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首先是介紹稅收籌劃起源、含義,然后通過對稅收籌劃的理解指出其風險,如何規避其風險,以及對稅收籌劃如何進行分類,最后介紹稅收籌劃的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例分析。
關鍵詞:稅收籌劃;風險;分類;方法
一、什么是稅收籌劃
“稅收籌劃”一詞是外來語,它的英文意思是tax planning(它源自于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在1935年針對“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一案所作的聲明:“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依據法律這樣做可以少繳稅。為了保證從這些安排中得到利益……不能強迫他多繳稅。”這一觀點最終得到了法律界的認同)。在國外,稅務籌劃與避稅(tax avoidance)基本上是一個概念。它們都是指通過一定的合法手段減少或規避納稅義務的行為……會計師們把避稅稱為稅務籌劃,以強調這種行為的合法性,是納稅人在不違反國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稅法中的優惠條件,控制自己的經營與財產行為,不讓或延緩納稅義務的發生,以達到、減少或取消納稅義務的行為。可以看出,稅收籌劃從其誕生開始,就存在諸多的爭議,納稅人是否有權選擇納稅方式,并從中獲得利益。執法者(稅務機關)的觀點是不能,在稅務機關的眼中,納稅人只能按照他們規定的方式進行納稅,否則你就是偷稅。在英國,由于得到法律界的支持,稅收籌劃得到社會的承認。但在國內,“稅收籌劃”一直到本世紀初才得到官方的默認,對避稅國家尚處于反對的態度,例如國家對關聯方交易的各種制約性法規的實施。在這種環境下,納稅人很難尋求司法支持。目前對“稅收籌劃”在國內尚無公認的定義,各種書籍對稅收籌劃做出了各種定義,筆者認為,理解稅收籌劃需要從合法性、籌劃性和節稅性三方面來考慮。其中合法性是基礎,籌劃性是特征,節稅性是其目的。首先說合法性,企業無論如何進行稅收籌劃,都要以合法性為前提,離開合法性談稅收籌劃是不現實的,離開合法性談稅收籌劃,其結果必然是偷稅或者逃稅。其給企業帶來的結果只能是巨大的稅收風險。其次說籌劃性,籌劃就是對納稅人的納稅方式進行主動的選擇和安排,這種選擇表現為納稅人在多種納稅方式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一種方式。最后說節稅性,任何主體的任何活動都是有目的的,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的目的是降低企業稅收成本,使籌劃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納稅人所進行的籌劃只能以失敗告終。
通過對稅收籌劃的特征理解,我們可以將“稅收籌劃”定義為:稅收籌劃是指在符合國家立法精神基礎上,納稅人主動利用國家稅收政策,選擇納稅方式,以達到整體稅負最輕。
二、稅收籌劃的風險
進行稅收籌劃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稅收籌劃有可能給納稅人帶來的風險,由于稅收籌劃和偷稅、漏稅、抗稅等違法行為具有類似的稅收負擔最小化的效果,都意味著國家稅款的流失,其必然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由于我國現有體制的中的制約,判斷稅收籌劃是否合法不在法律界而在政府,雖然在稅務機關作出行政決定時,企業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司法保護,但由于我國司法制度不健全和司法人員素質相對偏低,都有可能給納稅人帶來較大的風險。可以看出,在目前情況下,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的風險主要來源于稅收籌劃方案本身、政府執法機關對待稅收籌劃的態度和司法機關對稅收籌劃的理解。
(一)稅收籌劃方案本身可能存在的風險
前面我們提到,進行稅收籌劃的關鍵是方案的合法性,保證稅收方案合法性是稅收籌劃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來看,稅收法律制度是我國最為復雜的法律體系之一,現行稅收法律體系基本上是由以下幾個層次構成:
1、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
2、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
3、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部門規章和行政解釋;
4、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規。
