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靈感一直是文學創作研究中的一個十分誘人的話題,其中最讓研究者感興趣的又是靈感的來源問題。關于靈感的來源,比較流行的說法有三種,一是神賜說,二是天賦說,三是無意識說。本文則從作家的創作動機入手,實事求是,順藤摸瓜,認為靈感來源于欲望,進而描述了欲望的滿足與否對作家創作風格的重要影響,同時論述了靈感的創造力。
關鍵詞:靈感;欲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7-0079-03
創作靈感是作家在構思與傳達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通俗地說,靈感就是作家的思想與作家的生活在相互尋找的時候突然相遇而迸發出來的一朵或一串燦爛的火花。
靈感的客觀存在,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創作界看來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且出現了許多形象的描述。如我國明代的劇作家湯顯祖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就說到過靈感,認為靈感是“自然之氣,恍忽而來,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狀”①。然而,靈感到底是怎樣來的呢?關于這個問題,恐怕是因為靈感這種心理現象過于神秘而又神奇的緣故,雖然存在著好幾種說法,但長期以來都沒有得出一個相對確切的答案。
關于靈感的來源,可謂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說法有三種,即“神賜說”、“天賦說”和“無意識說”②。但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說法都過于偏重感覺,帶有較多的猜想意味,而且不太合乎具體的創作實踐。根據我對許多重要作家創作背景的了解與分析,加上自己的創作體驗,我發現,作家的創作靈感與作家的內在欲望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從時間上來看,靈感是在作家具有了一定的創作動機之后產生的??梢赃@樣說,一個沒有創作動機的人是不可能產生靈感的。心理學認為,動機是指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動力,也就是導致行為發生的主觀意圖。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把作家的創作動機看成是促使作家創作欲望和創作行為發生的心理原動力。
在明確了創作動機是靈感產生的前提之后,接下來我們要追問的是,創作動機來自何處?或者說,是什么因素使作家滋生了創作動機?我的回答是,作家的創作動機來自于人性的欲望。
關于欲望的解釋有多種,我在這里選擇弗洛伊德的說法。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先霈主編過一本很有影響的《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其中介紹了弗洛伊德給欲望一詞下的定義:“處于心理的東西和軀體的東西交接處的一個邊緣概念,是從軀體深處傳出并到達心理的種種刺激的一種心理上的表示,是由于心理同軀體相聯系的結果而在心理上產生的一種需要行動的狀態。”③我之所以選擇弗洛尹德的說法,是因為弗洛伊德把欲望看作是人的軀體和心理結合的產物,它來自人性深處,欲望實質上是人性欲望。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是有欲望的,作家當然也不例外。一個正常的人的欲望可以細分為六種,一是對生的欲望,二是對性的欲望,三是對愛的欲望,四是對名的欲望,五是對利的欲望,六是對美的欲望??梢哉f,每個人都有這六種欲望,只不過六種欲望的大小次序、前后次序和輕重次序不同罷了。因為六種欲望的排列順序不同,人的性格和品質便千差萬別。
人既然有了這樣和那樣的欲望,那他就會千方百計地去滿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并不是每一個人的每一種欲望都可以得到滿足的,于是人的欲望的大小和滿足的多少就會牽動他的情感。而情感的波動正是點燃一個作家創作動機的直接導火索。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作家的靈感說到底就是來自作家的欲望。
如果作家的欲望得到了滿足,那么他就會感到喜悅;如果作家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他就會感到痛苦。而喜悅和痛苦就是促使作家產生創作沖動的原動力。欲望得以滿足的作家往往會用輕松的筆調去抒發他心中的喜悅,作品一般呈現出喜劇的色彩。欲望無法滿足的作家則往往會用沉重的語言去排泄他心中的痛苦,作品一般呈現出悲劇的意味。當然,以上情形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具體到每一個作家,由于情感的內容有愛恨之別,情感的分量有深淺之別,情感的表現有明暗之別,作品的風格便會千姿百態,各不相同。
