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是通過人的對象性活動來論證人的現實存在,闡發其人學思想的。馬克思認為,只有對象性的存在才是現實的存在,人是對象性存在,進行對象性活動,因而人是現實的存在。人的三個層次的對象性活動,即自然的對象性活動、自由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分別表現和確證著人三個層次的存在,即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三個層次辯證統一的綜合過程,因而人的現實存在是三層次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
關鍵詞:對象性活動;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社會的存在;辯證統一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7-0057-05
人是現實的存在,人的現實存在通過與其它存在物的對象性活動來表現和確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認為,只有對象性的存在才是現實的存在。人是對象性存在,進行對象性活動,因而人是現實的存在。人的三個層次的對象性活動即自然的對象性活動、自由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分別表現和確證著人三個層次的存在,即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三層次辯證統一的綜合過程,因而人的現實存在是三層次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本文試從《手稿》的文本出發,分析馬克思從對象性活動到人的現實存在的論證機理,以期能夠全面深入解讀馬克思的“現實人”的思想。
一、人是自然的存在
《手稿》中,馬克思在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中認識到,人是自然的、物質的、現實的存在,而不是絕對的、純粹的“自我意識”。正確認識馬克思現實的人,應從人的自然的存在開始。
1. 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
人首先作為自然物與其它自然物之間進行著物與物之間自發的、純粹自然的對象性活動,即人的第一層次的對象性活動:
在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中,人表現和確證了自己的第一層次的存在,即自然的存在。馬克思指出:“說一個東西是對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又說,在這個東西自身之外有對象、自然界、感覺,或者說,它自身對于第三者來說是對象、自然界、感覺,這是同一個意思?!雹偃艘环矫孀鳛橛猩淖匀淮嬖?,是能動的自然存在,人有著天生的對于自然界的欲望和需要;另一方面,滿足人欲望和需要的自然物又是不依賴于人而存在于人之外的。人的欲望和需要的滿足受自然物的制約和限制,因而人又是受動的。馬克思舉例說,饑餓是人的自然的需要,而且只有依靠在人之外客觀存在的自然物,人的饑餓才能解除。人必須依賴不依賴于人、外在于人的自然存在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動得以表現,人不僅有對自然的能動需要而且又受制于自然,人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也就是說,人依賴于自然界受制于自然界,必須與自然界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人必須把自然界作為自己的對象。同時,人能夠對自然的作用產生反應,即人自身的存在又是自然界存在的表現,因而人自身又是自然界的對象。這樣,人和自然界之間就形成對象性的關系,進行著對象性的活動。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活動表現和確證了人自身的自然存在。因為只有對象性的存在物才能進行對象性的活動,只有感性的自然物之間才能進行感性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說,“對象性的存在物進行對象性活動,如果它的本質規定中不包含對象性的東西,它就不進行對象性的活動。它之所以創造和設定對象,因為它是被對象設定的,因為它本來就是自然界”②。
2.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與自然界之間自然的對象性活動確證人就是自然存在。人要實現自己的自然存在就離不開自然界,必須參加自然界的活動、與自然界進行持續不斷的對象性活動。只有在與自然物的感性的物質的對象性活動中人才能存在和發展。馬克思說,“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是一體的。作為自然的存在的人,是和一切自然物相同的自然的存在。人在這一存在層次上,不能說與自然有什么區別,無法把自身與自然區別開來。因而自然的存在是人的低層次存在。但自然存在是人的本質存在,人的現實,是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無法脫離的現實。自然存在是人的低層次存在,但卻是人的基礎的存在。人只有首先實現自然的存在,才能去實現更高層次的存在。
二、人是自由有意識的存在
人的對象性活動首先是人與自然物的自然的對象性活動,表現和確證了人自然的存在。但人作為能動的自然存在,不只是有對自然物天生的自然的能動需要,同時人還具有自由意識。在對象性活動中,人不斷把自身意識外化為自然物,把自然變為自己的作品和現實,
在表現和確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同時,表現和確證著自由意識。這就是人的第二層次的對象性活動,即:
外化
人(意識) 自然
證確
通過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人實現著自己的第二層次的存在,即自由有意識的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把人從自然中提升出來,成為自然中一個特殊的類存在。
1. 人的自由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
