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產業經濟,是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縣域經濟中,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更是意義重大。筆者以湖南省郴州市為例,就金融支持縣域資源型特色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一、郴州市縣域資源型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一)縣域資源型特色經濟概況
郴州素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湖南能源基地”之稱。截止2009年末,郴州已探明礦產資源112種,有色金屬儲量600多萬噸,占湖南省總儲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鎢、鉍、鉬儲量居全國第一,錫、鋅儲量居全國第三位、第四位,全市煤炭儲量11億噸,是全國19個重點產煤市州之一和華南地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水能蘊藏量170萬千瓦,可開發量140萬千瓦,是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設在中國的兩個基地之一;全市微晶石墨儲量3407萬噸,占全國的75%。
近年來,郴州市各縣(市、區)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結構,致力于縣域比較優勢的挖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縣域特色產業,建立了以有色金屬資源為依托的有色產業,以煤炭為依托的能源工業和煤化工業,以石墨為依托的石墨加工業,以森林和三剩物、次小薪材為依托的林木加工業,以水資源為依托的小水電等,其中有色金屬產業是全市最大的支柱產業。
(二)縣域資源型特色經濟主要特點
一是經濟拉動作用強,是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h域特色產業依托本地區的特殊自然資源稟賦,通過注入現代生產要素,充分挖掘其比較優勢,迅速壯大了縣域經濟。調查顯示,郴州市縣域特色產業的產值規模逐年擴大,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支柱地位進一步顯現。2009年規模以上有色金屬采選及冶煉加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04億元,同比增長22.82%,占工業經濟總量的33.44%,同時也是拉動縣域工業增長貢獻最大的產業,貢獻率達35.17%;其次以煤炭和電力為代表的能源產業實現增加值83.93億元,同比增長19.7%,占工業經濟總量的26.98%,拉動縣域工業增長貢獻率為21.95%。有色產業和能源產業增加值合計比重占60%以上,貢獻率合計為57.12%。
二是社會效益較好,是吸收城鄉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渠道。在縣域生產要素稟賦結構中,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而資本相對稀缺,因此,大多數縣都選擇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自己的特色產業。2009年,有色金屬、能源等特色產業安置城鄉富余勞動力7.45萬人,同比增長3.3%,有效緩解了城鄉就業壓力??h域特色產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吸引了與該產業相關聯的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其他工業產業發展,同時還帶動了物流、酒店、餐飲娛樂、信息中介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產業輻射力較強,并成為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09年縣域城鎮居民增收1359元,農村居民增收461元。
三是國際化程度高,是地方對外經濟貿易的主力軍。2009年第八屆中國國際白銀年會、中國(郴州)有色金屬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相繼在郴州成功召開,進一步提高了郴州市有色金屬產業的國際知名度,為有色金屬產業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09年礦物產品出口占了全市出口的半壁江山,其中白銀出口12898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03%,石墨出口6654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5.49%,鉍出口1108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21%。
四是循環經濟成效顯現,是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要出路。為把縣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轉型是資源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縣域地方政府未雨綢繆,圍繞經濟轉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目前在永興縣、資興市等縣域企業開展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永興縣通過發展礦產品精深加工,把“零資源”做成大產業,通過回收“三廢”,提煉出金銀系列產品,2009年白銀產量達到2538噸,產量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一。針對資興市部分礦山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縣域部分企業對煤炭產品進行深加工,建立了“煤一焦一化一電一建材”產業鏈,企業的“三廢”利用率達到了95%,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綜合利用。
二、金融支持縣域資源型特色產業發展舉措
(一)金融資源向縣域特色產業傾斜明顯。郴州是一個典型資源型城市,郴州縣域工業主要是在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縣的特色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經濟社會效益總體較好,并且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成為銀行信貸投放的主要領域。2009年末,金融機構對采礦和制造業(其中有色金屬產業占一半以上)的貸款余額達到39.51億元,同比增長51.13%,全年新增13.37億元,占全市新增額的15.44%,其中向郴州鉆石鎢、金貴銀業、宇騰化工、興光冶煉、柿竹園等大中型有色金屬企業累計發放貸款近7億元。金融機構對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貸款余額達到63.91億元,全年新增9.18億元,占新增額的10.6%。
(二)創新金融產品滿足特色產業發展需求。為了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對資金的多樣性需求,金融機構立足縣域經濟特色,創新金融產品,進一步加大了金融對特色產業的支持力度。一是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對有色金屬產業的嚴重沖擊,金融機構對有色金屬產業創新開辦了貴金屬質押、倉單、貨權、貿易融資等金融品種。比如2009年重點在永興縣、資興市開展了有色金屬倉儲質押貸款,較好的滿足了冶煉產業對資金需求“短、頻、快”的特點,解決了冶煉產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融資渠道窄的矛盾,2009年永興縣累計發放倉儲貴金屬質押貸款89801 萬元,為企業創造了1020萬元的利潤。另外,國有商業銀行還開辟了貿易融資渠道,其中工商銀行2009年為有色金屬企業貿易融資額達到44340萬元。二是針對林業資源產業,人民銀行聯合農信社以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宜章縣、資興市等縣市創新開辦了林權抵押貸款,采用“公司(農戶)+林權抵押+保險+貼息+貼?!钡男刨J模式,支持縣域林業發展,據統計,宜章縣全年共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1筆,金額1330萬元,支持企業或農戶20戶,資興市發放林權抵押貸款750萬元。
