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資物流不僅可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周轉的難題,而且有利于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對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也是開展增值業務,提高服務能力的新思路。本文全面分析了融資物流業務中物流企業面臨的各種監管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融資物流 第三方物流 監管 風險
隨著現代物流業和現代金融業的日益結合,融資物流成為物流企業開展增值服務,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1999 年最先在國內開展了倉單質押業務,2005年一季度融資額達15.9億元。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還開展了針對運輸途中貨物的監管業務[1]。UPS(美國聯合包裹公司)于2007年11月28日宣布與浦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及招商銀行合作,推出“UPS 全球供應鏈金融方案”,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物流服務。但是,物流企業在開展融資物流業務時所面臨的監管風險已成為一個急需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融資物流的概念及特點
(一)融資物流的概念
融資物流是指工商企業以處于正常貿易流轉狀態的產品向銀行質押作為條件,借助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統,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的綜合物流業務。
融資物流的運作原理如圖1所示,有貸款需求的中小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根據申請企業的資信情況和還款能力決定貸款意向和貸款額度。對于那些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和有價證券,但經營狀況良好,有著穩定的貨物流和現金流的中小企業,銀行會考慮與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監管能力強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在簽定三方協議的基礎上,委托第三方物流企業對貸款人提供的質押動產進行監管,并根據物流企業對貸款企業的評估報告進行貸款額度授信。然后,由物流企業履行監管義務,并按照質權人(銀行)的指令進行入庫、出庫、盤點及監管作業。
(二)融資物流業務的特點
1、以商品質押關系為前提
融資物流的前提是出質人(貸款企業)與銀行之間存在借貸關系,并將質押物交付給銀行。由于貸款人以動產為質押向銀行借貸,銀行委托融資監管人(物流企業)對質押物進行監管。
2、當事人各方簽訂的合同通常是三方合同
融資物流合同的當事方不僅包括保管人和存貨人,還包括銀行。三方當事人必須就出質、質物監管以及貸款授信等環節達到一致,并簽訂三方合同。
3、融資物流監管人主要對銀行承擔倉儲責任
融資物流合同弱化了存貨人“隨時要求提取保管物(質押物)”的權利,以及保管人未能履行妥善保管義務造成保管物損失時的賠償請求權。存貨人將這些權利讓渡給了質權人(銀行),融資物流監管人主要對銀行承擔未按照合同約定向債務人(倉儲物的實際所有人、出質人)或第三人交付保管物(質押物)時的損害賠償責任,以及未按照合同約定履行保管義務的責任。
4、物流企業在融資物流業務中的監管職能
在融資物流業務中,第三方物流企業主要提供三個方面的服務:第一,為銀行了解質押物的名稱、規格、型號、質量、原值與凈值、承銷商等相關信息;第二,確保質押物的安全和完好;第三,接受銀行指令控制質押物的進出庫;第四,當貸款企業無力償還銀行貸款時,協助銀行處置質押物。[2] 其中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對質押物進行監管。
二、融資物流的業務運營模式
根據監管人對質押物的監管方式和銀行授信放貸的依據不同,可將融資物流業務分為倉單質押、動產質押逐筆控制、動產質押總量控制、買方信貸和開證監管等五種模式。
1、倉單質押模式