在人的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中,人既是能動的又是受動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只是兩個自然物間自發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反應。這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兩個自然物之間的對象性活動,而且是只有自然物之間才會發生的對象性活動。因而它可以表現和確證參與活動的雙方的自然的存在。但人不是在自然界的對象性關系網中自發循環的純粹的自然存在,人的對象性活動并非純粹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人不僅能把與自身不同的他物作為自己的對象,而且能把自己與他物的對象性活動,即自己的生命活動也作為對象,作為自己意識和自己意志的對象。“動物只是在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雹苋瞬粌H在自然的影響、作用或支配下進行對象性活動,而且在自己的意識的支配下進行對象性的活動,后者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使人的生命活動不再盲目地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而成為自然必然性基礎上的自由活動。人把自己的對象性活動,生命活動當做自己的對象,人也就把自己與自然區別開來。人不再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存在、規定性。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進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因而人成為自然界中一個特殊的類存在。自由有意識的活動成為人的類特性,成為人的類生活。
2. 人的意識的自我外化
作為自由有意識的存在,人的對象性活動具有了真正意義的能動性?!巴ㄟ^這種生產,自然界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比说纳a中人不再直接以自身肉體的需要為標準來作用于自然界,而是按照對象自身的屬性、特性來構造自然,并且把自然的屬性與人自身需要相結合,把自然構造為人的需要的自然,自然從而成為人化自然,成為人的現實、人的作品。在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中,自然界自發的循環過程由于人類的意識的作用而發生改變,成為人的意識作用下的能動過程,成為有自由意識的人的自我外化過程。人“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自然界成為人的意識外化的結果,成為對象化的人。馬克思說,“自然界失去自己的純粹的有用性,因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⑤。作為人的對象世界的自然界成為人的意識外化的結果,人化的自然成為人的自由意識的表現和確證。
但馬克思同時向我們強調,“一個有生命的、自然的、具備并賦有對象性的即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既擁有它的本質的現實性、自然的對象,而它的自我外化又設定一個現實的、卻以外在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不屬于它的本質的、極其強大的對象世界,這是十分自然的。這里并沒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和神秘莫測的東西”⑥。馬克思進而強調,“自我意識通過自己的外化所能設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現實的物”⑦。人的意識的自我外化、對象化,并不是純粹意識的創造過程。意識只是意識,意識所能創造的還是意識的東西,即“物性”,只是抽象物,而不是現實的物。把抽象物化為現實的物的,是人的感性的自然的存在,是自然物和自然物的相互作用,是人的物質的感性的本質力量。離開人的感性物質存在,意識只能在自我想象的范圍內兜圈子。把意識的外化、對象化理解為意識的絕對創造過程,理解為意識的想象活動,這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黑格爾哲學。
自由有意識的存在把人與自然區別開來,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存在。但它并不能脫離人的其它存在而獨立存在。
三、人是社會的存在
自由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把人從自然中提升出來,使人成為自然中特殊的類存在。但真正把人從自然中提升出來,使人最終成為人的存在的是人的社會存在。因為自由有意識的對象性活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而且只有在社會中才是可能的。人的對象性活動不是個體的對象性活動,而是類活動,是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即人的第三層次的對象性活動:
對 象 化
人 社會(人)
化 象 對
在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中,人成為社會的存在。人與人的對象性活動使人意識到自身個體的存在,意識到人與人的個體的差別,因而人從抽象的自然個體成為現實的社會個體。人的社會存在把人從抽象的類存在中提升出來,使人與人相區別,成為現實的個人。
1. 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馬克思說,“人的眼睛與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與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野性的眼睛只具有有限的意義,它只能感知自然肉體器官所能感知的范圍內的事物,這既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又受個體因素的限制。而人的眼睛不同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的特別之處在于,“別人的感覺和精神也成為我自己的占有。因此,除了這些直接的器官以外,還以社會的形式形成社會的器官。例如,同他人直接交往的活動等等,成為我的生命表現的器官和對人的生命的一種占有方式”⑧。
