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是偉大的俄羅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在這部作品中,作家用他的魔幻之筆為讀者勾勒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人性世界,在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魔鬼的影子,同時也能傾聽到天國上帝的聲音。
陀思妥耶夫斯基繼承了基督教的“原罪論”,在作品中他著力地描繪了大社會環境下個體人的生存狀態,發現在人的身上存在著一個可怕的深淵,那就是人本性中存在著惡。老卡拉馬佐夫是惡的化身,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寄人籬下,受盡生活的煎熬,后來通過各種各樣不正當的手段發了家,到了晚年成為當地的富豪。他既腐朽沒落又自私冷酷,既卑劣無恥又貪婪陰險,既道德淪喪又作惡多端,是一個令人戰栗的惡魔。作為一家之主,他沒有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應該盡到的義務。對于自己的親身兒子和私生子他沒有好好撫養不說,反倒是棄之不顧,幸虧有老仆人格里戈里夫婦的照顧他們才得以長大成人。在老卡拉馬佐夫身上的人性之惡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人間的脈脈溫情與愛早就被他拋到了九霄云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來,他之所以集惡之大成,雖然與他曾寄人籬下的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但更重的原因是他所選擇的是一條背棄上帝的道路。在他的心目當中上帝已經不復存在了,世界上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以對他加以約束,無信仰、無道德、無約束使他變得恣意妄為,窮兇疾惡。
在這部作品中,除了老卡拉馬佐夫之外,斯麥爾佳科夫也是個惡徒。他從小由仆人養大,是殺害生父的真正兇手。作為私生子,盡管他也生活在父親的家中,但是卻沒有享受到作為兒子應有的待遇,只被當作是一個卑賤的奴仆來使喚。從小時候開始,他便遭受到格里戈里無情的打罵,在這樣的境遇中成長,使他變得沉默寡言,喜歡用冷眼來看待周遭的世界。小時候,他最喜歡玩的游戲就是,把貓活活吊死,然后為他舉行葬禮。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個性當中極其陰暗的一面來,在他身上有一種強烈的破壞性的沖動,時刻渴望著能找到加以破壞的對象。當這種破壞性不能引向他人或者他物的時候,就很容易把自身作為破壞的對象。斯麥爾佳科夫正是如此。生性孤僻的他,總喜歡躲在角落里冷眼看世界,稍微長大點之后,就患上了嚴重的癲癇病,陷入冥想之中不能自拔。陀思妥耶夫斯基分析說,像斯麥爾佳科夫這樣的冥想者,可能會走上兩條路,一條是拋棄一切,到耶路撒冷朝圣,另一條路是也許會把自己曾經生活過的村莊付之一炬。陀思妥耶夫斯基言下之意就是斯麥爾佳科夫要么行大善要么就作惡。斯麥爾佳科夫放棄了前者而選擇了后者。由于從小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所有人的怨恨,他的內心變得越來越陰冷越來越灰暗。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揭示人性惡的時候,對人并沒有喪失信心,他仍覺得未來的社會還是充滿希望的。在他看來,每個人身上藏著一個“魔鬼”的同時,在每個人的內心也珍藏著一個“天使”。就如同上帝在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的同時也創造了撒旦。哪怕是上帝的使者,也存在著作惡的沖動;哪怕是窮兇極惡的“魔鬼”,人性中的善也不會真正泯滅。
在人性中,善與惡、美與丑總是共存共生的,彼此交織在一起。伊凡是個受過極好教育,頭腦也極其聰明的青年。對于現存的社會秩序和人世的種種罪惡他極其不滿,同時他也同情人類的各種苦難,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他珍重自然萬物,珍重所有的人,他所袒露的是人性的善。然而誰又會想到,正是這樣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珍重他人的人,卻做出了唆使他人殺死自己親身父親的事情來呢?為了能夠盡早地繼承家庭遺產,他盼望自己的父親能夠早點死掉。他愛上了哥哥的未婚妻卡捷琳娜,他想從哥哥與父親的爭斗中得利,進而達到一箭雙雕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把所有的一切私念都隱藏在內心的深處,他將所有邪惡的想法遮掩得嚴嚴實實,無人覺察得到。
