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茶江、荔江三江會流之處,正是桂江。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桂江,孕育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桂江船家。古代桂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繁榮與衰落,與船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們常年漂泊江河,航運打漁,形成了獨特的桂江船家風俗。哪怕他們后來上岸定居,也是沿河而居,傍水而住,世代沿襲著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在桂江船家獨特的民俗文化中,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們的歲時節令民俗。
桂江船家的歲時節令習俗,一般貫穿于全年的始終,從正月元日至臘月歲除,無不存在,而且以時序為線,逐季逐月都有民俗活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點。在這些歲時節令習俗中,既有受岸上的漢族以及周邊其他民族影響而形成和發展的節日習俗,如春節、元宵節、媽祖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也有船家自己的節令習俗,如春季和夏季漲水時節的的祭祀、放鞭炮等習俗;既有生產生活類的,諸如春節、元宵節;也有祭祀類的節日,如媽祖節、清明節、七月半鬼節;更有一些紀念類的節日,如端午節。當然,這僅僅是大致的區分,界限并不十分明顯。在上述節日中,既具有祭祀意義,也兼有紀念意義和娛樂意義的內容和成分。
桂江船家的歲時節令民俗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在上述所列舉的歲時節令習俗中,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歲時節令活動,總是與燒香、放鞭炮、祭祀有關,顯得很神秘,也令生活在岸上的人充滿了好奇心。這與船民的生活環境以及生產力水平有關。船民長年生活于江河上,風雨雷電、險灘激流對他們構成很大的威脅,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他們感到了自身生存的艱難,他們只能以祈求、討好神靈的方式來希望獲得神靈的保佑,承襲了他們這一群體遠古時期的神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習俗。
船家歲時節令習俗也有重鬼神而輕人事的特點。關于鬼神的概念,往往存在于科學不發達的人群之中。特別是在遠古時代,先民們總是把一些無法預知和無法克服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歸結為鬼神作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鬼神的觀念對人們的影響已經逐漸減弱。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不再把某種自然災害或社會災難歸結為神靈作怪,更多的是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索災難的原因,以達到預測、避免和克服的目的,也就是人們更多的相信人事即人自身戰勝災難的能力,強調的是事在人為。而桂江船家則不同,由于生產力水平有限,他們只能靠水吃飯,更多的時候要靠老天爺的賞賜,他們更看重的是對鬼神的敬畏和討好。每月的初一、十五、三月的清明節、五月端午節、七月半鬼節,在這些重大的“陰節”中,船家們都很重視,必定要買五色紙做成各種各樣的祭品祭物,祭祀祖先或冥冥中的各路神仙,表現得十分的虔誠。“多拜神仙,少受災難”,“船出江上聽天命,搖得槳來會燒香”。在船上人家,一般是男人主管船務,女人主管家務活和燒香拜神等祭祀活動。
五月端午,原為巫節。古籍上諸多記載,都說明這一節日習俗最初起源于祛病除邪。如《荊楚記》所云:“荊楚人,于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粽子投江,實際上是一種巫術儀式,目的就是為了祭祀鬼神。從平樂桂江船家過端午的風俗來看,他們既祭祀龍神,也祭祀其他的鬼神。以前每到端午這天,船家也要向水里投粽子,后來也投一般的食物,再后來,就演變成潑一種專門的祭祀食物——水飯。還有,他們認為,船家的船只航行于水上,猶如一條木龍;水里生活著水龍,木龍容易被水龍打翻,木龍強不過水龍。船家從自身的生產生活安危考慮,為了避免木龍被水龍所害,在端午這一重大節日里,也要向江里投一些食物,而水飯應該說是一種專門為祭祀水龍和其他神靈而準備的一種供品。潑水飯這樣的祈禳儀式就成了船家的一種歲時節令習俗,之后還流傳到岸上,顯得越來越神秘了。
