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雷人雷語”越來越多,細心的網民或出于疑惑,或出于激憤,或出于娛樂,沿著“雷人雷語”的脈絡,開展搜索行動,屢屢有收效。“雷人雷語”是否都要過分關注,都一擁而上參與口水戰,值得探究。有一種很霸道、水平極為低下的所謂“雷人雷語”,大可不必過度關注,讓其失去炒作市場為好。
我們不妨將近幾年出現的一些這種類型的“雷人雷語”略作羅列:
“你們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
“我是XX部派來的,級別和你們市長一樣高,敢跟我斗,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
“這是啥考試,還弄得和真的一樣,我掏錢買文憑,你有啥資格管我。”
“有意見可以通過正常渠道反映,但不應該采取這種網上發帖方式,敗壞政府名聲。”
“以前沒有網絡的時代多好啊,想讓他們怎么說就怎么說。”
“XX網算什么東西,那是電子垃圾,XX網記者都是混蛋。\"
“我是管文化的,你在新華網曝光,我就叫它關閉。”
“抓兩個網民,公開審理一下。”
“房價大跌,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高房價可控制人口增長與人口素質。”
“我是局長,你們敢攔我的車? ”
……
隨著網絡輿論的勃興,網民已將監督的視野擴展到官員的權力傲慢方面,包括官員的出格言行也列入網絡輿論監督之列。于是,某些“雷人雷語”經網民搜索,輿論曝光,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牽出了背后的問題。
分析一下“雷人雷語”,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出于無知,不經意說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話;第二種是顯示權力的傲慢,這種人日常就可能有著膨脹的權力欲,目中無人,面對公眾場合依然故我不受約束;第三種就是以炒作為目的,什么腔調能使自己或自己的經營單位及產品達到最佳營銷效果,就用什么腔調;第四種完全是說說笑話而已,比如“喲,領導,您親自來上廁所呀!”等等。第一種情況,可能是文化知識、社會經驗不足,尤其缺乏臨場經驗,并無惡搞的別有用心。第四種情況當屬正常。最應該受到譴責的是第二種“雷語”,因為“雷人”者并非愚笨,而是太聰明,自以為得意,為所欲為。最令人討嫌的是第三種“雷人”者,不僅是因為其無話找話,有意挑起論爭,坐收漁利;還由于受眾最容易上這種人的當,被其牽著鼻子走,自覺不自覺為其呼應。
第三種“雷人”者中也有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本身有問題,想通過“雷語”把嚴肅話題娛樂化,通過炒作擺脫困境。覺得自己及利益圈子不惹人注目,想通過炒作提升自己。這種人知道按常規不會有人去理睬他,須打破常規,最好能達到石破天驚的程度。其之所以放出“雷語”,就是希望有人附和、有人批評,直至引發大爭議,越是多人參與進來,其越是興高采烈,哪怕招惹眾多罵聲,也無所謂。久而久之,其名氣大了,其所在單位和其經營的項目聲譽日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不用付廣告費。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因此,對這種人,我們大可不必去理睬他,讓其炒作不起來。另外,有些網民就是喜歡娛樂,與其玩反常的“老鼠捉貓”游戲,認為戲弄一番也無妨。因此,跟帖者還不少。那些炒作者為了利,可以不要臉,我們何苦去湊熱鬧呢?還是停一停手吧!當然,這種通過放出“雷語”以“綁架”網民輿論的做法,雖可得益于一時,但無法獲得長久的信譽。還是老老實實打造好自己的品牌吧,真正獲取人們對其的忠誠度,才是正路,才是打造和維系品牌的持續之路。作為傳播力極強的媒體,我們也不應給這種人營造炒作的機會,讓其失去市場自然也會減少這種“雷人雷語”。如果這種“雷人雷語”已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比如有人在新一輪的養生熱潮中,制造食療包治百病的神話,并通過演講、上電視等方式大放“雷語”忽悠大眾,我們可真的要與其較勁了。這種較勁決不是以“雷語”對“雷語”的擂臺戰,不是以娛樂的方式與其周旋,而是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科學的方法,把其真正的動機和手法披露出來,以警醒世人,讓其無從下手。
(作者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