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1994年實行匯率改革以來,伴隨著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外匯儲備規模逐年上升,對于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問題爭論頗多。本文根據我國1994年到2007年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得出了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及程度,并以此結論為依據,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我國經濟運行的特點就當前我國外匯儲備應如何保值增值,如何促使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外匯儲備;經常賬戶;資本賬戶; 匯率
1.基本概念與理論分析
1.1外匯儲備概念
所謂外匯儲備是指可隨時供貨幣當局使用和控制,用于平衡國際收支以及其他的對外資產。外匯儲備有四個基本特征:第一,由國家直接持有;第二,國際通行的可自由兌換貨幣;第三,儲備資產必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第四,主要作用是用于平衡國際收支以及穩定匯率。作為國際儲備的一種主要形式,外匯儲備具有支付手段和干預手段。
1.2研究意義與價值
外匯儲備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方面,是國際儲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支持與加強一國貨幣信譽的物質基礎,調節國際收支的“緩沖器”;另一方面直接影響一國的國際金融實力、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話語權問題。 鑒于外匯儲備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對其研究有重要意義。當前理論對我國最優外匯儲備規模的研究很多,但是關于影響外匯儲備增加因素的研究較少,本文試圖通過構建計量分析模型,通過實際經濟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討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及影響程度。
1.3我國外匯儲備的基本現狀
1994年我國開始推行匯率改革,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開放程度逐漸提高,外匯儲備逐年上升。1996 年,我國已經突破1000 億美元,而進入21 世紀以后,外匯儲備繼續上升。直到2008年10月底,我國外匯儲備才出現2003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即使我國的外貿出口受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創,外匯儲備仍于2009年4月底超過2萬億美元,到2010年6月底,已攀升至24542億美元。
1.4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主要因素
參考國內外學者對外匯儲備相關理論,結合近年來我國持續保持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決定在一定的時期內外匯儲備的供給是絕對充裕的事實,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外匯儲備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1)進出口規模。眾所周知,進出口的規模越大,所要求的對外支付就越多,從而引起外匯儲備的交易性需求增加;與此同時,進出口規模越大也會導致一國對外貿易的依存度增加,這也表明進出口總量的變動會對國際收支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需要足夠的外匯儲備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2)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近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這決定了對進口有較高需求,因而需要保持較高的外匯儲備。在其它條件不變時,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對外匯儲備的需求就越多,一般通過GDP及其增長率來衡量。
(3)外商直接投資收益回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外商直接投資增加,投資回報率也較高,導致其利潤回流所需的付匯需求也在增加。
(4)匯率的因素。匯率決定了本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換價格,在浮動匯率下可通過匯率的變化直接對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若本幣貶值,在本國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時可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而使本國外匯儲備增加。此外,一國貨幣匯率的波動對資本金融項目也有影響,尤其是巨額國際游資的流出流入會導致一國金融資產的減少或增加,從而也會影響外匯儲備的規模。如果是在固定匯率情況下,為了維持在某一匯率水平上,則需要政府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做支撐。我國匯率先后經歷了幾次大的調整,也構成了我國外匯儲備幾次大的劇烈變動的重要原因。
(5)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外匯儲備作為一種資源,可向外進出口生產必需品和消費品或進行實際投資,從而可獲得一定的資本投資收益,推動經濟增長。因此,持有外匯儲備意味著放棄了這部分的投資收益,即所謂的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
2、我國外匯儲備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2.1模型構建及數據選取
根據上述理論分析,筆者選取了如下具有代表性的變量:國民生產總值、匯率中間價、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項目余額、資本項目余額。因此,構建如下的線性計量經濟模型:
FER=β0+β1CA+β2EMP+β3GDP +β4KA+μ
其中FER 為年末的外匯儲備余額,CA為年末的經常賬戶余額,EMP為年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均匯價(中間價),GDP為年末的國內生產總值,KA為年末的資本賬戶余額,μ為隨機擾動因素。
2.2回歸分析
本文所用數據為1994~2008年的年度數據,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網站。 通過計量分析軟件EVIEWS進行回歸分析,對下列線性模型進行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到以下結果:
FER=7668.5430+2.3422*CA-0.7723*EMP+0.2877*GDP +1.2324*KA
2.3模型檢驗
(1)由分析結果可以得到,=0.9387,可見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DW值為2.1893,解釋變量之間基本不存在自相關。
(2)由回歸結果得F=2623.929>3.63,F檢驗顯著,說明整個方程的回歸是顯著的。即“經常賬戶余額”, “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均匯價(中間價)”, “國內生產總值” “資本賬戶余額”等四個變量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量“外匯儲備余額”有顯著影響。
(3)與對應的t統計量分別為2.9336,16.2518,-3.5652,13.1239,7.6557, 其絕對值均大于tα/2(n-k)=2.2622,這說明在其他解釋變量不變時,解釋變量“經常賬戶余額CA”, “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均匯價(中間價) EMP”, “國內生產總值GDP” “資本賬戶余額KA”分別對被解釋變量“外匯儲備余額”FER都有顯著的影響。
2.4經濟意義的解釋
從模型回歸的結果來看,模型參數估計量的經濟意義合理:
國內生產總值GDP前的參數為0.287790,參數為正,說明國內生產總值與外匯儲備成正相關,且在其他因素不變時,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億美元,外匯儲備會增加0.2877億美元。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經濟規模增大,經濟發展維持較高的速度, 外匯儲備量也隨之增加。可以預見,隨著我國GDP 的不斷增加, 未來外匯儲備也會隨之增多。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EMP前的參數為-0.772357,其參數為負,說明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與外匯儲備成負相關關系,且在其他因素不變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間價每增加1個基點,外匯儲備就會減少0.7723億美元。這與中國經濟的現實是吻合的。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之后,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的大幅升值,特別是2010年下半年的升值速度尤為明顯,美元不斷貶值,而美元又是中國儲備資產中的主要部分,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外匯資產縮水,外匯儲備購買力下降,即兩者間呈反向關系。