倉單是指保管人在收到倉儲物時向存貨人簽發的表示收到一定數量倉儲物的有價證券。倉單質押業務指出質人以物流公司出具的倉單作為質押擔保,銀行給予融資的授信業務。倉單質押業務屬于權利質押類,質押的標的是物權化的權利憑證——倉單,銀行對質物的控制方式是占有經過出質人和監管方同時背書過的倉單。倉單出具人應保證倉單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唯一性。監管方作為倉單的出單人,只負責倉單注明的倉儲物的數量,不負責質物的價值。
2、動產質押逐筆控制模式
動產質押[3]逐筆控制業務指出質人以銀行認可的合法動產作為質押擔保,銀行給予融資,且在授信期內必須通過銀行審批才能更換所質押的動產的授信業務。監管人只對質權人負責,并按照質權人的指令進行進貨和放貨作業。監管方不負責貨物的價值,只負責質物清單注明的質物數量。
3、動產質押總量控制模式
動產質押總量控制是指出質人以銀行認可的合法動產作為質押擔保,銀行給予融資,授信期內監管人只能在銀行核定的最低庫存水平之上方可更換所質押的動產的授信業務。超過控制總量之上的部分可以按照出質人指令進貨和放貨,當庫存降到質權人規定的水平時則停止發貨。這種業務模式適用于貨物流動性比較強的情況。
4、買方信貸模式
買方信貸是指銀行在取得商品控制權的條件下,為買賣雙方之間的先款后貨貿易提供封閉式的采購融資支持。出質人不能提供現貨供質押,但其供應商能配合銀行控制貨權。買方信貸業務模式在到貨前屬于信用質押,到貨后轉為動產質押,這種業務模式適用于出質人的上游企業資質和信譽比較好的國內貿易業務。
5、開證監管模式
開證監管是指銀行為進口商開立信用證向國外的出口商購買貨物,進口商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其余部分以進口貨物的貨權提供質押擔保的貨押業務。監管人按照質權人指令收貨、驗收、放貨。監管方不負責價值,只負責質物清單注明的質物數量。開證監管業務模式到貨前為信用質押、到貨后轉為動產質押,多用于國際貿易業務。
綜上所述,倉單質押和動產質押模式存在質物權屬認定比較困難和融資資金使用缺乏有效監控、無法保證資金封閉使用的問題。動產質押總量控制模式操作比較困難。買方信貸和開證監管則恰好彌補了上述缺點,但又存在強勢企業議價能力強、不認可銀行要求的問題。
三、融資物流業務的監管風險分析
由于融資物流的法律本質仍然是倉儲保管,因此,在融資物流業務中,物流企業不僅要面臨普通倉儲保管人的風險,而且還要承擔一些特殊的風險。具體分析如下:
1.承擔因未履行妥善監管義務給銀行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
《合同法》規定,保管人應當妥善保管倉儲物;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融資物流合同也應遵守此規定,即監管人須謹慎、妥善監管處于其占有之下的監管物,監管人應賠償因監管人未能履行妥善監管義務給銀行造成的損失。
2.對銀行承擔因驗收瑕疵的賠償責任
《合同法》規定,倉儲保管人應按約定對入庫的儲存物進行驗收。驗收后,發生倉儲物的品種、數量、質量不符合約定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銀行將債務人無力償還債務的風險轉嫁給監管人
在質押物價值下降、債務人又無力償還貸款時,銀行可能會通過尋找監管人的“過失”,將無法回收貸款的風險轉嫁給監管人。這也是開展融資物流業務的銀行之所以要選擇那些資信能力好的大型倉儲公司或者物流公司作為監管人的重要原因。
4.無法收回監管費的風險
在融資物流業務中,監管人根據質權人的要求行駛監管義務,但是,承擔支付監管費的義務人卻是債務人。而且融資物流合同通常還規定,在債務人不支付監管費時,監管人不能降低其監管責任。實質上,監管人放棄了《合同法》賦予倉儲保管人的對保管物的留置權。一旦債務人因經濟原因或其他原因不支付監管費,監管人將面臨無法收回監管費的風險。
5.經濟形勢惡化時承擔債務人強行提貨等惡性行為的風險
由于大多數監管人是通過租用債務人的倉庫就地實施監管,監管人僅派出幾名專門人員進行監管,整個場地仍然在債務人控制范圍內,而監管物的價值通常都比較高。一旦經濟形勢惡化時,可能會存在個別債務人鋌而走險,強行提取監管物,或者債務人利用監管人的監管漏洞、偽造提貨通知書等方式提取監管物。在這種情況下,監管人仍須對銀行承擔監管責任。
6.供應商違反合同約定給監管人帶來的風險
融資物流監管合同下,監管人可能自己不具有儲存場地,而是通過向第三方租賃儲存場所的方式對質押物進行監管。如果供應商不按監管人指示或者違反其與監管人的合同約定將儲存物交付給其他人給銀行造成損失,監管人應當承擔責任,特別是港口經營人作為供應商時這種風險尤其明顯。
7、質押物貶值風險