劉震云曾寫過一本題為《老龜》④的小說,作品中寫到一對農村夫婦,男的叫成銀,女的叫于愛花,他們好吃懶做,做著賣貓販狗的生意。在生意的淡季,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苦,天天就著腌蘿卜條吃窩窩頭。一天,成銀去河里打魚,想打魚改善一下生活。可他打了一天居然連蝦也沒打到一只。到了傍晚時分,成銀卻打上來一只大烏龜。成銀喜笑顏開,馬上讓于愛花把烏龜洗洗燉了吃??墒怯趷刍ㄏ礊觚敃r發現龜背上刻著人名,成銀便覺得這烏龜不同尋常,于是拿到集市上去賣,標價十元。這舉動驚動了文物所,文物所的人一考證,認為這只老龜已經活了一百七十多歲,是一個活文物。文物所的人話沒說完,成銀便抱著烏龜回家了。文物所的人跑到了成銀家,要出錢收購這只老龜。文物所的人先說出三十,成銀搖搖頭。文物所的人又說出五十,成銀還是搖搖頭。文物所的人后來說出一百元,成銀還是搖頭?!耙估?,老婆脫光衣服躺在床上埋怨成銀:一百元還不賣,它有幾兩肉?半個月販貓賣狗,也賺不了這么多!成銀斥責:‘你娘兒家懂什么?’老婆睡熟了,成銀開始在燈下用功。他把老龜放到腿上,用剪刀在龜背上又刻下了歪歪扭扭的字跡:成銀于愛花是夫妻。第二天一早,成銀揣著老龜,來到大河上游放了生”。這是一部立意很新的作品,盼錢盼得發瘋的成銀為什么不賣老龜而要刻上自己的名字將它放生呢?說明成銀有一種比錢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名傳后世。如果從創作動機來看,作者的創作靈感極有可能是由對名的欲望而引起的。我們還可以想到,作者對名的欲望顯然得到了滿足,所以這篇作品中充滿了喜悅與歡快,有一種喜劇的味道。
畢飛宇的小說《哺乳期的女人》⑤也是寫欲望的,一個叫旺旺的小男孩,一年到頭跟七十幾歲的爺爺生活在斷橋鎮,他的母親長年累月在外地做生意,直到過年的時候才回家看看旺旺。旺旺其實也生活得挺幸福,在外做生意的母親經常給他寄這寄那,他不缺吃不缺穿。但是旺旺從來沒有吃過母親的奶,沒有享受到這種直接的母愛。所以,當旺旺發現惠嫂給她兒子哺乳時,旺旺便對母奶有了一種強烈的渴望。旺旺經常出神地看著惠嫂哺乳。“惠嫂的乳房碩健巨大,在襯衣的背后分外醒目,而乳汁也就源遠流長了,給人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印象。惠嫂給孩子喂奶格外動人,她總是坐到鋪子的外側來?;萆┎唤饪圩樱苯影岩r衣撩上去,把兒子的頭擱在肘彎里,而后將身子靠過去,等兒子銜住了才把上身直起來?;萆┪鼓虝r總是把脖子傾得很長,撫弄兒子的小指甲或小耳垂,弄住了便不放了?!恢绷粢饣萆┪鼓痰拿篮眯螒B,惠嫂的乳房因乳水的腫脹洋溢出過分的母性?!荒滔憷p繞住了,憂傷如奶香一樣無力,盤香一樣不絕如縷”。終于有一天,旺旺抑制不住地跑過去咬住了惠嫂的奶。旺旺的這一舉動馬上在斷橋鎮引起軒然大波,各種議論和指責都來了,有罵旺旺是小流氓的,有說是旺爺指使的。只有哺乳期的惠嫂理解旺旺,認為旺旺是渴望母愛。但是,由于世俗的觀念,由于旺爺的固執,惠嫂想給旺旺吃奶都不行了。從此以后,旺旺只能躲著偷看惠嫂哺乳。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寫了旺旺對母愛的欲望,因為這種欲望無法滿足,所以作品中彌漫了一種沉重的憂傷,這顯然是一幕悲劇。如果要分析作者創作這篇小說的靈感,我們可以大膽地認為,作者極有可能是缺少母愛的,由于母愛的無法滿足,他的作品才這么憂傷,讓人讀了心痛眼濕。
通過以上兩篇風格迥異的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靈感與欲望的內在關系。在討論了靈感與欲望的關系之后,我還想進一步探討一下靈感對于創作的推動力。許多學者指出,靈感具有突發性、亢奮性和創造性這樣三個特點。我覺得,其中創造性這一特點對創作至關重要。只有具有創新意義的寫作才是有價值的寫作,而寫作的創新主要依靠靈感,只有靈感才能給寫作者帶來創新的智慧和力量。
創新就是創造新的東西,就寫作而言就是創造新意。從讀者接受的這個角度來說,創新就是要為讀者提供新的閱讀經驗。那么,靈感對構思的創新有哪些意義呢?靈感與想象是密不可分的,而藝術構思就是作家以想象的方式對生活進行選擇、提煉、加工和改造,從而形成一個創作意圖。構思的目標大致有三個,一是醞釀意蘊,二是孕育形象,三是安排結構。因此,構思的創新就應該在意蘊、人物和結構這三個方面下功夫,花力氣,動腦筋。
第一,從意蘊的醞釀上創新。意蘊指作品的深層含義。意蘊創新實際上就是立意創新,即表達作家對生活嶄新的體驗、嶄新的發現、嶄新的見解。從閱讀的角度說,就是要求作品給讀者帶來新的思想和新的啟迪。