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國家頒布了新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并要求從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內實施,同時鼓勵非上市大中型公司參照規范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本文歸納了新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內容,并探討了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措施和應用。
關鍵詞:內部控制 應用 目標 原則
一、引言
2008年6月份,國家銀監會、財政部、保監會、審計署、證監會等多個部門在北京共同公布了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取代2000年的內部控制制度規范,同時該規范也要求所有境內上市公司在2009年7月1日實行該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規范,鼓勵非上市大中型公司采用。與舊的內控制度相比,新內控制度基本規范在目標、原則、內容和要求等均有較大的改動,這也對已實行舊的內控要求的企業及其他即將實行新內控的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對新內控的應用也成為了最近的熱點,這也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內容。
二、新內部控制制度的內容
2008年頒布的內部控制制度共有七章五十條,涉及了內控的各個具體內容,并在具體目標、原則和內容等與2000年的內控制度有較大的差別。具體而言,新的內部控制內容歸結如下:
第一,在內容上,和舊內控更強調會計類內容相比而言,新的內控強調的不僅僅是會計類信息,還有管理和法律類的非會計信息;
第二,在目標上,新的內部控制提出了“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的論斷。本目標和舊內控有差別,和國際上通行的薩班斯法案和COSO委員會的內控目標均有差別,體現了國情,結合了實際。在COSO的內控目標上加入了資產安全及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等,更加符合我國國有資產流失現狀的國情,也提出了內控的終極目標,讓內控有的放矢。
第三,在原則上,提出了全面性、制衡性、重要性、適應性和成本效益原則。在舊的內控原則上強調了重要性等,這也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企業的內控本應將有限的資源關注于重要領域和風險較大的領域,這就是重要性的體現,也是成本效益原則的要求。
第四,對于內部控制的具體內容,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則是根據COSO委員會對內部控制的規定進行小幅度的修改,但是實質內容并沒有差別。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基本上合COSO委員會一致,作者分析了每一項的具體內容和COSO委員會也相差不大。總而言之,這五個活動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可以說,本次新的內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頒布,體現了國情,并注重和國際的接軌,并在具體內容上和舊的內部控制有非常大的區別,對之前的內部控制有較大的改進。同時,該內部控制規范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正式和經常性的紙面報告也將促進中國內部控制實踐的改進。這次內部控制改革在中國內部控制制度的規范過程中也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相信它的頒布和實施必將極大的改進中國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并將使之逐步規范化。
三、內部控制制度應用
根據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應在2009年7月1日實行該內控制度,目前已經過去了一年。在一年多的實踐中,中國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有進步也有不足。下文,筆者簡要分析和探討可以在實踐中促進中國公司實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具體措施。
(一)優化內部環境,創造良好的內部控制實施環境
內部控制是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從制度中的規定我們可以發現,內部控制的實施是企業內所有人員共同的事務,必須讓所有人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這就要求企業要在意識和思想上認識到內部控制的意義所在,認識到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自覺遵守內部控制的要求,這樣內部控制的基本目標才能得到實現。
在優化內部環境時,一方面,企業要建立文化,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各個部門要劃分好職權,并落實好職責。根據內部控制制度規范的要求,董事會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并得到有效實施,監事會則是對董事會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活動進行監督,而經理層要負責內部控制的具體運行。很多公司沒有落實好這一職責劃分,或者是沒有具體落實,例如監事會形同虛設,這樣的現狀是不利于內部控制有一個較為良好的內部環境,內部控制的實施也將大打折扣。
(二)提升人員素質,為內部控制實施創造人力資源
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對內部控制進行多方面的改動,并使之正式化。內部控制的具體執行還是需要人來完成,因此人員是否能夠勝任工作要求,是否能夠保持內部控制要求的正直、誠信等素質要求和職業勝任能力等能力要求是內部控制是否得到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對人力也予以重視。
具體而言,人力資源則包含了高層管理員和具體執行的員工。對高層管理員,要使其認識到其領導責任,對信息和活動的最終結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使其對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必要的認識,同時加強對其的能力培養,并讓高層領導人員加強對其他員工的指導和監督,并復核其工作。對具體執行人員,則要加強指導、監督和復核,并加強入職后的培訓和常態化的能力提升計劃。同時加強對這些執行人員誠信、廉潔的培養。例如出納人員、倉儲人員和會計人員。這些人員,要負責對其他人員工作的監督,復核賬單是否正確,同時也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范。
