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4月2日《新民晚報》A20文娛新聞版,赫赫然頭條新聞就是“《‘深負重望’?沒這個詞啊!》(主題)《咬文嚼字》‘咬’住著名作家池莉》(副題)”。新聞來源是上海的《咬文嚼字》雜志本年度有一項活動,就是?!白健蔽覈鴰酌痪€(著名)作家語言文字上的差錯,這次涉及的就是著名女作家池莉在其作品中的幾個差錯。如“深孚眾望”寫成“深負重望”,意思就反了;另外把李白的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說成是杜甫的等等。顯然,《咬文嚼字》這樣做并沒錯,其本身已受到某些被“咬”作家的歡迎。估計讀者也會樂于從中受到教育與啟發,其效應及意義并不錯。
不過,我突然想到,報紙現在這樣積極地加以刊登,還配了池莉的肖像照,醒目是醒目了,效果也不錯,問題是比起作家在作品中的文字差錯,其實讀者每天看報,報上的語言文字差錯更多,影響也更大,那么報紙是否也應反省一下,“咬”一下發生在自己報上的差錯呢?我看也是有必要的。下面試以我近日看報中見到的幾例來證明報上的文字差錯還是不少的:一、4月3日《人民日報》在《馬龍、李平會師決賽》一文中將“壓力陡增”寫成“壓力徒增”;二、4月1日《解放日報》在《朝花》副刊一文中,將《大教育家蔡元培》寫成《大教育家蔡云培》;三、3月28日《新民晚報》在《吃飯不要錢》一文中將“粳米”說成是“晚稻碾出的米”,又將“秈米”說成是“早稻碾出的米”(這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相悖、有誤);四、1月27日上海《報刊文摘》在《大學應“國所以立”》一文中將“西方”寫成“西力”……顯然,這些差錯都是不應該出現的,有些也許是筆誤,有些又反映作者對某些事物的一知半解,因此在表達上出了錯。由于差錯是出在報紙上,所以報紙本身應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少說明在編輯編稿、看大樣或校對組的校對等幾個環節上沒把關好,否則不致于讓差錯見報。
記得過去在報社進修時,曾感覺到報社的校對組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或環節,不少文字上的差錯最后常能在這一環節被擋住。不知現在報社是否還有這個部門,即使有是否被淡化或邊緣化了呢?還記得毛主席曾對報上出現文字上的差錯,有過一段語重心長的教誨,他說:“報上有了錯字,就把全報社的人員集合起來,不講別的,專講這件事,講清楚錯誤的情況,發生錯誤的原因,消滅錯誤的辦法,要大家認真注意。這樣講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錯誤得到糾正。”(《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151頁)不知現在的報社是否真正會這樣去做?
總之,我認為報紙在登《咬文嚼字》的“咬”時,最好也能時常“咬”一下自己,“提”一下每天或一段時期里出現在報紙上的差錯,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于眾。這既是對自己的督促,也是向公眾讀者表示一下訂正的態度,天長日久,這對減少報紙文字上的差錯,也許會大有益處的,請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