賬戶余額CA前的參數為2.3422,其參數為正,說明經常賬戶余額與外匯儲備成正相關關系,且在其他因素不變時,經常賬戶余額每增加1億美元,外匯儲備就會增加2.3422億美元,反映出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聯系緊密,中國貿易賬戶TB在經常賬戶CA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從中也可以透露出貿易順差是我國經常項目順差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994年以后,我國對外貿易一直保持順差,從微觀層面來講主要由于以下一些原因:首先,我國加工貿易幾乎占了外貿總額的一半,而加工貿易承接了勞動密集的機電及高科技產業,使機電和高技術產品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從而推動了順差的擴大;其次,我國依靠廉價勞動力和政府對出口的扶持等因素使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國內需求長期不足,對外依存度高,在抑制進口的同時,也迫使企業不得不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外市場,造成順差不斷擴大;再次,歐美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國內產品對進口的替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和快速增長。
資本賬戶余額KA前的參數為1.232447,其參數為正,說明資本賬戶余額與外匯儲備成正相關關系,且在其他因素不變時,資本賬戶余額每增加1億美元,外匯儲備就會增加1.2324億美元。可見,資本項目順差也是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重要原因。
3、政策建議
面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和人民幣升值的現實,本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優勢在下降,且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靠加工貿易獲取外貿順差的增長方式已經變得難以為繼,其弊端已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當前面對如此龐大的外匯規模到底該如何管理,如何優化,如何促使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是一個難題。結合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其源頭即外匯儲備的影響因素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具體為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儲備資產收益率。首先,要多元化配置儲備資產。針對美元的“戰略性貶值”,為維護國家利益,要著力優化貨幣結構和資產結構,比如增加黃金儲備,減少美元資產占比,增加歐元等幣種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以增強我國外匯儲備在面對金融危機和動蕩時的抗風險能力和保值增值能力。其次,多樣化外匯儲備運用,分散化持有外匯資產,貫徹落實“藏匯于民”戰略。比如用儲備資產證券化等方法,讓居民、企業和機構更多地持有外匯,形成多種主體共同持有的外匯儲備格局。三是專業化吸納儲備經營管理人才。
(2)堅持擴大內需,通過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加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少對外依存的程度。通過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不合理收入分配,優化消費和投資環境。重視培養內生增長力,加快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充實社保基金賬,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人力資源、提升勞動者素質,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合理科學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
(3)增強匯率彈性,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首先,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更大程度地增強匯率浮動范圍,不斷完善浮動匯率制度。其次,健全外匯交易市場。增加市場交易品種,擴大市場主體,豐富市場交易工具,不斷完善外匯零售和銀行批發市場相結合,競價和詢價交易方式相補充,覆蓋即期、遠期和掉期等類型外匯交易工具的市場體系,放松外匯交易的管制,健全做市商制度,開放銀行間外匯市場,探索建立企業問外匯交易市場,滿足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境內個人財產性收入增長需求。再次,完善基準匯率形成機制。在合理、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擴大人民幣基準匯率浮動區間,放寬單日最大幅限制,增強匯率彈性,提高投機資金風險成本。最后,我們既要注意防范風險,又要看到其中的機遇,抓住中國的不斷強盛,不斷融入國際的金融大環境的機遇,推進人民幣的進一步國際化,爭取獲得一定的話語權和國際結算的地位。
(4)加強外資均衡管理,平抑資本項目順差。首先,要完善利用外資政策。嚴格把關,確保利用外國資源就是以彌補本國資源不足,提高外資利用質量和效益,真正落實把通過借債或引進外國直接投資而得到的外匯用于購買稀缺資源上來。杜絕盲目引資、形式主義引資的做法,制止地方政府對引資的政績考核。其次,針對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可相機抉擇地采取資本管制措施,對資本流動直接或間接征稅,提高短期資本流動的成本,減緩投機性資本流人。再次,要穩重地拓寬資金流出渠道。密切聯系國家經濟運行狀況和發展戰略,結合國家重大政策和產業調整,注重與國家資源戰略、能源戰略以及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的配合。如選擇對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有重要影響的行業進行戰略性海外投資,,積極用外匯儲備置換高息外債;向有潛力的國有企業尤其是金融機構注資。最后,還要通過擴大資本輸出縮減資本項目順差,以海外生產經營的擴張及與國內經濟的內外聯動,合理配置內外資源、調節國際收支。
(5)加緊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不斷優化出口產業,推動出口產業化結構調整進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扶持新的出口主導產業以及產品,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使現有并占絕對位置的低附加值產品貿易向高附加值的服務和技術產業及時過渡。不斷通過行業政策導向鼓勵節約型、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并扶持相關自主品牌行業的發展,限制資源消耗型和環境污染型商品的出口;對于進口,應繼續要求歐美等國家放棄對華技術出口和高科技產品出口等的限制,加大對國內緊缺的石油、礦產等戰略物資儲備的進口以及稀缺物資的進口。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劉先豐.外匯儲備管理的多層次需求分析框架——挪威、新加坡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O1):46-53.
[2]羅伯特·J·凱伯.國際經濟學[M].原毅軍,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3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米什金.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張曙光,張斌.外匯儲備持續積累的經濟后果[J].經濟研究,2007(04):18-29.
[6]韓劍,徐震宇.資本流入、外匯儲備非均衡增長對我國外匯政策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06 (6)
[7]吳念魯.重新認識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與經營[J].金融研究,2007(07).
(作者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