在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中,作為人的對象的是人化的自然,是包含了人類活動、人類意識的自然。人化自然是對象化的人,是人的現實,是對象化的他人、人類。所以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中,其實人是在與對我來說的他人進行對象性活動,或者是與自身之外的人類進行對象性活動。在這樣的對象性活動中,人在對象化自身意識的同時,也獲得了自然物中所包含的人類意識。從而,人的意識超越了自然的、個體的局限,成為了人的意識,社會人的意識。馬克思說,“不僅五官感覺,而且連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志、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⑨。人與人的直接交往活動,如教育活動等等,則直接把他人的、社會的感覺和精神變為個體的感覺和精神,成為個人的社會器官。人的需要和享受失去了個體的粗陋形式,具有了人的、社會的形式。馬克思說,“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饑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⑩。個體的需要和享受不是個體的而是社會的,個人按類的、社會的方式生活。所以人類的個體不再是自然的個體,而是社會的個體。這些論述與馬克思后來的論述是一致的,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1}。
馬克思引用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話說,“就才能和智力來說,哲學家和搬運夫之間的差異生來就比家犬和靈緹獵犬之間、……差異要小的多??墒莿游镞@些不同的種,盡管是同類,卻幾乎無法相互為用”{12}。動物只是自然的個體存在,每個個體只能獨立生活和保衛自己,而不能把個體的優勢變成整個類的優勢,進而成為每個個體的優勢。所以動物的類只具有許多個體純粹自然的聯系起來的普遍性。而人類卻不同,人通過對象性活動,人類個體可以把類的優勢變成自己的優勢,從而使每個個體生命活動成為體現為個體的類活動,所以人是類存在。應該看到,《手稿》中馬克思在說人是類存在就是指人是社會的存在,馬克思對類存在已經有了自己更加深刻和豐富的理解,在新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舊概念。
2. 人的對象性活動具有社會性
不僅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人的對象性活動也直接表現為人與社會之間的對象性活動。人與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成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對象性活動?!吧踔廉斘覐氖驴茖W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進行直接聯系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13}因此,即使以個體的形式進行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也非個體活動,而是社會力量的結果,是人的類生活,是社會活動。
另外,個人則可以通過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從而與自然界進行間接的對象性活動。個人對象化的產物并不直接以自己為對象而以別人為對象,我自己則成為別人對象化成果的對象。就是說,我生產勞動的成果并不直接滿足我自己,而是滿足別人。我則以別人的勞動成果滿足自己。這樣就形成了個人——社會——個人的社會關系?!爸苯芋w現他個性的對象如何是他自己為別人的存在,同時是這個別人的存在,而且也是這個別人為他的存在?!眥14}每個人可以通過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實現自己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關系,社會成了人直接的活動對象,即形成個人—生活資料—社會—生活資料—個人的關系。因此,個人的對象性活動,無論其個體形式如何,實際上都是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
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是通過貨幣這個媒介實現的?!柏泿攀切枰蛯ο笾g、人的生活和生活資料之間的牽線人。但是,在我和我的生活之間充當中介的那個東西,也在我和對我來說的他人的存在之間充當中介。對我來說他人就是這樣。”{15}人與社會的對象性關系就變為個人—生活資料—貨幣—生活資料—個人的關系。通過貨幣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實現了本質力量的交換,進行著對象性活動。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在現實中又成為人與貨幣的對象性活動。我憑我的本質力量所做不到的,憑借貨幣可以做到。貨幣的本質力量就變成了我的本質力量,我的本質力量變成了貨幣的本質力量?!柏泿庞捎谒哂匈徺I一切東西的特性,因為它具有占有一切對象的特性,所以是最突出的對象?!眥16} 社會交換、貨幣使人的自然差別被掩蓋,人現實的差別成為社會差別。
社會的存在把人從抽象的類存在中提升出來成為現實的個人。社會的存在把個人與個人聯系起來,同時把個人與個人也區別開來。個人不再是抽象的個人,而是與其它任何個人都不同的現實的個人,人類個體不再是自然個體而成為社會個體。
3. 人是個體與社會的統一
人的自由有意識的存在把人同自然區別開來,成為自然中一個特殊的類存在。人的社會的存在則把人與人區別開來,成為現實的個人。每個人不再是抽象的類存在,不再是與其它個體只有抽象的自然差別的個體存在,而是一個現實的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實的自然的存在,自己的現實的自由意識,每個人都是現實社會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是現實社會的特殊存在,每個人生命活動并不是他人的簡單重復。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通過對象化活動成為直觀現實,共同組成人的對象世界,成為每個人共同面對的人化自然,個體自我意識從而成為每個人共同的類意識、社會意識。所以社會是個體的社會。但是,個體是社會的個體。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類意識。人的對象性活動,人的生命活動本身是社會的活動。人的生命活動具有社會的形式,人按社會的方式生活。個體的生命活動只是表現為個體的社會生活。所以,個體是社會的個體。人是個體與社會的統一。馬克思強調,“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做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或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是較為特殊或較為普遍的個體生活”{17}。
