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教師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由表及里多層次對話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涵詠品味,喚醒文本中沉睡的字詞,咀嚼文本中隱含的意韻。那么,如何有效引領學生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引發其對語言的敏感呢?
1 在詞語辨析中歷練
文論專家南帆指出:“細讀文本就是要沉入詞語。”也就是說閱讀時,要抓住關鍵詞句,對那些看似普通的細節反復推敲,才能在文本微言處歷練語言,感受到文本所傳遞的款款深情,逐步達到心領神會的境地。
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次》時,我讓學生深情朗讀“蜘蛛結網”一段。一激動,一個學生把“結了斷,斷了結”讀成了“斷了結,結了斷”,其他學生不由自主地笑出了聲。
師:(故作糊涂)“斷了結,結了斷”好像也可以呀,反正就是斷、結、結、斷,反反復復。
生1:不行!蜘蛛網還沒結呢,怎么就先講絲斷了呢?
師:有點道理,順序變了,不太符合事實,講不太通了。
生2:“斷了結,結了斷”最后一個字是“斷”,讀起來好像沒有希望的感覺,不帶勁。
生3:“結了斷,斷了結”是說屢敗屢戰,讓人感覺到有信心,不放棄。
師:體會得真好,不拋棄,不放棄!“斷了結。結了斷”就變成屢戰屢敗了,看來詞序變了,意思也就跟著變了!
語無驚人處,情有千千結。“斷了結,結了斷”看似平常,卻又不同尋常,短短6個字,承載著“第八次”的深刻內涵。學生在辨析、推敲中,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領略到了文字背后隱含的情愫。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那些看似貌不驚人的語言——或許是看似尋常卻不同尋常的字詞,或許是表現形式特殊的句子,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標點……在這樣的細微處細讀慢品,字斟句酌,從“小弦切切”中,挖掘細微聲響背后特有的點睛神韻,帶給我們的將是領悟文本的“別有洞天”,這就是王尚文先生所說的“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當然,我們也并不提倡漫無目的、毫無重點的細讀,所謂“處處精細就是扼殺精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 在行文留白處開掘
文本語言的留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結或無奈,恰恰是不忍點破的韻外之至、只可意會的弦外之音、布局謀篇的匠心獨運。在貌似簡單的文本留白處適時開掘,是教師設計提問、引發思考、發現落差、達成理解的關鍵之處。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金子》里有這樣一段話:“彼得留了下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長滿了美麗嬌艷的鮮花。”這里的用“全部精力”培育就是一個留白,它將激發學生無盡的聯想。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發現這個留白后,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一句話,短短37個字,怎能說清楚彼得的努力與奮斗?請你靜下心來讀一讀,結合插圖想一想,說說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情境。
學生開始默讀靜思,在想象中鏈接自己的生活經驗。他們敏銳的語感透過文字的表層意義,激活了語言的內在張力,填補著文本的“言不盡意”之處,于是,學生浮想聯翩:
生1:我仿佛看到,彼得蹲著身子,在小心翼翼地挑選著花苗。
生2:我仿佛看到,彼得每天早出晚歸,精心侍弄著花苗,又是鋤草澆水,又是松土施肥,他忙得不亦樂乎,但心里卻是美滋滋的。
生3:我仿佛看到,彼得在烈日炎炎下四處奔波,銷售他美麗嬌艷的鮮花。
師:短短37個字,彼得卻走過了整整5年,1800多個日日夜夜,彼得確實是在用他的全部精力來培育花苗。這一句話,讓我們想到了太多太多。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彼得的花圃吧!(出示圖片)從中,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見百花盛開,有粉紅的玫瑰,紫色的薔薇,金色的郁金香……這里成了花的世界。
生2:我看見小蜜蜂在花叢中忙著采蜜,小蝴蝶扇動著漂亮的翅膀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生3:我聞到了陣陣花香,我看到了人們絡繹不絕地來購買鮮花。
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你想說什么?
生1:成功是靠勞動換來的。
生2:泥土是慷慨的,只要你勤勞,它就會奉獻出你需要的財富。
生3:只要辛勤耕耘,再荒涼的土地也會捧出沉甸甸的寶物來。
師:現在彼得和你一定都知道了,真金屬于怎樣的人?
生1:真金屬于辛勤勞動、愛動腦筋的人。
生2:真金屬于勤勞有智慧的人。
在上面的案例中,文中“精心培育”時、圖中“鮮花綻放”時、心中“今昔回望感慨”時的開掘,使文本一如濃縮的干棗,盡情浸漲,變得豐富飽滿,文本的意蘊如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學生在想象、體察、冥思中感受到文本細微聲響處的動人魅力,而且,師生、生生間不同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鑒賞水準,更是讓各自所聽到的“聲響”匯成了豐富的樂章。
3 在困惑矛盾處咀嚼
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呈現的言語的困惑矛盾處,精研細讀,咀嚼品味,往往能發現文本這片風景的絕美之境。
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百舸爭流的長江,在李白的眼里只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在議一議辯一辯中,學生的思維觸角更深入地觸摸到了文本的深處。
生1:江上的確有很多艘船,但他對其他的船都視而不見,因為他心里只有自己的朋友,所以眼里也只看到自己朋友的船。
生2:我從“孤”字中讀出了李白對王維的感情。他看到王維孤零零的船不斷前行,心里在為朋友擔憂。
生3:詩人孤身佇立江岸,望斷春水,殷殷祝愿、依戀牽掛伴隨著東去的友人遠行千里,人孤獨,但心不孤獨。因為他們雖遠隔千里,但心心相連。
好一個“人孤獨,但心不孤獨”!任何語言都只是一種表象的存在,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隱藏在語言這一面紗之后。揭開“孤帆”的面紗,追隨著詩人一起佇立江邊,一望再望,用心傾聽“孤帆”背后的呢喃細語,詩人的惆悵別情,美好祝福,一切盡在不言之中。在文本的細微聲響中,學生漫步于“不言情而情自涌,不道別而意深長”的意境中,品味到了詩人浸潤于“孤帆”的生花妙思。
再如,《珍珠鳥》一課有這樣一段話:“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正是它們的雛兒!”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第三句話中的‘忽然’用詞不準確,應該用‘果然’。”這個問題一下子得到了不少學生的應和——聯系第一句,作者猜測的結果是正確的,理應換成“果然”。我要求學生讀書討論,馬上,學生又有了新發現。
生1:“探”是小鳥在試探,如果看到什么陌生東西可能就很快把頭縮回去。而“忽然”一詞表明時間非常短,正好和“探”相呼應。
生2:有了雛兒是“我”意料之中之事,但小腦袋從葉間何時“探”出,是“我”無法預料的,所以用“忽然”。
生3:為了贏得鳥的信任,平日里“我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小腦袋從葉間“忽然”“探出”帶給我無限驚喜!
生4:“正是它們的雛兒”中的“正是”,已經回答了作者在第一句中的猜想,沒有必要再把“忽然”換成“果然”。
至此,很多學生都點頭稱是。“忽然”,一個抽象的文字,因為學生的困惑而被瞬時放大。
“忽然”處的駐足品讀,激活了思維,擦亮了語言,給課堂帶來勃勃生機。
總之,只要教師善于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抓住文本語言的尋常處、留白處和困惑矛盾處,設置文本細讀的有效落腳點,并通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對這些關鍵點品讀、理解、欣賞,開掘言語的多元內涵,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世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么,成就的不僅僅是那濃濃的語文味,還有那精彩的語文人生!
(作者單位:南通市海門育才小學,江蘇南通,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