船家歲時節令民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重親情而輕世俗。我國的節日民俗十分重視親情,桂江船家也不例外。過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有許多合家團圓的節日民俗活動。平樂桂江船家的一些主要年節,都有提前過的風俗習慣,這往往是出于讓所有親人都能提前回家團聚而考慮。從傳統春節來看,我們大多數人是在大年三十晚上才開始過的。而桂江船家則不同,有些在農歷二十八就開始過節,有些則在農歷二十九過,比一般人提前一兩天。這樣提前過年節,目的就是為了讓嫁出外地的女兒,可以提前回到娘家與家人團聚。按照我國傳統習俗,嫁出去的女兒,就如潑出去的水,逢年過節,女兒女婿一般是在大年初二才回娘家。俗語有“初一郎,初二娘”的說法,即使女兒初二回娘家,也只是行使拜年的儀式而已。如果是這樣,往往會造成顧此失彼的局面,因為當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那天,娘家的兄弟媳婦也要回自己的外家,一家人還是談不上真正的團聚。只有船家的這一提前過年的習俗才能做到既讓外嫁的女兒回家,又避免與自家兒媳回外家的日子互相沖突,兩全其美,其樂融融,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桂江船家歲時節令民俗的最后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地域性、包容性與繼承性。桂江船家的歲時節令民俗可謂豐富多彩,獨具特色。這些節日民俗的形成與三江會流的地理位置、地處嶺南的環境與氣候的影響、船家世代沿襲的生產生活習慣、歷史事件和傳說的影響、經濟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水上交通運輸的發達等方面有很大的關系。
桂江,又稱府江、撫江,是桂北地區的一條重要河流,由漓江、荔江和茶江匯流而成,發源于平樂縣城,在梧州與西江匯合,流向珠江,素有“兩粵通衢”和“千年黃金水道”的美譽。全程437公里,其中流經平樂境內75公里。在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桂江船家人世居桂江,以船為家,以捕魚為生,漂泊不定,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歲時節令民俗。
桂江船民居住在三江匯流之處,特別是平樂縣城一帶及其附近,平樂縣城北靠三嶺(云盤嶺、鳳凰嶺、仙宮嶺);南瀕桂江而踞;西面正處三江口,漓江、茶江、荔江交匯于此,形成空曠、開闊、浩瀚的水面。這種輻射開放式的地理位置,使得桂江船民以寬闊的胸懷,在從事生產勞動的同時,也與各地進行商貿經濟交流,吸納了來自各地的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歲時節令民俗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就拿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二的祭媽祖節來說吧。媽祖崇拜原本是從福建一帶流傳過來的。從平樂桂江船民的族譜上看,他們認為自己的先祖,是從唐朝遷移到了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媽祖文化發源于宋朝,到元、明、清時代,已經基本成型。閩粵沿海一帶普遍敬奉媽祖,以船為生的人家,應該說會受到媽祖文化的影響,桂江船家也不例外。
船家世代居于水上,對水中的各種鬼神充滿了敬畏之情。從船民的來源來看,他們屬于古代的南蠻,即后來的百越民族。關于這一點,古籍中多有記載,《禮記·王制》有“南方日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蠻,南蠻蛇種。”“南蠻蛇種”就是蛇龍圖騰崇拜。南蠻是蛇的后代或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民族。在南方民族中,蛇又演化成了龍,所以南蠻也包括龍圖騰的民族。而桂江船民對龍的崇拜,每月初一和十五的燒香祭祀,端午節的潑水飯及劃龍船等活動,都與對龍的崇拜有關,這也是沿襲了其先民的歲時節令民俗傳統。
總之,桂江船民的歲時節令習俗古已有之,雖年代久遠卻已經深深融入船民們的生產生活之中。這些歲時節令民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呈現出多元化的文化特色,我們從中可以透視船民的歷史、經濟、宗教、倫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面貌。桂江船家民俗文化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挽救這種頻臨滅絕的文化之根,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出謀劃策,,當務之急是收集、整理、研究桂江船家民俗,愿有識之士共勉之,努力之。
(作者簡介:劉麗瓊,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