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班級進行有效管理,首先要組建好班委會,接下來便是開展各項組織活動。班級的組織活動主要包括組建班級領導核心,整合和優化班級學生群體,建設班級文化等。
一、組建班級領導核心
班干部是班委會的領導核心,其影響力直接關系到班風的正氣與否、輿論的正確與否、成員之間的團結與否等一系列問題,所以,選拔和培養一支精干的班干隊伍,使其能在班級管理中發揮帶頭作用,是優秀班集體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
1 班干部的選用要符合管理學原理
能職相稱,量才使用;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人盡其才,在使用中培養——這是管理學原理中的用人原則,也是班干部的選用原則。
所謂能職相稱,量才使用,是指不同的工作崗位,對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才,對崗位也有不同的適應性。量才用人,簡單地說就是崗位要求與人才的能力要相稱。
所謂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是指在選拔班級干部時不能求全責備。首先要看他能干什么,在發揮他長處的同時,幫助他克服短處。
所謂人盡其才,就是使班級干部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使用中培養,因為真正的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光使用,不培養,人的聰明才智是不可能充分發揮出來的。
2 班干部的培養要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則
(1)使用和提高相結合。班主任既然選擇了某位學生做班干部就要充分使用,放手讓他工作,并允許他在工作中犯錯誤,在犯了錯誤以后改正,這是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具體指導和放手工作相結合。班干部畢竟還是中學生,對于管理班級來說還是缺乏經驗和方法的,有時難免會走彎路,所以,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離不開班主任的指導。
(3)實行集體監督和自我約束相結合。在班干部的使用和培養過程中,要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監督機制,把班干部的所作所為置于全班同學的監督之下,這樣才能切實提高班級管理的公正性和時效性。另外,班干部要管好班級,自身素質要高,要經常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樣才能樹立長久的威信。
二、整合和優化班級學生群體
班級組織通常分為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正式群體是在一定原則指導下,由學校和班主任等“官方”規劃設計而形成的,它有明確的管理目的和組織規律,有結構層次和任務分工,有比較正式和確定的成員關系。非正式群體是指學生自發形成和組織起來的群體,它的產生多基于共同的志趣、愛好和需求。整合和優化班級學生群體對提高班級管理效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式群體的整合和優化
班級管理的手段是充分利用班級中正式群體的力量來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水準,樹立良好的班風、班貌。整合和優化正式群體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正確認識班級正式群體的群體效應。所謂群體效應,是指群體的作用所產生的效果。正式群體是由若干個個體有機構成的,它對個體具有吸引力和同化力,產生引導、約束、激勵等作用。作為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班級正式群體的特點和作用,并善于利用正式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管理氛圍,使班級成員獲得歸屬感、安全感,從而產生義務感、榮譽感,增強個人自信心。
(2)挖掘凝聚源,形成凝聚力。如果一個班級具有高度的凝聚力,那么班級成員在目標、志趣和情感等方面會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他們的歸屬感會得到充分滿足,班級的集體活動會對他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3)充分利用群體的規范性。班級正式群體有很強的群體規范性。群體規范性有維持和鞏固群體、樹立評價標準、群體動力、行為導向等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必須要有符合自身特點的班級規范和切實可行的管理條例,通過師生共同制定相關規范標準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養,創建文明的班風。
(4)發揮規范的同化作用。班級集體能通過無形的群體壓力使班級成員潛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使集體的期望、信念、規范、價值觀逐漸內化為班級成員的人格結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產生同化效應。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發揮模仿、暗示、從眾等心理的積極作用,促進集體的團結,樹立良好的班風。
2 非正式群體的整合和優化
如前所述,在班級組織中除正式群體之外,還存在著由學生自發組成、自由結合的非正式群體。為了小群體的利益,他們往往游離于集體之外。班主任要努力做好非正式群體的引導教育工作。
(1)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的功能。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其功能具有兩重性:正面的和負面的。具有正面效應的非正式群體往往很自然地和正式群體融為一體,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決定著學生相互間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及班級目標的實現。但是,非正式群體也有負面影響。第一,非正式群體成員之間的交流相對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內,與他人、其他群體之間交際相對較少。特別是那些具有消極傾向的小群體,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利己主義嚴重。如果班主任不積極引導、予以疏散,長此下去,必然會削弱整體——班集體的力量。第二,當非正式群體的目標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不一致時,就容易產生沖突,導致班級成員之間不團結,整個班級則可能被瓜分為幾個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間互不往來,各自為陣,造成班級硬傷。因此,班主任必須正視非正式群體存在這一客觀事實,并深入研究這一現象的客觀規律性,使班級內各種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發展協調一致。
(2)因材施教、有意轉化。對于積極向上的非正式群體應以鼓勵為主,促使其不斷進步。對于消極負面的非正式群體,班主任要創造條件,花大力氣給予指導、疏通,防止或制止違背集體利益的行為,使其目標與班級目標保持一致。要做好轉化工作,重要的一環是爭取其“領袖”的協作,發揮其積極作用。通過這些“領袖”,帶領一大批同學融入到班集體中來,朝著整個班級的目標共同前進。
三、建設班級文化
建設班級文化也是一項重要的組織活動。所謂班級文化是指存在于班級組織內部的一種機制、關系、環境、氛圍和精神。一般而言,班級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級文化是各種文化要素相互整合的產物,是班主任、各科教師和全班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班級文化如何建設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建設。
1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班級物質文化是一個班級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實物支撐,通常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建設:一是建設和諧的班級環境。班級環境建設主要是做好教室的布置工作。教室布置是一項非常具體、非常繁雜的工作,需要遵循教育性、針對性、藝術性等原則。二是要建設個性化的班級標識。班級標識是體現班級文化個性化的標志,一般包括兩大部分:第一,班級名稱、班訓、班歌、班徽等班級精神標志物;第二,班服、班旗等物質形態的標志。班級標識的建設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需要班主任有較高的文化和審美素養。
2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
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如何建設班級制度文化?一是用人文理念建設班級人文制度。即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一切依靠學生,為了學生。二是抓好班級制度的宣傳和落實。宣傳工作要多渠道進行,可抓住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陣地,還可以結合班、團、隊活動以及各科教學進行宣傳。班級制度的落實可結合各種集體活動進行,如主題班會活動、文娛體育活動、評比和競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促使學生自覺規范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 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精神文化包括所有思想意識領域的內容,如班級氛圍、班級風氣、班級精神、班級共同的價值觀等。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目標建設。作為班主任,應當引導班級學生共同制定班級總目標,然后依據總目標,制定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形成目標體系。二是營造正確的班級輿論。班級集體輿論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直面錯誤、懲惡揚善的勇氣。三是追求教育公平。要求班主任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價值,用平等的眼光和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使他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使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潛能都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