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活動對長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技術創新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等特征,使得市場上自發形成的創新活動存在市場失靈而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來加以扶持。稅收政策是被政府廣泛使用的用于促進自主創新的手段,但目前的稅收政策存在稅收法規環境不完善、某些具體稅制設計不協調因素等問題而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本文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并借鑒國外的經驗,認為應從營造公平的稅收環境、完善不利于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相結合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政策。
關鍵詞:高新技術;稅收政策;自主創新
一、稅收支持自主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高新技術企業的界定標準及特征
高新技術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隨著時間、地域的改變而具有不同含義。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它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
高新技術企業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高新技術企業是人才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企業中從事研究與開發(RD)科研人員比例很高;二是高新技術企業具有較高的研究和開發(RD)投入,這種投入對企業的發展是必要的;三是高新技術企業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領導著技術的進步,這體現在其提供的產品,工藝和服務上;四是知識、智力等無形資產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
(二)稅收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理論依據
企業自主創新主要是技術創新。研究表明,技術創新活動不同于一般的市場活動,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創新活動與其他投資活動不同,創新投入的產出是不確定的。特別是在研發活動的早期,常常會發生失敗,這就增加了創新活動的風險性,不利于企業進行創新投資。二是創新活動的溢出效應。當一個企業的創新活動完成后,同一行業的其他企業往往可以進行模仿,創新結果迅速在行業內擴散,縮減了研發企業的技術領先優勢,削弱了企業創新活動的戰略意義。三是創新活動的外部性。創新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不對稱性,如果市場存在外部性等現象,邊際投資的社會收益率會大于私人收益率,導致社會總體創新活動投資的不足。四是創新活動的信息不對稱性。技術創新的實施者與資金的供給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技術創新的成功和收益在于技術保密,但為技術創新融資需要公開必不可少的信息,以獲得信任和支持,這之間就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性。
由于存在上述四個方面的原因,市場上自發形成的創新活動往往因為存在市場失靈、資源配置不足而需要政府的干預。而政府干預最主要的政策為稅收政策,至于政府干預的效果如何,通常利用創新生產函數進行分析。用RD投入作為衡量企業創新活動的指標,利用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探討稅收政策對于企業創新活動的激勵作用,如圖1所示。
圖中橫軸為代表性廠商自主研發的RD投入,縱軸為其它資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購高新技術產品)。該廠商在得到RD稅收優惠之前,等成本線為LM,等產量線為Q1,點C為該廠商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要素組合。在得到稅收優惠之后,由于稅收優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發的RD投入價格下降,該廠商所面對的等成本線發生變化,由LM移動到LN,均衡點也從C點變為D點??梢钥吹?,在新的均衡點下,RD投入從A點移動到B點,RD支出增加。由單個廠商可以推知整個行業企業RD投入的增加。根據以上分析不難得出,從純理論角度,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對企業給予收入分配方面的讓渡能夠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也就是說政府的干預是有效的。
二、現行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政府對科技的重視,我國制定了不少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企業科技投入。但現行的稅收法規環境和稅制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
(一)稅收法規環境不完善
其一,稅收立法層次低,設計缺乏系統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以“決定、通知、函”等形式的為主,以法律法規性質的稅收優惠政策為輔,容易造成有關法規之間的不連貫性、隨意性強與透明度低。并且我國現行的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更多的是表現為各項稅收優惠措施的簡單羅列,部分稅收法規因臨時性需要而倉促出臺,沒有總體上的規劃,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指導性。
其二,稅收優惠形式不盡合理。稅收優惠以直接優惠為主,間接優惠為輔。直接優惠雖說具有透明度高、激勵性強的特點,但由于受益對象主要是那些已經獲得了技術創新收益的企業,因而對于那些正在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來說則可能享受不到這一優惠,只能“望惠興嘆”。
(二)具體稅制設計存在不協調因素
一是增值稅實行憑發票抵扣制度不利用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是無形資產和開發過程中的人力資本投入比較大,可抵扣項目比較少,如引進和購買專有或者專利技術的支出、人力支出等不能享受增值稅抵扣。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增值稅負擔偏重,不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企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嚴重制約了該類企業的發展,降低了創新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二是現行所得稅制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不甚科學。新的所得稅法最大的變化只是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所得稅制度設計上對激勵企業自主創新還存在一些障礙,如現行所得稅優惠政策按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確定優惠標準,很多優惠政策都把虧損企業排除在外,要真正享受優惠,其前提是必須有利潤,且利潤越多優惠越多,而且,有些優惠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科研創新活動,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如稅收政策存在覆蓋范圍小,研發支出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等問題。
