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作為經濟主體的中小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上出現了缺失,主要表現為產品信用缺失、勞工權益受損、能耗污染嚴重、國家利益漠視、公益意識淡薄等問題,這與意識、制度、能力和結構層面等成因有關。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增強企業的責任競爭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小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這需要政府、企業、員工、行業協會、新聞媒介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制約和激勵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社會促進機制。
關鍵詞:中小企業;企業社會責任(CSR);信用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7-0126-05
一、中國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球發起了以捍衛消費者權益、勞工權益和環境保護三大公眾利益為核心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運動浪潮,企業由傳統的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色,逐步轉變為由多個利益相關者構成的“契約聯合體”。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除追求利潤和對股東利益負責之外,對影響和受影響于企業行為的利益相關者履行責任,是經濟責任、社會責任、法律責任、環境責任、道德責任/倫理責任的統一,一般包括對雇員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債權人的責任、對環境/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社會責任、對社區發展的社會責任、對社會福利與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反貪污的責任等七個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猛,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由于企業社會責任主要由跨國公司在其生產供應鏈上推行,而發達地區多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因此該地區的中小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方面取得了相對顯著的成績。但總體而言,該地區中小企業對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認同度較高,更樂意承擔能帶來短期效益的直接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承擔的社會責任并非全面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缺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產品信用缺失
中國多數中小企業集中在傳統制造業、服務型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外,企業處于國際產業價值鏈的末端,產品技術含量低,缺乏品牌增值效應;對內,行業內產能過剩,形成無差異競爭。為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會傾向降低成本、低價競爭。一旦遭遇行業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外貿訂單需求減弱、出口退稅下調等危機,企業甚至會通過偷工減料等方式來降低成本,致使產品質量失信現象呈上升態勢。同時,中小企業勞動者素質欠缺、技能不高,企業經營者管理水平低下、忽略或未落實將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相關部門的考核目標,也是產品質量問題的一大誘因。據調查,中小企業產品不合格率高于40%,即使保守估計,中小企業假冒偽劣商品率也在10-15%之間①。中小企業產品信用缺失,會引發一系列后果:第一,導致內、外部不經濟行為。據《2008浙江省質量報告》數據顯示,全省不合格率為3%的產品一年內造成的損失約為1233億元,加重了企業的成,本負擔②。企業聲譽下降,輕則會削弱或終止商業機會、影響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重則導致地區GDP的損失和競爭力的驟減。第二,損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如2003年起爆發的泛濫安徽阜陽農村市場的“無營養”劣質嬰兒奶粉事件中,當地嬰幼兒致病、致死的輕度和中度案例達189例,事故蔓延持續一年多之久。第三,融資困難、成長滯緩。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與中小企業的高風險、低信用形象有很大關聯。若企業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商業信譽的投資,將更難滿足日后做大、做強的融資需求。
2. 勞工權益受損
勞動者缺乏維權意識或處于弱勢地位忍氣吞聲,使得企業漠視勞工權益的問題成為社會責任匱乏的突出問題。第一,勞動合同問題。勞動合同是企業員工合法權益的最基本保障,盡管政府重視勞工領域內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完善,新《勞動合同法》也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但中小企業簽訂和履行勞動合同的情況不盡人意。企業為規避責任風險,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或在試用期內更換員工,已簽訂的企業還存在文本條款及文件數量不規范的現象,致使員工在投訴職業病、欠薪、辭退等問題時缺乏憑據。以占全國跨省流動就業人口1/3的廣東省為例,據該省相關部門統計,“反映簽訂、履行勞動合同問題的來訪、來電件數占12%”③。第二,勞資糾紛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勞動報酬偏低,拖欠支付、辭工不善、懲罰克扣薪酬等方面。近年來,全國約70%的勞動爭議與勞動報酬有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拖欠工資問題,每年因欠薪引發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④。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通過收縮用工規模、停發或降低工資報酬等手段來減少運營成本,勞動者討要解除勞動關系的經濟補償、要求確認或恢復勞動關系、追討工資報酬的案件比例激增。一些中小企業雖未裁員、停薪,但采用延長勞動時間、加大勞動強度,或者計件工資的辦法,使得勞動者報酬折算后達不到法定標準。第三,生產安全和職業健康問題。一些隸屬高污染、高風險、高負荷行業的中小企業,將廉價勞力作為核心競爭資源,為節省安全生產和工作環境方面的投入,不惜損害員工的健康甚至性命。2009年,云南水富縣68名赴安徽石英砂企業打工的返鄉農民工患上矽肺病,爆發的群體性職業病事件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第四,工時和加班問題。無償超時加班是中小企業存在的普遍現象,即使員工想通過法律維權也存在取證難點。新《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應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用人單位須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同時對加班報酬的標準亦作出了明文規定,但現實不盡人意。2009年8月,筆者通過對浙江蕭山地區的企業實地走訪調研,共回收問卷204份,其中中小企業問卷173份。其中,關于“企業一般員工工作時長”的問題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第五,社會保障問題。