另外,需要提及的一類人員則是內審人員。這類人員也是內控得到實施的關鍵因素。根據內控制度的要求,內審人員要從屬于內審委員會的領導。同時,內審人員為監督人員,更應該具備有正直獨立的要求,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的能力,達到必要的職業勝任能力,這樣才能夠對可能產生舞弊的行為和違法行為有警覺,并向內審委員會報告。
(三)合理設置職權,做好內部稽核和相互監督
企業要做好不相容崗位的分離控制,根據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規范,控制措施包括了不相容職務的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等。其中,不相容職務放在了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企業的不相容職務根據銷售、生產、投資等流程有所不同,但是一般需要做到的分離有資產、記賬和保管等崗位和職權的分離。同時也需要合理設置職權,做好資產的盤點等,以做好內部的稽核和相互控制。具體而言如下:
第一,做到資產的盤點和重要資產的核對工作。由于企業內大部分工作和資產相關,因此需要及時做好資產的盤點和重要資產的核對工作,這是保證職權的分離控制的一個措施,也是實現內控目標中資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公司要保證對資產的盤點和核對工作的常態化,同時記錄好資產的盤盈與盤虧,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優化流程的設置。
第二,做好資產保管和記賬工作的分離控制。企業內部資產的保管和記賬工作必須做到分離,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資產的流失和業務流程中單獨個人的舞弊。例如,出納員負責現金的出入,涉及了資產的流動,不能再兼任會計檔案的保管工作及費用類賬戶的記賬工作。
第三,做好對會計科目記賬工作的內部監督和內部稽核工作。會計類賬戶的記賬工作人員要復核倉儲人員、生產人員、銷售人員提供的入庫單、出庫單、銷售單等賬單和單據的準確性,同時自身賬戶也要做好登記工作,防止重復入賬等現象。這就要求在設置職權時,一方面要設置好會計類賬戶和其他賬戶的相互監督作用,一方面也要規范好會計類崗位的職責。
(四)合理分配資源,關注重要領域和特殊風險領域
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對原則的要求在全面性基礎上加入了重要性的原則,規定企業應該對重要領域和風險較大的領域予以特別的關注。這種規定更加的實際,也符合企業的需要。
企業也應當根據自身的需要,合理配置資源。
第一,企業應當根據內部的人力資源、組織設置和費用支出等確定內部風險,根據外部的經濟形勢、行業事件、科技和能源等確定外部可能的風險,并結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進行合理評估,最終認識到企業面對的主要風險,也確定了企業需要特殊考慮的領域和風險較為集中的領域,為內控的實施和資源的配置提供基礎;
第二,根據風險評估,合理配置自身資源。一方面,企業要根據風險評估考慮自身是否有相關的人員和系統支持,如果缺乏這些資源和人員,企業應當及時補充;另外一方面,企業在確定自己已經有資源后應該對這些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重點關注企業的風險領域和關鍵業務。
(五)加強內部審計,做好持續動態內部控制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監督措施之一。企業應該重視內部審計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在企業中創造尊重內審的文化,企業內部人員要配合內審的工作;另一方面,內審委員會也要提升內審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做到獨立性和勝任能力。
同時,企業也要做到持續性和動態化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一項持續性的工程,它要不斷地提升企業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經營的合規性,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保障資產的安全,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企業的合法合規性需要企業意識的提升,這種提升是不斷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也需要根據法律的變動而更新。要實現內控的持續性,一方面需要根據內控的要求提供紙質性的文檔記錄內部控制的情況,另外一方面也要根據內控的文檔和現狀修改公司的主要流程,優化職權設置等,這樣才能不斷有效地提升企業的內控水平。
總之,企業內控的發展需要隨著企業現狀、制度的修改而不斷地進步。2008年實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在目標、原則和實用性均有質的飛躍,并有利于企業真正提升自身的內控水平。企業內控制度基本規范的實施對企業內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應當借此規范自身的內部控制,提升員工對內控的認識,從而提升自身內控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
本文在對新的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進行了解和對比新舊內部控制制度規范后,對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的內容進行了概要性描述,并結合規范談及了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實施建議,希望對企業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冶金財會,2009,04.44-47.
[2]崔廣麗.淺談《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J].會計師,2009,05.76-78.
[3]蓋彥芳.完善內部會計控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J].現代商業,2010,8.225-226.
(作者單位:中國一冶工業爐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