(三)創新機制增強對縣域特色產業的金融服務。為了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均成立了專門服務中小企業的業務中心,通過組織架構整合和業務流程改造,縮短了授信審批時間,針對中小企業擔保難和資金需求急的特點,推出了中小企業聯貸聯保業務。2009年金融機構對中小型采礦業及制造業企業的貸款余額為24.69億元,比年初增加11.23億元,其中小企業貸款余額6.15億元,比年初增加3.48億元。小水電企業貸款余額8.77億元,比年初增加1.45億元。另外,人民銀行郴州中支通過創新地方特色金融服務業務,建立了有色金屬監測分析制度,對有色金屬行業實施監測分析,為宏觀政策和地方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為有色金屬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并取得較好成效。
三、金融支持縣域資源型特色經濟面臨的困難
(一)縣域金融服務有待進一步提升。一是縣域金融服務弱化。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機構大量撤并后,縣域機構網點和人員明顯減少,功能漸趨萎縮,2009年末縣域國有商業銀行共有機構75個,同比減少了7.41%,機構人員同比減少41人,集約化的經營難以滿足縣域經濟分散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二是縣域金融服務存在偏好。商業銀行對特色產業的信貸支持集中于少數優質企業,而大多數資產總量偏低、風險意識較差的中小企業信貸滿足率依然偏低,2009年特色產業信貸滿足率為57.44%。加之金融機構普遍實施新增貸款“零風險”、“包賠償”、“責任清收”等管理辦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信貸人員懼貸、惜貸。三是金融服務品種趕不上企業需求。在特色產業發展初級階段,絕大多數企業固定資產投入低,年產值低,融資表現出期限短、頻率高、融資量少,但是銀行沒有針對該階段的企業特點開發信貸品種,企業貸款滿足率偏低,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民間融資和應付貨款解決。調查顯示, 2009年特色中小企業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和其他借款金額占資金來源的比例高達73.12%。
(二)縣域信用體系仍需改善。近年來,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了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縣域信用體系建設仍需加強。一是社會信用意識還比較淡漠。在信貸活動中,企業和個人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時有發生,個別企業隱瞞對己不利的信息,內部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規范性,使得銀企信息不對稱。二是信用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縣域建立的貸款擔保公司或中心存在數量少、規模小、管理不規范等特點,同時抵押評估手續繁、環節多、費用高、時間長、有效期限短等弊端表現突出,難以滿足特色產業發展需求。
(三)資源型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多年以來,郴州縣域工業增長以消耗資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為主,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高,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轉變為產業優勢,這使得產品競爭力不強,產業發展后勁不足。一是產品附加值低。轄內的金銀冶煉業從1978年以來,白銀產量由最初的3-5噸/年,發展到產量占全國三分之一的“中國銀都”,黃金由年產1-2公斤,發展到年產上百噸。但產品90%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轄內生產銀焊條、銀觸點,金銀首飾等精深產品的只占總產量的10%左右,產品附加值低。二是生產加工技術含量低。據調查,轄內絕大多數規模以上企業,沒有穩定的科研隊伍,沒有學者型高級工程師、技術員,生產加工主要沿襲傳統技藝和經驗,自我創新和研發能力不強,產品升級、技術改造只靠臨時聘請專家予以解決,影響產品升級換代。三是綜合利用率低。目前有色金屬冶煉一般以金、銀、鉛產品為主,但原材料中同時含有鉍、銦、鈀、白金等稀貴金屬,目前70%以上的冶煉企業在提煉金、銀、鉛的時候,不能把其它稀貴金屬回收利用,綜合回收率不高。四是資源產業發展面臨瓶頸。由于長期過度開發資源,郴州部分礦產資源面臨枯竭之憂。同時由于長期的礦山開發,引發了地質災害、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給銀行信貸帶來較大風險,尤其是我市資源型產業大多屬于“兩高一資”產業,這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相沖突,和銀行的綠色信貸政策也存在矛盾。
四、相關建議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寬特色產業融資渠道。一是積極創新信貸服務方式。建立適合民營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擴大動產質押、信用貸款、票證質押貸款、林權質押貸款范圍,培育壯大一批成長型的特色產業企業。二是創新服務理念。金融機構要合理下放對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的審批權限,合理確定中小企業的授信額度,完善適合縣域中小企業特點的貸款信用評估制度,制定下級行及信貸員開拓優良客戶市場的中長期鼓勵政策。三是出臺具體政策鼓勵措施,推動有條件的特色產業企業優先上市,參與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裕的資金。
(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實現金融業和特色經濟的良性互動。一是加強社會信用意識的宣傳,在推動縣域特色經濟發展中加快征信體系建設,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治機制。二是不斷完善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減少政府干預企業的行為,充分發揮企業參與市場的能力,促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覺還貸,與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同時規范企業財務制度,加強會計審計等中介機構的職業道德和誠信意識,提高銀企信息的對稱性。三是各級政府要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信用擔保機構,搭建投融資平臺,支持特色企業融資。
(三)發揮信貸調節功能,推動資源型經濟可持續發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確保信貸安全的前提下要積極支持資源型經濟實現轉型。一是通過制定優惠的信貸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改善環境污染狀況、降低資源消耗、增加產品附加值、引進先進技術、實施技術改造的企業和項目應優先支持。二是制定嚴格的信貸政策,對不符合循環經濟理念的項目貸款不予批準,對結構性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工業企業,以及技術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限制或不予貸款支持。三是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財政及稅收政策的相互配合,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郴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