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是在19世紀下半葉,順應歷史而產生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繪畫流派。印象派繪畫藝術在世界繪畫史中,就像一顆璀璨的明星,它的出現宣告了古典藝術大時代的終結,它引發了藝術創作的大革命,并對以后現代藝術的誕生和發展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印象派繪畫仍然充滿無限魅力,散發奇光異彩,引發觀者強烈的視覺感受。
19世紀60年代,有這樣一群畫家們,包括莫奈、畢沙羅、西斯萊、德加、雷諾阿等,堅決地與循規蹈矩的正統繪畫決裂,成立了“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協會”,因而被官方沙龍排斥在外。1874 年,他們在巴黎市中心攝影師納達爾借給他們的場地舉辦了第一次群體展,這是印象派的第一次展出,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由于畫展作品意識超前,引起眾多觀眾對它的不理解,更激怒了一些當時的權威人士和主流藝術評論家,他們認為這些畫家在作畫時,只不過是用顏料在畫布上亂涂一氣而已,并借用了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的標題,諷刺這些藝術家為“印象主義畫家”。“印象派”這個詞便由此而誕生,所以說“印象派”并不是印象派自己的宣言,而是別人強加給他們的。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嘲諷,卻極其準確地道出了這些藝術家們的藝術特征,并使“印象派”成為了西方藝術史上一個響亮的名字。印象派的出現,打破了當時法國已日益僵化的“學院派”一統天下的局面,繪畫的道路豁然開朗。
印象派藝術家在繪畫技法上的創新,已經完全擺脫了古典主義的束縛,他們使繪畫從傳統的學院派古典法則中獲得解放,創造了新的繪畫語言,他們通過對光與色的探索與實踐,把對古典藝術形體與線條的崇尚引向了對色彩的關注,強調畫家對自然的印象和感受,畫面充滿了“色彩”、“光線”和“空氣”。印象派藝術家使繪畫藝術開始向重視視覺藝術的感受階段轉化,是現代視覺藝術的開端。
然而,無論哪一種藝術革新、無論哪一個畫派的誕生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印象派也是如此,印象派的產生是西方繪畫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和發展跟它之前的西方美術思潮、流派有著緊密的聯系。事實上,在繪畫中對光和色的研究在印象派以前就已開始,16世紀威尼斯畫派就很關注光和色彩的描繪,尤其是提香,他采用粗帆布代替木板做油畫的底子,用筆更加舒暢,畫面色彩生動絢麗。之后又經歷了魯本斯、委拉斯開茲、倫勃朗、哈爾斯、維米爾等藝術大師的探索,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優雅迷人的色彩。到了19世紀初,英國風景畫大師康斯太勃爾和透納的畫中已經充滿陽光和空氣。而19世紀30~40年代法國的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將自己的畫架移到室外,在大自然中對景寫生,他們在光和色方面富有成果的試驗和探討為印象主義畫家鋪好了鋪路石。
印象派繪畫的最大特點,正是表現大自然的光色變化,它在19世紀下半葉誕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首先,自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前中葉,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使歐洲各主要國家先后進入蒸汽時代,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西方工業文明開始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追求精神自由與個性解放成為人們的新的目標。藝術家們是最能敏銳地捕捉生活變化和時代變遷的,他們的藝術感覺和追求也必然會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化。