納稅人在進行稅收籌劃時,必須全面掌握稅法才能避免稅收籌劃方案帶來的風險。現行的全國性稅收法律、法規有近萬條,對方案的制訂者提出較高的要求,如片面的理解稅法,有可能給納稅人帶來較大的稅收風險。中國稅法相對穩定的,但也在經常性地作一些微調,出臺一些補充規定,每年稅法都有變化。進行稅收籌劃就要時時注意稅法的變化,不論是自己制定方案還是借鑒別的企業的經驗方法都要注意“時效”的問題,否則“合理”就完全有可能變成“違法”,避稅也就變成偷稅、漏稅了。相應地,稅法也關注避稅方法的變化以便自身進一步地改進。
(二)稅收執法給稅收籌劃帶來的風險
由于稅收法規的復雜性和執法人員的觀念尚停留在以前,都有可能造成方案執行中的風險,一個合法的方案,由于執法者不理解,有可能被認定為偷稅,這樣納稅人不得不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據理抗爭,必然面臨復議、行政訴訟等復雜的程序,耗時耗力耗金錢,企業是否能夠承受,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即使通過法律手段,納稅人維護了自己合法權益,也有可能出現“盈一次,輸十次”的局面。如果接受必然給企業帶來經濟上的損失。
(三)如何規避稅收籌劃風險
1、提高稅收籌劃的風險意識。稅收籌劃必須合法,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一定的政策條件下起作用,不能片面追求將稅收籌劃利益最大化。
2、建立健全稅收籌劃風險評估機制。過去及當前企業經營狀況如何,所處行業的是否景氣,以往企業納稅情況如何,以前年度是否存在重大稅務、法律問題;稅務管理當局對企業依法納稅誠信度的評價如何等等。
3、加強培訓,提高稅收籌劃人員業務素質。稅收籌劃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是評價稅收籌劃執業風險的重要因素。此外稅收籌劃人員還必須具備較高的稅收政策水平和對稅收政策深層次的加工能力,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除了精通會計、稅收政策和法律外,還要通曉保險、工商、金融、貿易等方面的知識。
4、及時、全面地掌握稅收政策及其變動。稅收政策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總是處于變化調整之中,這不僅增加了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難度,而且有時可以使企業稅收籌劃的節稅目標失敗。從某個角度講,稅收籌劃就是利用稅收政策與經濟實際適應程度的不斷變化,尋找納稅人在稅收上的利益增長點,從而達到利益最大化。
三、稅收籌劃的分類
稅收籌劃的分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按照地域進行劃分,稅收籌劃可以分為國內稅收籌劃和國際稅收籌劃。
(二)按照納稅人來劃分,稅收籌劃可以分為個人稅收籌劃和企業稅收籌劃。
(三)按照稅種來劃分,稅收籌劃可以分為所得稅稅收籌劃、流轉稅稅收籌劃、資源稅稅收籌劃、財產稅稅收籌劃等。
(四)按照提供稅收籌劃的主體來劃分,稅收籌劃可以分為自行稅收籌劃和委托稅收籌劃。
四、稅收籌劃的基本方法
任何活動都有其規律性,稅收籌劃也是同樣,從目前稅收籌劃的方法看,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利用國家稅收優惠直接減免稅款
國家為了鼓勵和扶持一些產業、地區和特定人員,往往對特定行業、地區或安置特定人員的企業給予優惠的稅收政策,例如國家對軟件行業、高新技術企業、西部地區及福利企業實行特殊的稅收政策。納稅人在創立企業時可以直接考慮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從而降低企業的稅收成本。
(二)間接利用稅收優惠
在納稅人不能直接享受稅收優惠的情況下,納稅人的另一個選擇是否能夠間接享受稅收優惠。例如,某企業所生產經營的產品50%是傳統產品,50%為高新技術產品。國家規定,高新技術企業的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必須達到60%以上,由于該條款的限制,企業無法享受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這時企業可以考慮產品分離,即:新設另外一個企業將高新技術產品剝離到該企業即可享受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
(三)利用不同的征稅方式進行稅收籌劃
現行稅法規定,稅款征收方式主要有查賬征收和核定征收兩種,納稅人可以合理的利用這兩種方式進行稅收的規劃。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
(四)加強與國家稅務機關的溝通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稅收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同時缺乏穩定性。種種跡象表明了稅務機關在稅收籌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在稅法構建不完善的領域中,稅務機關具有特殊的權利,而且整個企業的財務、稅務都要有納稅機關的支持。因此稅收籌劃人員保持與稅務管理機關進行溝通協商就具有重要意義。
