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對一個事物過于了解,倒是無從下手去客觀地去評價它,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的中國經典民歌《茉莉花》,現在就是這種情形。
茉莉花這種植物,經常種植在大家的屋前院后,無須過多地呵護。但是有關《茉莉花》的民歌,卻能夠風行在風景如畫的江南,同時也能夠波及東北三省,一直飄蕩到西北的黃土高坡。可以說《茉莉花》早已流傳多半個神州。
茉莉花和《茉莉花》這首民歌就是如此普通和平常,有過種植茉莉花的人都知道,茉莉花的花型好似喇叭,顏色有紅色,粉色,黃色等等。但是花朵十分易碎易折,一碰壞天氣定會零落。但是歌曲中描述的我想應該是另有其種,那種茉莉花花朵較小,顏色白,有淡淡的清香,所以被人們常常添加在茶葉中,成為國人的常見飲料——茉莉花茶。
巧合的是,在我們這個競爭激烈和貪功求名的年代,每時每刻都有新鮮的事物去吸引人們的眼球,但是對我們這等蕓蕓眾生來說,又有什么東西可以讓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和喜愛?唯有愛人和親人,的確這樣的事物真是少之又少,大家發自內心喜愛的常常就是那些最為普通的,常見的東西,好比茉莉花,茉莉花的香味淡而不濃,無聲無息地影響著國人的心理,而大家鐘愛的就是茉莉花的普通和秀美,它的端莊和高潔,這些形態和品質一面表達了我們對理想人生的向往,一面承載著我們整個民族對女性的一種希翼和愿望。
但是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是我們國人要必須接受的,就是茉莉花這樣一個深入我們大家精神文化世界的花種,卻最早不是誕生于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據考證茉莉花原產南亞和西亞,在我們的漢朝的時候,從南亞的印度引入我國。
當代,我們的《茉莉花》赫然屹立在中國的民歌之中,在地緣上最可以使人想到的就是江南。老實地講,中國絕大多數的人,根本搞不清茉莉花在什么地方分布最廣,把江南和《茉莉花》聯系在一起,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那首屢聽不倦的江蘇民歌《茉莉花》,這首《茉莉花》在江南簡直是婦孺皆知。
江南這個地區就算是冬季,那的風依然是柔和的,那里的雨也依然是纖柔的。在那里道路旁,景區內,任何季節幾乎都會盛開著嫵媚的花朵。江南人的清秀和平和不就就是江南的風雨所造就的嗎?正可謂“天性”即天之性情,大自然所賜予的。茉莉花又如何呢?即便它不僅僅遍布于江南,但是它的清秀和淡雅如同江南的一磚一瓦,好似江南的小橋流水那樣的秀麗,所以,沒有人可以懷疑江南和《茉莉花》是可以分開的。
說到版本,就算即便是在同一個地方,在不一樣的時空中也會流傳著種種不一樣的旋律和演繹。再加上我國幅員廣闊,歷史源遠流長,眾多的民族,所以經久流傳的《茉莉花》的版本數量也是很多。它們就好似陽春三月花園中的百花,嬌艷美麗,風情萬種,香氣襲人。
《茉莉花》長久以來風靡全國,有各式各樣的變題,但是唯有流行于江南一帶的一首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歌詞如下: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來年不發芽。
它的旋律婉轉,流暢動聽,情感真摯;通過歌頌茉莉花,委婉地表達出了男女之間純潔美好的情感。據考證,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已經刊有了它的歌詞,可見《茉莉花》產生年代極其久遠。
據考證,早在18世紀末,就有個洋人把《茉莉花》的曲調記錄下來,歌詞采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拼音并列寫出。后來,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一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在1804年,出版了自己的一部書,書名為《中國游記》。所以在這部書中他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我想在他的心目中,《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茉莉花》這首民歌就成了以出版物的形式第一首走出國門的中國民歌,開始在歐美各地傳播開來。
同時也有一種版本說,當時旅法的中國留學生在畢業的時候,按校方規定在畢業典禮上要演唱本國的國歌,在那個時代中華大地滿目瘡痍,當時的政府哪有心思規定國歌,所以留學生們當時商議此事,因為當時南方的學生居多,大家幾乎都會唱《茉莉花》,而且《茉莉花》曲調優美,歌詞瑯瑯上口,所以大家一致同意用茉莉花作為代國歌。演唱下來,各國學生大為驚嘆,簡直不敢相信,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居然有這樣婉轉優美的“國歌”。
1924年,歐洲著名歌劇音樂家、意大利人普契尼在病榻前完成了歌劇《圖蘭多特》的首稿后離世。這部歌劇就是以中國元朝為背景,描述了一個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旋律作為這部歌劇的重要音樂主題之一,把它的原曲發展成了女聲合唱,再加上劇中的角色一律身著中國服飾,這樣就把一個徹頭徹尾由歐洲人編寫和演繹的中國故事,有了濃郁的中國色彩和風格。1926年,這部歌劇在意大利上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由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伴隨著這部經典歌劇的傳播從而在大洋的那頭飄得更遠。
據近年來多方求證,《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最初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南京市的六合區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著名的民間歌手那里,收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把它的曲調和歌詞認真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把原曲和歌詞作了修改,三段歌詞都使用同一曲調,把原來演唱的三個花種變成了只歌唱茉莉花,又加上優美婉轉的拖腔結束,便成為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的這首《茉莉花》。
進入到了新世紀,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在他執導的申奧和申博宣傳片中,都用《茉莉花》作為背景音樂。2003年8月3日,2008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當中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和著名影星成龍伴隨著會徽慢慢走上祈年殿的時候,管弦樂隊又一次奏起了《茉莉花》的旋律。與此同時我們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柔美中帶著剛勁,細膩中蘊含著激情,縹緲中伴隨著堅強,好像在對世人訴說:《茉莉花》的家鄉——古老而年輕的中國正在昂首向前。隨著這些視頻的流傳,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定會飄得更遠更廣。
【參考文獻】
[1]冼平.民歌博物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王冼平.民歌版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江明淳.中國民族音樂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史艷、王晶,石家莊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