在小說的開頭,伊凡扮演了父親和兄長矛盾調節者的角色,他掩蓋了自己的真實面目,在父兄間錯綜復雜的爭斗中游刃有余地周旋著。在他心中所積蓄的憎恨和殺機與德米特里相比毫不遜色,但是他不會想兄長那樣直接跟父親發生正面的的沖突,更不會流露出“殺父”的念頭。他把自己內心對父親的敵意壓制了下去,他不能隨意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更不能讓人覺察到他的隱秘目的。他向白癡斯麥爾佳科夫灌輸了無惡不作的犯罪思想,最終實現了借刀殺人的目的。他身上表現出來的惡是以善的面目出現的,這樣的惡甚至讓斯麥爾佳科夫都感到害怕。
在伊凡的內心深處,不僅僅有行兇做惡的沖動,更多的的是善與惡不斷地交織在一起,碰撞在一起。他曾經對阿遼沙說,他寧可自己受苦受難來換來世界未來的和諧,馴鹿可以安然地睡在獅子的身旁,殺人的人和被殺的人可以相互擁抱在一起。他對童真的小孩子也充滿了仁愛之心,他不愿意看到小孩子受苦來換來世界的和諧,他寧愿不要有和諧,出于對人類的愛,不愿意看到人類痛苦。伊凡就是這樣一個善惡的混種,當內心的善戰勝惡占據了上風的時候,他就從善;一旦內心的邪念戰神善占據了上風,他就開始作惡了。在伊凡內心深處,善惡觀念處于不斷的交鋒與反復的碰撞狀態,使他形成了雙重人格。既溫情脈脈又兇殘暴虐,既無私奉獻又極端自私自利。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崇高與卑下、善與惡并行不悖。
在原初的基督教教義中,人與神是一體的,是無法分割的。主上帝照著神的形象創造了自己,又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創造了人并往人身上注入了神的氣息,使人擁有了活的靈魂。人是受造的,但卻是照著神的形象而造,在人的身上上帝親自吹入了生命的氣息,所以作為上帝之子的人能夠具有神性的某一方面。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被賦予最大神性的人物是連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都十分偏愛的人物——阿遼沙。
阿遼沙從小就十分招人喜愛,無論他出現在什么地方,總能收到人們的歡迎。青年時代他信仰真理,崇尚真理,并身體力行,為了追求真理甘愿犧牲一切,即使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顧惜。他繼承了母親瘋狂般的虔信,當確定了要為靈魂不朽活著的信念時,他毅然選擇了進修道院這條人生之路,希望借這條路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從世俗仇恨的污濁黑暗中超脫出來,從而進入到愛的光明中去。雖然他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并且愿意為了探尋靈魂不死而生活,但他是十分關注現實生活的,他認為拯救和改造人類社會問題是最首要最重要的問題,這樣才能“把天堂搬到地面”上來,人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因此,阿遼沙時常夢想著所有人都能成為圣徒,那么到時候真正的基督天國就會降臨到人間了。
初到父親家后,阿遼沙就意識到整個家庭如“齷齪淫窟”一般,這讓他實在無法忍受,最終選擇一個人默默地離開。但是生活是殘酷無情的,當阿遼沙面對生活現實的時候他無法保持內心的平靜,他必須作出相應的行動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歷經生活的磨練之后,他對主、客觀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逐漸地成長了起來。即便是在面對老卡拉馬佐夫這樣一個生活作風萎靡腐爛、自甘墮落的沉淪者,阿遼沙始終懷抱著一種包容的態度來加以對待。當他面對生活的種種丑惡時候,他選擇了善,以善來感化惡,在“惡”心中撒上了愛的種子,在“惡”心中植根上帝。這難道不是耶穌的化身嗎?
總之,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中,作家對其筆下諸多人物的深層人性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卡拉馬佐夫兄弟們集罪惡與虔誠、崇高與卑下于一身,他們當中既有最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也有無私奉獻的高尚英雄。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善與惡并存,上帝與凱撒相共。
(作者簡介:朱桂梅,吉林省白城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