圖1 中小企業一般員工工作時長統計
社保改革后,明確提出將私營中小企業員工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中,并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這些險種實行強制保險,但不少中小企業在社會保險參保面和基金征收率方面仍存在突出問題。以筆者關于“企業實施職工險種”的問題為例,結果如圖2所示。又如2008年4月,浙江嘉興市統計局對中小企業的抽樣調查結果中,女職工生育保險參保率最低,僅為20%⑤。據相關資料顯示,一些中小企業還存在隱瞞職工實際人數的行為,使得政府難以掌握企業社會保障的實施情況,無法進行必要的監督和調控。

圖2中小企業職工險種參保統計
3. 能耗污染嚴重
據國家統計局和環保總局2005年調查顯示,80%以上中小企業的工業生產存在污染問題,占中國污染源的60%⑥。盡管環境污染和資源稀缺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生態代價甚至社會問題,但在中國,70%以上的環保投資均是政府投入的。這與中小企業承擔負外部效應的意識、能力偏低,排污處罰力度不夠甚至低于治污成本等因素有關,一些關閉的污染企業重新恢復生產,新的污染企業不斷開工。以筆者調研關于“企業近三年來采取哪些措施來增強環境保護”的問題為例,結果顯示企業在環境責任上的踐行情況不容樂觀,如圖3所示。

圖3中小企業近三年來增強環境保護的措施統計
4. 國家利益漠視
為追求私利,中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存在違反法律偷稅漏稅的行為。在我國,稅務部門與企業間實施的是一種混合戰爭博弈,即對企業交稅情況隨機檢查。因此,大企業在稅收檢查上的隨機關注程度相對較高,中小企業若倫理道德薄弱就易缺乏制約機制。還有一些中小企業“用對策打倒政策”,游弋在法律邊緣從而降低稅負水平。一些中小企業甚至把行賄作為競爭手段,不僅給自己帶來經濟上的損失,還敗壞了社會風氣,為腐敗推波助瀾。
5. 公益意識淡薄
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中小企業的公益意識較為淡薄,公益能力有限,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較為單一。在筆者關于“企業參與捐款項目”的問題上,反映出中小企業普遍關注災后募捐,如圖4。而事實上,企業的公益形象是其綜合競爭實力的無形資產,為企業的自身發展帶來扶持和機遇。

圖4中小企業參與公益捐款的情況
二、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根源可歸納為意識、制度、能力和結構四個層面。
1. 意識層面
據筆者調研統計結果顯示,中小企業對社會責任以及CSR國際認證標準(SA8000)的認知較為有限,如圖5所示。在訪員介紹了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知識后,仍只有46.8%的企業愿意更深入了解CSR或將其列入長遠發展策略。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薄弱,且缺乏培植責任理念的動力,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轉型期倫理道德的淡化。改革開放后,經濟活力大為增強,但與之對應的新型經濟關系、法律、倫理規范和價值觀念在短短30年間尚未建立或健全,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外部契約關系不完備、倫理道德的匱乏使得社會責任與經濟行為的“博弈”成為中小企業的普遍特征。第二,企業追求經濟收益。多數中小企業在創業初始就把利潤灌輸進企業的目標乃至文化。以“2007中國企業CEO眼中的企業社會責任”調查結果為例,在回收的4586份有效問卷中(大型企業占12.4%、中型企業占45.2%),“40.8%的企業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才能顧及的,23.3%的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基本責任之外的責任,8.3%的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大企業的事情”⑦,企業社會責任尚未成為企業特別是企業家的主流意識;同時,社會責任對經濟績效的回報預期滯后,遏制了中小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動力,如圖6所示。第三,地方政府短視和失職。中小企業在推動經濟和吸納就業方面貢獻顯著,受片面追求GDP增長的政績觀影響,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責任外化現象忽視或回避,對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沒有要求或監督不力,甚至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為由對企業進行“綠卡”保護,暴露問題后意欲隱瞞或不作為,地方保護主義成為培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溫床。第四,勞工維權意識匱乏。中小企業的勞動力構成充斥著大量教育水平有限、素質相對偏低的員工,特別是農民工比例較重,他們對國家勞動法規不予關注或了解不深,為了生存對侵犯權益行為的忍耐度頗高。同時,作為與企業相對的弱勢群體,在維權能力和途徑上也面臨諸多障礙。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后,嚴峻的就業形勢可能會使一些員工寧可遭受不公平待遇,也不愿失去工作。

2. 制度層面
從約束機制來看,我國有關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尚未系統化,使得中小企業處于不同程度的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狀態;從激勵機制看,相比國外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戰略經營體系和政府政治計劃,中國缺乏鼓勵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常態環境,激勵機制尚未制度化、長期化、常規化。企業監督體系也不完善。從內部監督機制來看,國外企業設立了企業社會責任部、可持續發展部、環境管理部、公共關系部等相關部門或專業負責人員,而在中國僅為數不多的大企業踐行,工會扮演了維護勞工權益的主體部門。中國的工會組織沿用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以國家和企業為主導的單一體制和運作機制,缺乏獨立性,組織力量有限,很少能真正地、完全地維護工人利益。一些民營中小企業甚至根本就不設立工會;從外部監督機制看,中國行業協會發揮的功效有限。據某學者對廣東民營中小企業調查數據顯示,在1002家有效樣本企業中,僅60.9%的被調查企業的所在地存在行業協會;67.1%企業認為行業協會所起作用很小,4.7%企業甚至認為不起作用⑧。同時,西方社會/個人信用體系較完善,督促了法人或單個自然人在社會經濟交往中的守信履約行為,相比之下,中國中小企業難以望其項背。