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于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具有商業價值的可攜式木箱照相機。達蓋爾銀版攝影法的發明,標志著人類攝影的開始,使攝影成為人類在繪畫之外保存視覺圖象的新方式,并由此開辟了人類視覺信息傳遞的新紀元。攝影這一媒材的產生必然會沖擊繪畫藝術中逼真模仿自然的傳統繪畫觀念,逼迫藝術家們開拓思路,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法。
1841年,美國肖像畫家尚·G·蘭德發明出第一種可以擠壓的錫管顏料。管裝顏料的問世,極大地改善了顏料的應用性和便攜性,方便、快捷的管裝顏料提高了戶外創作、寫生的可能性,畫家們可以走出畫室去捕捉即時的光影和色彩。繪畫材料的選擇不再像過去受傳統繪畫材料和制作程序的束縛,畫家也因此可以擺脫繁瑣的自制顏料的程序,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對造型、色彩觀念和表現手法上的探索。這導致了繪畫作品的內容、形式和色彩都有了直接的變化,藝術風格逐步走向多元化、自由化。
同時,科學上光學和色彩學的發展也支持著畫家們在實踐方面的探求。印象主義藝術語言的改變與自然科學特別是光學的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印象派的畫家把物理學家謝夫勒爾、馬科斯威爾等在光、色、視光學法則方面的發現付諸實踐,這改變了他們調顏色的方式,他們不再是在調色板上調色,而是把純凈的顏色一筆筆擺放在畫面上,即所謂“光學混合”。
在以上前提下應運而生的印象派繪畫運動,無疑是藝術史上的一次全面革新。而這種革新在深層次上其實是對寫實概念的突破,印象派畫家真正全面地詮釋了“寫實”。印象派的寫實與古典主義的寫實不同,古典主義中的寫實是對對象形態的刻板的描摹,印象派畫家們則投身于大自然,比以往任何畫派都更全面地表現自然界的光影變幻,因而印象派的寫實是最全面的寫實。
印象派較之古典繪畫,一項主要的變化就是突出表現自然的光線,畫面顏色明亮絢麗。與古典畫家的深色底子不同,印象派畫家們大都偏愛白色或淡色底子,這種底子會從筆法松散的顏色層中透出來,通過選擇與所畫的光線效果相稱的底子顏色,畫家在描繪瞬息萬變的光線的時候,既可以節約寶貴的時間,又可以提高畫面的色彩亮度,表達色調和冷暖關系的細微變化。
印象主義畫派認為物質世界之所以有豐富的色彩,都是受太陽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照射,有光才有色,研究繪畫必須先研究光學。印象派畫家們知道色彩來自光而并非物體所固有,于是他們打破了“固有色”這個舊觀念,利用光學原理來作畫,他們采用科學的方法,把調色板上的顏色限定于透過三棱鏡分析出來的純色,把以往無顏色區分的陰影部分,看作是低光度區域而利用補色關系加以描繪,并取代傳統的平涂法,不在調色板上進行色彩調配,而是把不同的顏色直接并置在畫面上,用純色的點或長短不同的筆觸表現明暗效果,讓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自己在視覺上進行調合。色彩的并置可在視覺上產生新的感受,它可以保持色彩的各自強度,可以比傳統的用筆調配出的色彩更活潑,更有表現力。
正是由于印象派畫家們認為色彩的根源在于光,光無處不在,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被光包圍,而光永遠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他們要真實地表現陽光照耀下豐富微妙的光色變化,就必須在瞬間把握對事物的總體認識,由此必然導致印象派畫家們的畫面有極強的速寫性,以至削弱了輪廓、體積、明暗和瑣碎的細節,整個畫面保持著草稿的生動,這都是為了要表現非常新鮮生動的瞬間印象和光色變化。如在莫奈的《日出·印象》中,太陽、天光、空氣、水色融為一體,畫面極其簡約概括,潦草但生動,吸引觀眾的是絢爛華麗的色彩和活潑的光感。莫奈捕捉到的正是那轉瞬即逝、頃刻間得到的“印象”。
綜上所述,印象畫派成功地釀造了一場真正的革命,它開辟了繪畫語言的新天地,它用新的技巧展示了有關色影混合的理論,使藝術的表現空間豁然開朗。印象主義是對寫實意義的全面拓展,它從不同的方面,以視角的真實性,科學地描繪了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表達自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這使得對真實的理解更加全面了,對客觀世界的光影、形態和環境氣氛的表達更加從容了。可以說,印象派是藝術史中寫實主義的集大成者。
(作者簡介:孫云,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在讀藝術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