三是涉及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少。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中,個人所得稅的優惠規定只限于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在編正式職工獲得的“特定”獎金和政府特殊津貼,而個人投資高新技術企業獲取的個人所得(如股息、利息和個人分得的利潤)卻沒有所得稅方而的優惠措施,而且個人所得稅沒有考慮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資成木大的情況,沒有實行稅前扣除的優惠,不利于激發企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
三、國外促進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稅收政策的借鑒與啟示
發達國家用于支持科技發展的稅收政策主要體現為事前扶持與事后鼓勵,既重視科技開發,又重視將科研開發成果及時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其具體做法主要有:
一是投資抵免。投資抵免是允許企業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用于科技投資的一部分資本支出。這種抵免縮小了納稅的稅基,縮小了收入的應稅范圍,從而起到了減少納稅金額的目的。這種政策是一種事前的優惠政策,比降低稅率等事后政策更能激發企業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熱情,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均采用這種方法,如表1所示。
二是普遍采用加速折舊政策,以加快技術設備更新。目前發達國家企業固定資產的平均折舊年限為10年左右,年折舊率為11%-12%。如美國政府規定:對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開發用儀器設備實行快速折舊,折舊年限率為3年,是所有設備年限中最短的。美國還以加速折舊作為政府對私人高新技術企業實行巨額補貼的一種方法,以此來促進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目前,美國每年的投資中,折舊提成所占比重高達66-90%。英國允許新興產業的建筑物第一年折舊50%。德國稅法規定,對企業購置的用于研究與開發的固定資產,除每年正常計提折舊之外,在資產取得的當年及以后的四年內,每年可追加計提40%的折舊額。
三是建立科技發展準備金制度,即允許企業按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發展準備金。如韓國稅法規定有關行業的企業可按銷售收入總額的3%(技術密集型產業為4%,生產資料產業為5%)提取技術開發準備金,并允許在三年內用于技術開發費、技術信息及培訓費和有關技術革新投資計劃資金等方面。
四是在稅收政策的運用上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如:美國稅法規定,公司委托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傊l達國家對有關高新技術產業的優惠方式是形式多樣和全方位的,貫穿于科研開發活動整個過程。
四、促進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建議
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完善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使其更有利于自主創新提出幾點看法。
(一)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其一,系統規劃設計稅收優惠政策。稅收優惠政策應當與國家產業政策密切配合,提高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地位,并進行系統化,增強法制性和穩定性,減少盲目性。根據自主創新產業發展的特點,盡量發揮有限稅收政策資源的最大效能,實現稅收政策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完善不利于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
首先,擴大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增值稅進項稅額的抵扣范圍。對于購入專利、非專利技術,雖然不能取得專用的增值稅發票,但可以比照購進免稅農產品的做法,允許按照13%的扣除率計算抵扣稅款。另外是對中間試驗產品免稅。
其次,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完善。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兩稅合并后所得稅優惠對象的重心應從產業鏈下游向上游轉移。在制定促進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時,重點應針對企業科研開發的投入,從目前生產銷售環節向研究開發環節轉移,逐步確立研發環節稅收激勵在整個稅收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二是改進研發費用抵扣的方法,放寬僅限于“盈利企業”和“超額扣除以當年應稅所得額為限”的條件,允許對未用的抵扣額進行累計和結轉;靈活處理研發支出費用化還是資本化問題。
第三,重視高新技術企業中人力資本的稅收激勵。我國現行稅法幾乎沒有針對高科技人才的稅收優惠政策,而高新技術企業以人力資本為主,員工報酬相對較高,這就使“以知識為本”、“以人才為本”的高新技術企業在實際企業發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勵機制。強化對高科技人才的優惠主要體現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對科研人員從事研究開發取得特殊成績獲得的各類獎勵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二是對從事科研開發人員以技術入股而獲得的股權收益,實行定期免征個人所得稅政策。
參考文獻:
[1]何妍.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2]馬海濤.中國稅制(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當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的現狀與問題[J].經濟研究參考, 2005(53)
[5]夏杰長,尚鐵力.自主創新與稅收政策:理論分析、實證研究與對策建議[J].稅務研究,2006(6)
[6]董再平.支持我國科技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探討[J].稅務與經濟, 2007(01)
[7]倪紅日.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與制度完善[J].稅務研究,2007(01)
[8]董再平.支持我國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探討[J].稅務與經濟,2007(01)
[9]王根賢.促進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J].稅務研究,2006(06)
[10]Cullen,Julie BerryRoger H.Gordon,Taxes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Theory and Evidence for the U.S.,NBER Working Paper No.9015,2002
[11]Gentry,William M.R.Glenn Hubbard,Tax Policy and Entry into Entrepreneurship,mimeo,2000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