3. 能力層面
中小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上存在生存壓力的約束和發展條件的局限。中小企業具有“先天不足”的特性,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歲。企業規模小、資產額有限、市場占有率少、經營風險大的特點,決定了生存是中小企業的第一要義。金融危機顯示國內部分中小企業倒閉的根源不是訂單的缺乏,而是產業升級的必然。大多數中小企業遵循粗放型的經營模式,技術含量低、無品牌附加、融資困難,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更無力承擔更高要求的社會責任。
4. 結構層面
中國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尚未破除,二元經濟的傳統結構呈剛性增強的趨勢。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若算上各種隱性收入高達6倍, 因此現代工業部門對傳統農業部門隱性失業者的吸引力較為強烈⑨。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約3.7億,除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和已進城務工的農民外,尚有1-1.3億勞動力有待轉移⑩。供大于求的廉價勞力,使得企業更高枕無憂無意把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和安全保障視為企業的社會責任。
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較優勢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隸屬國際產業價值鏈的末端,出于維護自身形象和利益的考慮,一些跨國公司加強了對產業鏈的社會責任管理。筆者調研結果顯示,盡管有71.3%的中小企業中認同“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但實施SA8000的情況并不理想,如圖7。西方國家自身(除了意大利之外)通過認證的企業寥寥無幾,卻利用供應鏈的結構優勢,運用合同管理的方式轉嫁責任成本,而中小企業資產額有限,難以承受不菲的認證費用。

圖7 中小企業實施SA8000認證的情況統計
三、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CSR的外部促進機制建設
1. 政府干預
政府官員的觀念中有一種“總量謬誤”,即將經濟增長率和經濟總量增長的速度作為最重要的政績考核指標,為中小企業忽視或逃避社會責任撐起了保護傘。政府應遵循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改革政府績效觀,通過對官員實行“一票否決制”、“責任追究制”等考核方式,真正將促進就業、治污減排等社會責任指標納入績效考核的范疇。要加快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的進程。從短期來看,可以通過修改《公司法》,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公司章程;從長期看,出臺系統法明確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具體內容、履行要求以及相應的法律制裁。為避免出現類似治污減排行政處罰力度不夠的事件,應適當加重法律量刑,維護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性。值得一提的是,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環保責任這些硬約束可以被寫入法律規定從而強制執行,而道德/慈善責任更依賴于企業經營者意識水平的高低,因此法律制度應同文化、習俗、道德規范等軟約束相結合以確保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面實施。政府可通過出臺相關公共政策,加強事前預警和事中監管來彌補法律法規的有限懲治。針對各發展階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力的不同,政府應有所側重地制定激勵政策:對于初生期和成長期的中小企業,政府可建立基礎性的引導機制,如采取賦予社會責任標桿企業稅收優惠、優先采購權等方式;對于成熟期的中小企業,政府可以打造創新服務體系的平臺,如對科技創新、節能環保的企業提供財稅、融資、研發、人才等資源的支持。此外,金融危機的爆發,揭示了粗放向集約、高耗向節能、低附加值向高科技轉型的市場需求,政府更應加大中小企業在產業轉移、升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鑒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政府要逐步把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政府的政治計劃中,支持企業向責任競爭力的戰略經營體系轉變。
目前,國內中小企業中在實施SA8000標準上存在知曉度、價值認識、成本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障礙。因此,政府引導制訂一套本土化中小企業CSR標準體系,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更好地承擔必要責任,還有利于中國在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博弈中贏得“話語權”。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業誠信度的提升,有利于增強企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改善融資條件和發展環境,為此政府應積極創造誠信環境,一方面要修復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府背離誠信原則的行為,主要體現在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制定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承諾不兌現失信于民三個方面,易導致中小企業急功近利放棄對長遠利益的追求,因此政府應遵循科學政績觀、統籌規劃、履行允諾;另一方面,政府要整合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建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和企業誠信信息共享數據庫,并全面科學地評價中小企業信用狀況。
2. 企業自律