所謂質押物貶值風險,就是借款企業一旦還不了款而需要變賣質押物的時候,而質押物又無法按預期價格變賣的風險。為了防范這種風險, 要求融資物流中的質押物具有價格穩定,變現方便,流動性強的特點。如有色金屬、鋼材、化工產品、煤炭、糧食、塑料、棉花、橡膠、紙張、糖業等大宗商品。在特殊時期,第三方物流企業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標準,而要采用相應的價格標準來規避質押物貶值的風險。
四、物流企業加強融資物流風險管理的建議
1、加強融資物流合同管理,制定監管風險控制流程
加強融資物流合同管理是控制監管風險的事前控制手段,第三方物流企業應重視融資物流合同監管條款的審查,將各種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此外,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應針對融資物流業務中常見的風險制定專門的風險控制流程,特別要對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等環節進行規范。
2、加強供應商的篩選、評估、監控工作
由于融資物流監管工作通常是采用租賃第三方倉庫的方式進行,不在自有經營場所內實施,所以應加強倉儲供應商的篩選,選擇有經濟實力、有風險承受能力、管理比較規范的供應商。其次,應建立供應商的審核評估制度。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供應商的資質、信譽、經營狀況及其內部管理流程進行審核評估。另外,在監管協議有效期內,須定期監控供應商的履約情況。
3、加強客戶(貸款企業)監控
要加強客戶資信情況的審查,包括對貸款企業的信譽、經營狀況、市場整體狀況的動態跟蹤。在監管物的價值出現市場波動或者客戶的經營狀況出現惡化趨勢時,必須增加對貸款人的監控頻率、加強監管力度,并及時向銀行通報,預防客戶在經濟狀況惡化時,通過采取非法手段提取監管物或者“掉包”等方式,給監管人造成損失。同時,監管企業還要預防銀行在監管物的市場價值下降時,通過尋找監管人的“合同過失”來轉嫁貸款風險的做法,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由于物流企業在融資物流業務中承擔著為客戶提供信譽擔保的連帶責任,所以,物流企業在選擇客戶的時候, 要優先評估客戶的資產(經營能力)。企業的經營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考察:一是主營業務增長率,要高于同行業的平均增長率;二是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應該控制在50%以下,最好在30%左右。
4、制定科學的監控管理辦法
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制訂崗位職責、完善相關業務制度、加強貨物出入庫驗收工作等方法來控制風險。有條件的物流企業應建立物流信息系統,減少業務操作方面的風險。對于金額比較大的融資物流監管項目,要制定專門的管理辦法,必要時還要建立專門針對市場波動、客戶經營狀況及監管狀況的定期檢查制度。
物流企業應制定針對特殊時期的風險應急預案,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防范風險。在風險特別大的關鍵時期,物流企業要對倉儲物的庫存規模進行嚴格控制,當倉儲物的存量達到規定限度時要有積極應對措施,如警告、凍結。
另外,物流企業還要加強作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職業道德。
5、建立不宜監管商品目錄和高風險商品目錄
根據實際開展監管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及商品特性,對于一些不易儲存或者市場價值波動大的商品,應建立不宜監管商品目錄、高風險商品目錄,以便負責實施監管的業務部門在實際監管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采取監管措施。
參考文獻
[1]吳文治 對中小客戶提供倉單質押業務,UPS 在華試水“物流銀行”[N] 北京商報 2007 年11 月29日第4 版
[2]楊鳳梅 毛思星 銀行開展融資物流業務的風險及對策研究[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5)
[3]董靜 動產質押監管的相關法律問題及風險防范[J] 鐵路采購與物流 2009(1)
[4]熊莎 金融危機對物流金融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 2008(12)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