四、人是三層次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
我們把人的存在分為三個層次,但不能把人三層次存在絕對化甚至對立起來。現實中人的三層次存在既不能在空間上分離,也沒有時間上的先后,三者統一于人的豐富的對象性活動中。人的三層次存在都是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拋開的人的現實。人是三層次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
1. 人的三層次存在相互依存
自然的存在是人之為人的物質基礎,沒有自然的存在人無法進行感性的對象性活動,也無所謂人的自由意識的存在和社會的存在。自然存在雖然不是人的高層次存在,但卻是人永遠無法超越的人的現實。無論人如何發展、如何自由、如何文明,都必須首先實現人的自然的存在。離開自然的存在的人的自由有意識的存在和社會的存在,只能是非現實的“虛無”。但我們也必須同時看到,“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并成為最后的和惟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18}。所以,自然的存在雖然只是人的基礎存在,但還是低層次的存在。如果說只有自然的存在,那么不能說人與動物有什么區別。因此,“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19}。
自由有意識的存在是人的類存在,但它必須以人的感性的自然的存在為基礎,并且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形成人的自由意識。意識是對自然和社會的意識?!拔业钠毡橐庾R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因此我的普遍意識的活動——作為一種活動——也是我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理論存在。”{20}
社會的存在是人的本質存在。自然是社會的自然,意識是社會的意識,人因為在社會中才成為了人。社會的存在從根本上把人最終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而且是具有社會的意識的現實的個人。人一切對象性活動都具有社會的性質,都是社會的活動,而且人越發展越是社會的存在,社會越發展越成為人的本質存在。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眥21}
2. 人的三層次存在統一于人的豐富的對象性活動
人在現實的對象性活動中,同時實現著人的三種存在。在對象性活動中,人首先作為自然物與自然進行對象性活動,表現和確證人的感性的自然的存在。這一過程同時又是人的自由意識自我外化、對象化的過程。人的對象性世界既是人的自然的存在表現也是人的自由有意識的存在的確證。人的這一對象性活動過程又是人在社會的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社會的活動。在人現實的對象性活動中,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是間接的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人的生產先滿足社會,再通過社會來滿足自己,即人—自然—社會。而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又是間接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活動。人的社會的交往是為了獲得自身的生活資料,即人—社會—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象性活動中,人既對象化自身的意識又被對方的意識對象化,人在對象化自身意識的同時也被社會的意識對象化,占有別人的本質力量同時別人又占有本質力量。人的對象性活動作為人的生命活動是自然的、自由有意識的、社會的綜合的豐富的活動過程,因而現實的人就是自然的、自由有意識的、社會的三種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
總之,人的三層次存在具有層次性,自然的存在是人的低層次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是人的類存在,社會的存在是人的現實的存在,是真正人的存在。只有作為社會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發展了的進入文明形態的現實人,社會的存在才是真正現實人的現實存在狀態。因而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但人的社會的存在并不能代替或否定人的其它存在,社會的人同時是有著個體意識和自然需要的人。人是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識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三層次存在辯證統一的立體存在,我們不能只強調人的某一層次的存在而忽略或否定人的其它層次的現實存在。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個別論斷、個別詞句,必須作辯證的、全面的、融會貫通的解讀。
注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12}{13}{14}{15}{16}{17}{18}{19}{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25、324、272、273、304、323、323、304、305、354、301、298、359、359、302、271、301、302頁。
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頁。
{11}{2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18頁。
作者簡介:李寶剛,男,1965年生,河北阜平人,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甘肅蘭州,730000;王思鴻,男,1978年生,山東臨沂人,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責任編輯陳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