現風險分擔、收益共享;商業銀行還可以利用自身地域性網點渠道優勢與具有產品研發優勢的銀行合作,通過代銷其理財產品獲益;此外,商業銀行可以與信托、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推出合適的理財產品。
(二)加強個人理財咨詢服務人員的配備、培養和激勵
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配備專門的CFP(即注冊理財規劃師)和服務區域,對專業理財人員應進行定期培訓,以適應金融市場的不斷變化。專業理財人員應著重具備以下知識和能力:強效的公關能力、完備的業務知識、良好的個人素質、不斷開拓創新的勇氣和勇于進取的精神。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繁雜的腦力勞動,所以銀行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勵制度,督促員工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對員工的考核,重點應放在客戶滿意度、業務知識、工作績效以及新產品開發等方面。
(三)對客戶提供人性化、差別化的優質服務
個人理財服務歸根到底是一項服務,所以應遵循時刻提升客戶滿意度的原則,對客戶提供人性化的服務。理財從業人員應多設身處地為客戶考慮,盡己所能為其提供方便、快捷與舒適,一杯水、一把椅子、一副笑容都會使顧客給銀行不少加分,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增進顧客對銀行的信任度。針對不同的客戶類型還應該提供差別化的理財服務。差別化服務是理財機構基于客戶關系管理,在市場研究和客戶研究的基礎上,對客戶價值進行分類,并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實行不同的服務手段、執行不同的競爭策略,這樣有利于提升客戶價值,逐步優化和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體,從而打造個人理財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提升了銀行資源的利用率,進而提高業務績效。
(四)積極推動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
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個人經濟活動也十分活躍,但是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步伐卻大大拖后,無法對個人經濟活動實施有效的監管和懲治,造成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即使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也要承擔不必要的風險。這種資源浪費想要盡快解決,唯一的方法就是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一方面推動各級人大立法,另一方面為個人信用管理提供協助和技術支持,實現信息共享。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還存在著相當多的絆腳石,因此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必定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邊發展、邊改革、邊適應,但是我們相信在金融行業的共同推動下,個人理財業務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翟立宏.個人金融產品的特性:不同角度的考察及啟示[J].經濟問題,2005,(1).
[2]丁敬雯.個人金融業務:銀行業創新和競爭的新熱點[J].現代經濟探討,2003,(9).
[3]工商銀行江西省分行課題組.商業銀行收入結構調整的對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4,(1).
[4]鄒群. 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現狀及發展方向[ J ]. 經濟師, 2006 (10) .
[5]徐岑. 農行個人理財現狀及發展策略[J]. 經濟師, 2006 (4) .
[6]劉菊芹. 銀行個人金融服務競爭力亟待提升[ J ]. 理論導刊, 2006 (2) .
[7] 中財網.銀監會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2009年07月
(作者單位:保險職業學院培訓學院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