(五)利用不同稅種的稅率差進行稅收籌劃
在流轉稅方面,現行有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消費稅是對特定的產品征收,而增值稅和營業稅基本涵蓋社會生活中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稅法雖然規定了兩個稅種的征稅范圍,但由于兩個稅種征稅范圍的重合,導致出現稅法所規定的“混合銷售”,對于混合銷售,稅法是這樣規定的:增值稅納稅人發生混合銷售一律繳納增值稅,營業稅納稅人的混合銷售一律繳納營業稅。我們知道增值稅納稅人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一般納稅人適用的稅率基本上有兩種,一是17%的基本稅率;二是13%的低稅率。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稅率為3%。而營業稅的稅率為:建筑業3%,銷售不動產5%。
如果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在銷售貨物的同時,又提供安裝服務,屬于典型的混合銷售,按照規定需要繳納增值稅。假如企業購進該商品其不含稅價格為10000元,進項稅額1700元,不含稅銷售價格為20000元,銷項稅額3400元。其繳納的稅款為:
增值稅:1700元(3400-1700)
城市維護建設稅:119元(1700×7%)
教育費附加:51元(1700×3%)
合計:1870元
如果該業務由兩個主體分別進行,一個企業負責產品銷售,另外一個建筑安裝企業負責建筑安裝。銷售價格仍為23400元,但分別由兩個企業收取,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按20%的毛利銷售,其收取價款為14040元(其中:不含稅銷售額12000元,銷項稅額2040元);剩余的9360元由建筑安裝企業收取,該業務納稅情況為:
1、一般納稅人繳納的稅費款:
增值稅:340元(2040-1700)
城市維護建設稅:23.8元(340×7%)
教育費附加:10.2元(340×3%)
合計:374元
2、建筑安裝企業繳納的稅費款:
營業稅:280.8元(9360×3%)
城市維護建設稅:19.66元(280.8×7%)
教育費附加:8.42元(280.8×3%)
合計:308.88元
兩企業合計繳納的稅費:682.88元
兩種納稅方式的差額1187.12元。很明顯這兩種做法都是合法的,但繳納的稅款確存在較大的差距,與單獨繳納增值稅相比,第二種方式比照第一種方式,稅款下降了63%。其優勢顯而易見。
另外當下“買一贈一”的銷售行為非常普遍,現舉例說明一下。
某房地產公司為應對當下房地產的滯銷,決定開展“買房贈奧迪”的促銷,一套200平米的商品房,售價500萬,贈送一臺奧迪A6,市場價格55萬,房地產公司最近銷售不佳,為減少納稅,決定進行納稅籌劃。(不考慮城建稅及附加)
根據規定,房地產公司的“買房贈奧迪”行為屬于商業折扣,商品房和奧迪的售價按下列方法計算。
(1)折扣率=5000000÷(5000000+550000)=90.09%
(2)商品房實際收款=5000000×90.09%=4504500(元)
(3)奧迪實際收款=550000×90.09%=495500(元)
(4)應交稅金計算
應交營業稅=4504500×5%=225225(元)
應交增值稅:因房地產公司屬于不經常發生應稅行為的企業可以選擇按小規模納稅人納稅。
應交增值稅額=495500÷(1+3%)×3%=14432(元)
房地產公司為降低稅款將奧迪購入后先作為固定資產,在交房時再作贈品,可按2%的簡易辦法計稅。
應交增值稅額=495500÷(1+3%)×2%=9621(元)
降低稅費=14432-9621=4811(元)
第二種方式比比第一種方式節稅1/3,這可能對銷售一套房子來說節稅效果不明顯,但試想一下一個房地產項目至少有三百套房,這樣的話就能節稅近150萬元,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以上僅僅是稅收籌劃常見的一些方法,由于每個納稅人各自情況不同,進行稅收籌劃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個成功的稅收籌劃往往是多種方法混合使用,只要這樣才能達到稅收籌劃的目的,才能實現企業稅后利潤或者股東收益最大化,并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2010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輔導教材稅法》經濟科學出版社
[2]《最新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納稅申報及稅務規劃指南》立信會計出版社
[3]《流轉稅改革與納稅操作實務》(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人民出版社
[5]《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中鐵電氣化局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