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的課程標準將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兩部分內容各有側重,前者強調知識的共通性、基礎性,后者強調知識的個性化、動態化。兩者分工不分家,共同構成對學生的知識關照。然而,現實中選修課實施情況并不令人樂觀,教師們也常常為此感到力不從心。
1 學科地位很尷尬
(1)學校不太重視選修課。學校在開設學科時通常考慮兩點:一是各學科相對均衡,二是教學目標能在課堂實現。而一些選修課,需要廣博而持久的課外閱讀,需要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教學任務并不都是在課堂完成的,可謂“投入大,見效慢”,因此它得不到學校的應有重視也就不足為怪了。
2 升學壓力讓選修課靠邊站。進入高中以后,嚴峻的升學問題擺在學生面前,學習的功利化傾向自然免不了,學生只關注“考什么”,然后“學什么”。考慮到家長、學生給予的壓力,考慮付出與收獲的性價比,教師也只能把選修課放一邊。
(3)教師對選修課的認識有待提高。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拓展與延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覺轉變自身的角色,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但一些教師不知道必修與選修的區別到底在哪里,也就把選修課上成了必修課,違背了選修課設立的初衷。
2 相關培訓不到位
(1)培訓滯后形勢。無論選修課程啟動前還是啟動后,各種相關培訓總是滯后于形勢。一線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難免手忙腳亂,就難免重走老路一以不變應萬變,用必修課的講授方法講授選修課。
(2)培訓路徑狹窄。堅持校本研修,實施遠程培訓無疑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路徑,但這還遠遠不夠,選修課通常系統嚴密,涉及面廣,對教師的培訓進修就必須是整體的、系統的、全方位的。而現實是一線教師很難得到這樣的培訓機會,他們工作的繁重,加上學校經費緊張,都使得教師素質上升的路徑變得非常狹窄。
(3)培訓內容脫節。不少培訓者習慣于從書本出發,對選修課程的目的、意義及概念進行理論的圖解,忽視了一線教師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既有嚴密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培訓很少。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背離,其直接后果便是選修課的邊緣化,課程的實施也就失去了保障。
3 評價機制未完善
作為一種獨立而完整的課程形態的選修課,是否有相應的評價機制,包括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方法及評價手段一這個問題不解決,難以促進選修課的有效開設和長效開設。而一些學科在“評價建設”環節就顯得比較模糊、空洞,比如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設立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以課程目標為基準,面向全體學生”“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根據不同的情況綜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則。要求教師要從“有利于鼓勵學生對課程的自主選擇,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的學業發展”的高度,創設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選擇的評價方式……目前,在評價的具體操作上,除了由學校做出學分認定這種各校執行標準、方式及效果不一的形式主義評價,再無國家和各地教育部門統一設置的評價,選修課如何對應高考內容也還在討論之中。這種未能從新課程理念出發而實現相應評價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失真”而失效的評價,使選修課無所適從,開設質量自然不高。
(作者單位:南昌市進賢一中,江西南昌,33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