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研究性學習”有兩重含義:一是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二是單獨列出的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通常指探究的、與接受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的研究性學習,是指一門超越學科的、以探究為學習方式的、獨立的綜合課程。基于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在我國中學教學中出現較久,故從理論到方法等都較成熟。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的研究性學習是我國自2001年實行新課改后出現的一門新課程。本文擬就綜合實踐活動領域中研究性學習(以下稱“研究性學習”)存在的一些問題作出分析,嘗試對其中的部分問題提出對策。
一、研究性學習及圖形組織器簡述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方案》指出:“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與各門分科課程如語文、數學、物理等并列的綜合課程。在普通高中新的課程方案中,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一起構成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綜合實踐活動與語言與文學、數學等領域一起構成新課程的八大領域;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必修課。”
現階段研究性學習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評價不力。從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這一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案遠比高考文化課考試要科學得多。但是過于理想化的方案,最終因為不能被社會的功利目標所追逐,反而敗給了高考文化課考試,導致研究性學習舉步維艱。舉例來說,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狀元陳默,獲狀元后僅僅1個月,個人就獲得各方面獎勵68萬元。而在福建省的三明市,有學者指出“在全市幾百所初級中學真正有嘗試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伸出手掌五個指頭擺不滿,從經費到師資均無法保證,在初中學段課程實施舉步維艱”。四川廣安“職業考生”張非為獲重獎三次從北大、清華等校退學而復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評價與學校辦學效益、教師教學業績考核、學生學業成績評定脫節,使課程實施缺乏驅動力。評價機制缺席直接對課程實施產生三個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學校管理者認為這門課程實施與否、效果如何無損學校辦學聲譽,花大力氣做好了對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也無多大作用,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不愿承擔風險。二是教師們認為實施這門課程是做額外的工作,做與不做、做好做壞都一樣,所以積極性不高,實施出現疲軟。三是學生和家長認為綜合實踐課上表現再好也只是花拳繡腿,比不上學科成績好光榮、實惠,參與熱情不高。
其二,教師面臨新的課程的不適應。現在職的教師都是以學科教學為主的教師,從未上過這門課;同時,知識面較窄,較少具備其他學科專業的知識和綜合性知識;教師對常規教學輕車熟路,而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所需技能嚴重不足。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較強的自主規劃和設計的能力、較全面的跨學科知識、較強的組織管理與協調能力以及信息處理技術和基本的科研方法。但這些要求在教師職前教育中并未涉及,職后教育又跟不上,導致該課程實施困難重重。
新課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笛卡兒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針對現狀,有必要探尋適當的方法來解決研究性學習面臨的這些問題。常用教學方法中,圖形組織器因為對技能及設備要求低而容易普及,出現歷史長較成熟,應用效果好而值得推介。
什么是圖形組織器呢?為使知識表達更形象,不同的學者發明了不同的圖解法來表征知識,如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博士,發明了概念圖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現在高中理科課本章節復習里很常見。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托尼·巴贊創造思維導圖以方便記筆記,日后因作用很大而廣泛應用。除了這些圖解法,常見的還有程序設計里的流程圖、數學表達集合關系的韋恩圖、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對比表格等。為把這些用圖來表征知識的方法加一個上位概念,于是就出現了圖形組織器這一名詞。圖形組織器是Graphic Organizer的翻譯。也有人把它譯為圖形組織工具、圖形組織者。簡單地說,圖形組織器是知識的視覺化表征——圍繞某一概念或主題,用系列圖形或標簽表現其重要的方面,使之構成一些圖式,達到信息的結構化、可視化。可以徒手繪出,也有很多的專用軟件可制作圖形組織器。