比如舒婷的詩《致橡樹》,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出發,表現了詩人對女性自信、自主、自尊、自強、自立的呼喚:“如果我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如果我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許多讀者都說這是一首愛情詩,這的確是一首愛情詩,盡管詩人講她當初并沒有把這首詩當作愛情詩來寫,但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說這是一首愛情詩的話,那么就可以說詩人是借助“橡樹”和“木棉”這兩個意象,表達了詩人嶄新的愛情觀: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另一首愛情詩《神女峰》之所以也和《致橡樹》一樣成為經典,也是因為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生活的嶄新思考:“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痹娙苏J為,愛情不能當作一種理念束之高閣,愛情是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
第二,從形象的孕育上創新。作家基本上都是通過藝術形象說話的,塑造嶄新的人物形象是每一個作家的追求。所謂新形象,是指在此之前的文學作品中沒有出現過的人物形象,寫作者塑造的這個人物形象能填補文學史上人物形象長廊上的空白。如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就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典型人物。形象創新有三個標準,一是人物形象的獨特性,二是人物形象的普遍性,三是人物形象的時代性。比如魯迅小說《孔乙己》中刻畫的孔乙己這個人物,他首先是一個性格獨特的人,無論是外貌,還是行動,還是語言,還是心理,都是非常獨特的。在孔乙己出現之前,我們還沒有從其他文學作品中看到過這么一個人物。同時這個人物又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在許多人物的身上都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影子。而且,孔乙己這個人物又有鮮明的時代性,他是那個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再如《阿Q正傳》中的阿Q這個人物,獨特性、普遍性和時代性在他身上表現得更為充分。精神勝利法是阿Q這個人物形象性格的核心,作者用集合和夸張的藝術手法將這一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同時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又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的身上,具有廣泛而普遍的意義。至于時代性,阿Q身上體現出的那個時代的特征就更是明顯,比如他的辮子問題。
第三,從結構的安排上創新。結構屬于形式范疇,古今中外的寫作者通過他們的經典作品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許許多多非常有效的結構模式,后來的寫作者大都是按照已有的結構在進行寫作。但是,具有創新意識的寫作者從來沒有滿足已有的結構理論和安排結構的經驗,總是在努力地探索新的結構方式。如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篇小說所表現的主題和描述的故事并沒有多少新意,它的成功在于作者運用了一種嶄新的敘事模式。從結構上來講,作者運用的是四重奏的形式,一個故事分四次來講,分別從外科醫生托馬斯、他的妻子特麗莎、女畫家薩賓娜和大學講師弗蘭茨四個人物各自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來組織結構,因此使作品中的線索相互交織、循環往復,產生了一種音樂上的四重奏效果。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這種一個故事的四種講法的形式,不僅讓讀者感到一種音樂般的形式美,而且能夠讀出故事的多重意義。因為這種多次敘述可以造成內容的多樣性和含義的豐富性,各種人物由于各自所處位置不同、觀察角度有異,因而對同一事件就會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見解或認識,這樣一來,文本就給讀者的多元化解讀提供了可能性。
注釋:
① 湯顯祖:《合奇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6頁。
② 修儻:《文學奧秘探勝》,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頁。
③ 王先霈:《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33頁。
④ 劉震云:《老龜》,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⑤ 畢飛宇:《哺乳期的女人》,《作家》1996年第8期。
作者簡介:曉蘇,男,1961年生,湖北??等?,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武漢,430079。
(責任編輯 劉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