一是加強企業道德建設。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道德建設的核心理念,構建基于社會責任的中小企業道德基礎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企業的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離不開經營者和員工的整體參與。企業經營者要轉變經營理念。相比大企業,中小企業經營者的道德影響力對于企業道德建設更為重要。企業經營者要真正認識到“為社會”也是“為企業”,樹立責任競爭力的戰略眼光,要重視員工社會責任觀的培育。對員工而言,最基本的責任意識即敬業、守業、愛業。此外,企業應通過教育培訓和文化活動引導員工形成更廣泛的責任觀,如職場誠信、團隊合作、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等。要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日常考核,如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并實行定期監督審核等,使企業道德建設具體化、可控化。企業的文化標志是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中的無形資產,而企業道德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道德建設的最高階段,即將“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等主流核心價值觀納入到企業文化。在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下,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會自主考慮并履踐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是培育創新和品牌競爭優勢。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無數中小企業受到嚴重沖擊,產業結構重新洗牌。中小企業應積極推行價值鏈提升和差異化競爭戰略,努力培育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競爭力。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創新投入不足的情況,因此在政府財政扶持的基礎上,在保證生存之余企業應加大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并逐步形成明確的投入機制。鑒于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水平的局限性,企業可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合作,同時積極引入科技人才的加盟。中小企業要培育品牌意識,重視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樹立,在資本規模和經營實力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可先借助政府、行業協會的力量實現行業聯盟,從而推動區域產業品牌的建設。
三是強化企業內部監督機制。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遵循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合一的組織管理模式,這不符合現代公司治理合理分工、相互制衡的要求。公司治理的根源是結構上的,因此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后,可以引入股東、董事、監事和職業經理人,并設置監事會性質的企業社會責任會。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社會責任會可以由副董事長分管,下設分會,由專人負責各部門工作。企業應賦予專門負責人實權,并建立直接通報的溝通機制。
3. 社會監督
通過對信息客觀、公正、及時的披露,新聞媒介能夠有效地影響和干預政府、企業乃至個人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新聞媒介在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問題上應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社會、企業、個人樹立道德和責任觀念,同時施加壓力督促中小企業糾正無良行為。此外,作為最大化公共利益的訴求與職責的承擔者,媒介應確保公信力,除了提升媒介工作者自身的職業道德,還應完善約束其不作為行為的法律規范,推動政治民主的可信度。當前,由于起步較晚、經驗不足,中小企業行業協會的改革與發展明顯滯后于企業,存在自身建設質量不高,職能薄弱,政企不分,信息不暢等問題。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行業協會應充分發揮其在引導、監督、協調、服務、自律方面的作用,來彌補工會對企業依附度普遍較高的功能缺陷。
總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轉變經營理念是前提,關鍵是提升企業的競爭戰略、培育企業的責任競爭力。這需要政府、企業、員工、行業協會、新聞媒介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按照中國現階段國情,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自律、社會監督三方聯動的機制,并結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制定和采取相應的舉措。
注釋:
① 薛小和:《市場秩序混亂根源在哪里—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博士》,《經濟日報》,2001年5月17日。
② 羅笑等:《3%的不合格產品一年毀掉1233億元》,杭州日報網2009年3月19日。
③ 黎友煥:《企業社會責任在中國—廣東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前沿報告》,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頁。
④ 姚先國:《民營經濟發展與勞資關系調整》,《浙江社會科學》2005第3期。
⑤ 佚名:《抽樣調查表明—我市中小企業職工參保率亟待提高》,浙江在線新聞網2008年4月2日。
⑥ 佚名:《地方利益作祟,讓中小企業污染“主力軍”》,《經濟參考報》2005年11月29日。
⑦ 佚名:《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作秀》,中國制造業門戶五金頻道2008年2月28日。
⑧ 劉二麗,崔毅:《廣東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現代企業》2007年第1期。
⑨ 王誠:《勞動供求“拐點”與中國二元經濟轉型》,《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第6期。
⑩ 習近平:《以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有效解決好農民問題》,《政策瞭望》2005年第10期。
作者簡介:鄧澤宏,男,1954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院長、教授,湖北武漢,430065;葉苗,女,1983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65。
(責任編輯 陳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