二、圖形組織器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
圖形組織器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有不同的特色及應用價值。
應用一: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協作性學習、可視化交流。研究性學習強調協作能力的培養,’一般都是多人組成小組開展研究活動。思維導圖是一個很適合小組成員間協作探討主題與方案的工具。
制作思維導圖的步驟如下:①從中心開始繪制,周圍留白;②用一幅圖像表示你的中心主題;③在繪制過程中使用顏色;④將中心圖像和主要分支連接起來,然后主要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依此類推;⑤讓思維導圖的分支自然彎曲而不是直線;⑥在每條線上使用一個關鍵詞。“在組成研究小組后,可先讓每個人畫自己關于本課題的研究方案,然后在一起交流,在此基礎上共同畫出小組關于本課題的研究方案。這樣既簡化了記錄的工作量使討論能流暢進行,也因博采眾長而較科學。在這一過程中,內隱的知識通過圖的形式轉化為外顯的知識,從而更容易傳遞分享與交流。
可以看出,思維導圖具有思想可視化、表現更多的創造力、解決問題、對思想進行梳理并使它逐漸清晰、效率更高、更好地與別人溝通等鮮明的優點。
應用二:利用列表,促進創新學習、高水平思維。列表有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框格列表法和條理樹型法。框格列表,便于反映知識結構的對比關系、縱橫關系、層次關系,以獲得相應知識的全貌。亦可繪制成‘I空表格”,讓學生在鞏固學習知識和研究問題時填寫使用。列表法使內容條理化和系統化,幫助學生學習比較、分析、綜合和歸納方法,提高思維水平。條理樹型列表,把不同的概念關系,按并列關系、從屬關系,用大、小括號或折線加以表示,學習時一目了然,具體形象、層次分明。
為在研究性學習中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很多學者發明了列表促進創新的方法,簡稱檢核表法。奔馳法(SCAMPER)即、是其中一種。“奔馳(sCAMPER)”檢核表法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艾伯爾1971年提出,在產品改良中常被應用。這種檢核表主要藉幾個字的代號或縮寫,代表七種改進或改變的方向,幫助推敲出新的構想。臺灣學者陳龍安用了“代結應改他去重”七個的中文單字作代號,以方便記熟這七種改良原物的方法。目下面以電扇為例示范其用途。
應用三:利用概念圖,促進活動反思、綜合評價。概念圖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放到圓圈或方框中,然后將相關的兩個概念用線段連接,并在線段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以此表征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和層級結構是概念圖的四個圖表特征。概念通常用專有名詞或符號進行標記。在概念圖中,命題是兩個概念之間通過某個連接詞而形成的意義關系。交叉連接表示不同知識領域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層級結構是概念的展現方式,一般情況下,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圖的最上層,從屬的概念安排在下面。概念圖學習者通過將內部零散的知識結構化、條理化,并連接起來,建立了一定的意義關聯,同時也將頭腦中的知識從隱性轉為顯性。
研究性學習往往是關于某一主題的綜合探究,其學習結果的評價比通常文化課程的評價要復雜、困難得多。但是要促使課程的深入發展,終結性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同時,學習者在探索完成后,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總結與反思,有助于知識的遠遷移。概念圖由于能夠同時考查學習者的知識內容和結構,還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之間有機聯系的理解程度,故而可以作為很好的評價與反思工具。下面是一個基于概念圖的高考題,即應用它進行學習評價(2004年廣東高考33題)。
試填空完成下圖所示的炎熱環境、寒冷環境引起人體體溫調節的生理機制。圖中的數字分別表示相應的生理活動: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
研究性學習是針對我國近年的教育問題提出的一門課程,重在對青少年進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圖形組織器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個性各異,更可以因課程的不同自創圖形組織器。在此提出的圖形組織器用于研究性學習,可以算是一種不成熟的探討,但愿能拋磚引玉,促成更多、更好的方法應用到這門課程的教學中去。(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湖南永州,425100)參考文獻:
[1][3]高考理科狀元產生百余萬經濟效應[EB/OL],http://news.sina.com.1ds/2009-07-06/030818159744,shtml2010-9-26。
[2]林洪燦,區域推進策略先行化解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現狀與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4]邱婷,鐘志賢,論圖形組織器[J],遠程教育雜志,2009(6)。
[5]托尼·巴贊喚醒創造天才的10種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