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金融學理論著重分析金融市場中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投資者的失誤偏差和市場的反常,它是現代金融理論的有益補充。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得到了重視,在實踐中也得到了運用。本文對行為金融學基本理論作概述,并探討如何在我國的證券市場投資中實際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證券市場;運用
傳統的金融理論認為:證券投資者都是理性的,個體能夠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進行正確的投資,由此獲得合理的回報。但是近年來金融市場中頻繁出現的一些金融異常現象引起了金融學家們對問題的關注與深思,行為金融學應運誕生。現代行為金融學對投資者決策過程與行為的研究,逐步發現人的性格、心理因素以及暫時性的情緒等,以及外界因素對于心理的干擾等主觀的因素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投資者主觀非理性因素對于投資行為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于一些金融投資知識不足的人員,其心理因素對于投資決策的影響甚至占絕對優勢,這導致很多投資者的行為出現較大的偏差甚至盲目。
一、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內涵與特征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是建立在行為學、金融學、社會學、經濟學、決策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理論基礎上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金融市場主體在金融市場行為中的心理特征,并以此分析投資者的心理對于其投資行為形成的影響。
1.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是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對象。這些非理性的主觀心理主要有:過度自信、錨定、群體影響、迷信心理、風險規避、謹慎與后悔等。
①過度自信就是指投資者對于自己通過思考得到的結論非常自信與自負,忽視了自己對問題分析的片面性以及自己金融知識不足導致的偏差,把自己看到的局部合理性放大為全部,擴大了自己預測的結果產生的概率。②錨定是指投資者對于事物的判斷受到其原有狀態的影響,對于新事物、新信息、新情況反映遲鈍,缺乏敏感,導致投資行為守舊,沒有快速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③群體影響就是指投資者受到從眾心理與時尚心理的影響,對別人怎么投資關注的較多,投資行為大部分是在研究其他多數人行為的基礎上進行的,容易受到媒體以及輿論的誤導。④迷信心理是指一些缺乏金融知識的小投資者用買彩票的心理進行金融投資,對金融規律缺乏認識能力,把自己身邊的一些偶然因素與投資的效果聯系起來,如生日、特殊事件、債券市場一些偶然的被動等都被作為其投資參考的依據。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⑤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風險規避是指投資者會把規避損失作為投資中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會追求利潤。在研究中發現,大部分投資者首先考慮減少損失,少部分投資者首先考慮追求利潤,這與投資者的投機心理的強弱以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等有關。研究表明,投資者在金融交易中 “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的兩倍。⑥投資心理戰中最讓投資者受折磨的就是“后悔”,后悔是指投資害怕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后悔,而造成的投資行為的變化,如為了防止市場突然變化而使得自己后悔,投資者會賣出已經降價的股票,或者買進已經漲價的股票。而這種心理其實是過度謹慎造成的。
2.投資者心理對于投資行為的影響
這些投資者的心理特點反映了在投資信息不對稱、投資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投資者行為的偏差。研究表明:金融投資者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投資的偏好也是不同的,理性程度差別很大。同時,投資者的心理變化也是較大的,具有多變性與一些偶然性傾向,導致他們的決策經常變化甚至臨時改變。在心理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不一定是科學的,選擇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投資者往往對問題反應過度,容易受到公眾信息的影響。
3.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意義
傳統金融學有一個缺點,就是其對投資者行為分析的理想化。傳統金融學的金融決策都是建立在“投資者自發地、合理地制定最佳投資方案,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忽視了投資者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金融知識短缺造成的投資行為的偏差與盲目,導致了傳統的金融學在解釋一些市場非理性行為時失去了功效。難以分析與解決市場動蕩中投資者心理趨向對這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尤其是難以解釋一些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而行為金融學則解決了傳統金融學沒有考慮到的盲區,推翻了其“理想化”假設。行為金融學對非理性心理的分析,將人類的一些心理學特征引入到資產定價理論中,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行為金融學成功地解釋了資產價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一些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對于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對于采取適當的措施,穩定金融市場,防止金融市場的動蕩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行為金融學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非理性投資行為與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以及投資者的素質有直接關系。我國的金融投資行業發展較晚,而且近年來呈現出國家政策干預過多,金融市場更多地是反映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導向而非市場自身發展規律。同時,由于國家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了金融市場發展曲折動蕩,近兩年來才逐步向合理的軌道發展。這樣的金融市場發展歷程造成的后果是:我國的中小投資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群體不成熟,缺乏對于金融市場知識的支撐以及對中國的金融市場未來預測不準確,投資行為受到非理性心理影響的程度較大。
1.中小投資者對于行為金融學的運用
中小投資者(主要是個人)在金融投資過程中的策略一般比較保守。因為中小投資人在資金實力上、市場分析的能力上以及其信息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其投資行為的非理性成分高,防范風險的意識非常強。同時,由于個人投資者缺乏專門的機構監督控制以及咨詢指導,主要靠個人以及小群體的力量進行較為盲目的投資決策。所以容易犯下心理偏差與認識錯誤。對此,中小投資者需要做的是:
一方面,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識學習水平,加強對于金融市場規律的研究,積累實戰經驗,學會科學分析市場,因對市場各種變化的能力。這是減少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提高決策科學性的基礎保障。
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投資行為中,學會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審視與反思,對于金融市場公開信息要學會科學判斷,核對信息來源的可信度與影響度;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一些近期投資比較順利的投資者要防止過于自信,對風險缺乏理性判斷;要對市場上他人的觀點進行理性分析,不僅要分析他人觀點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分析這些人觀點背后的個人背景及其個人態度偏向。學會綜合判斷,學會梳理各種信息來源,是建設心理偏向的關鍵。
2.機構投資者對于行為金融學的運用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不同,他們資金實力較強,有專門的投資專業的經理人與專家型的投資顧問,他們有著良好的金融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機構自身有著良好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與監督管理機制,這些都對提高投資機構的決策科學性,減少投資經理人的心理偏差引起的決策失誤有著積極影響。
但是,投資機構事實上其職業經理人也會經常受到投資心理偏差的影響,所以投資機構加強對于職業經理人的學習培訓,提高其培養適度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這不僅關系到投資機構而且關系都委托投資人的利益。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投資機構憑借其擁有的信息資源、知識資源以及資金資源,可以利用個人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對其心理進行導向進行盈利。例如: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投資機構利用投資個人的心理偏好進行反向投資,利用其反應過度的心理,形成對于上市公司業績的高估與低估,這樣投資機構就可以從中進行套利,取得更大的效益。
3.國家金融部門對于行為金融學的運用
一方面,行為金融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來解釋我國目前在宏觀經濟各項指標明顯好轉的情況下,股市還在低位運行、投資者情緒過度悲觀的現象。這其實與投資者在價格發生逆轉之后,面臨不確定性的政策性因素,對風險的恐懼程度遞增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下,對于市場反應過度,對于風險存在過度恐懼與謹慎。不能及時作出合理的反應。
另一方面,國家對行為金融學的運用可以與金融市場的調控手段高度結合起來,在改變股市偏軟的同時,考慮投資者心理因素偏差的影響,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影響其投資行為。同時,國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投資者進行科學引導,提高投資人的素質,促進金融市場的成熟。
行為金融學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領域,盡管其還未成為金融學理論的主流,但越來越多的金融學家正在投身于這一研究領域。這足以展示行為金融學在當今金融學領域的地位及發展前景。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多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磊;鐘茗.現代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比較研究[J],海南金融,2005-01
[2]鄒潔; 馬寧.證券市場行為異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J],經營管理者, 2009-02
[3]趙碩剛.中國證券市場羊群行為實證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10
[4]饒育蕾;盛虎,行為金融學[M],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7
[5]Brigham Ehrharot著.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10).
[6]Rock,Kevin.Why new issues are Underpriced[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