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新聞界的老前輩和中青年記者在百忙之中前來參加省記協、市記協和西安日報社聯合舉辦的馬蛟龍《直面現實說新聞》作品座談會。
我們舉辦這次作品座談會,目的有三:一是營造一種氛圍,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老新聞工作者的氛圍;二是打造一個平臺,就是業界資深人士和領導干部,討論、交流、探討新聞規律的平臺;三是傳遞一個信息,即向全省新聞界發出重視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新聞素養的呼吁和倡議,增強對這件大事的自覺性和緊迫感。我看這三個目的基本達到。大家高度評價了馬蛟龍同志忠誠新聞事業、鉆研新聞理論、堅持新聞操守、探索新聞規律的學習精神、思考精神、創新精神和敬業精神,并從評書論人入手,對新聞理論、政策、管理和規律談了很多中肯、深刻、富有見地的真知灼見,對推進新聞宣傳的創新與改革,促進新聞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操作性。可以說是一次新聞力作的評議會,也是一次理論聯系實際的研討會,還是一次老中青新聞工作者的談心會。時間雖然短暫,但發言踴躍,內容豐富,給人啟迪和幫助不少,應該說座談會開得是適時的、成功的。
其次,我認為評價一部作品,評價一個作者,要有一個辯證的、客觀的、科學的態度。馬蛟龍的這部論著立意深遠,特色鮮明、角度新穎、語言犀利、文風活潑,沒有八股味,而是來自實踐,有感而發。大家從不同角度給了中肯的評價和熱情的鼓勵。昨天,《陜西日報》資深記者元樹德因病告假時,在電話中向我講了三條看法:一是認為馬蛟龍同志是一位難得的有理想、有個性、有正氣的老新聞工作者,是他能看得上的幾個真正記者之一,表示由衷的敬佩;二是這部著作的絕大多數觀點、看法他是同意的,其敢講真話,仗義執言的品格是千里挑一,難能可貴的;三是當前新聞隊伍存在浮躁、功利傾向,像馬蛟龍這樣剛正敬業的優秀人才太少,需要大力提倡。大家在發言中分析和概括了馬蛟龍新聞觀點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有社會轉型時期的時代特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踐基礎。講得很好。綜合大家的看法,我再補充幾句話:馬蛟龍同志不是領導卻有領導的思維,立足本職、心系大局;身為盲人卻心明眼亮、洞若觀火;面對權威定論卻敢于挑戰,勇于求新;遇到爭議、嘲諷卻矢志不移,泰然處之。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和風格,這就是可貴的新聞職業精神和學者風范。當然,任何一個人,一部作品,都會受到歷史背景、個人閱歷、周圍環境的制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贊揚他、表彰他,并不是說他所有的觀點、看法,包括一些偏激的語言,都是準確無誤。對人對文都不能搞絕對化,都得接受實踐的檢驗。對高級知識分子,我們黨歷來不去求全責備。評價他的作品,也不能以偏概全。即使一些聽來刺耳,看來扎眼,感情上不好接受的偏激之詞、尖刻之語,也要抱著寬容、理解的態度,透過現象看主流、看本質、看精神。老子說過,“真言不美,美言不真”,要學會聽逆耳之言、警戒之語。對作者陳述的觀點、意見要耐心聽取、“擇善而從”,這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第三,正如幾位專家建議,大興學習、研討之風十分必要,這要形成一種制度,建立一種機制,營造一種風氣。我覺得當前新聞界有三個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深入研究,力爭破題、解題,指導新聞實踐:
一是什么是新聞職業精神?“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除全民共有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創造精神之外,各行各業都有獨有特色的職業精神。教師的“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醫生的“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珍愛生命、人道主義”等等。新聞行業處在時代的風尖浪口,擔負引導輿論、厘清風尚的重任,新聞從業人員應有職業精神,我看應該是:胸懷大局,情系民生的政治立場;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鉆研作風;針砭時弊,仗義執言的剛直品格;挺身而出、身臨其境的果敢精神等。當然還可講一些,但最具個性特色的要素是這五條。馬蛟龍同志作為一個老報人,在很多地方都體現了這樣的精神。綜觀中外新聞史,大凡有成就、有作為的新聞人都是職業精神的典范。而當前新聞隊伍存在的急功近利、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權錢交易等不良和腐朽現象,都是和職業精神背道而馳的。發揚職業精神是隊伍建設中第一位的大事。
二是堅持什么樣的新聞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體到新聞界,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我們年年在評好稿,年年在選精品,以什么樣的價值標準、價值取向去選擇。去年,我在全國新聞評獎大會上講了我個人多年來主持省級新聞評獎的體會,概括為“三個價值”、“四個含量”,即看作品的新聞價值、傳播價值和實用價值;看作品的思想含量(立意、主題)、藝術含量(手法技巧)、勞動含量(采訪深度、難度)和效益含量(反響、作用)。與會領導、專家給予認可和稱道。搞好新聞評獎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勵作用,要在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指導下科學進行。
三是在改制中如何實現新聞單位事業性和產業性的統一和協調?按照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改革方案及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新聞媒體既是一個宣傳工具,又是一項傳媒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的雙重屬性。目前改革思路是把宣傳和經營兩分開,屬事業性、公益性部分按事業單位管理,屬廣告、發行、印刷等經營性部分組成產業集團,按市場化運作。我省已成立了五個從新聞、文化單位分離出來的集團公司。但在實踐中,由于這一變革缺乏立法程序、缺乏配套政策、缺乏規范措施,因而出現形分實未分,事業性和產業性相互制約,影響科學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也需要深入研討。
以上是出了幾個題目,提供一點思路,需各新聞單位去研討,去總結,去實踐。可以預言,全體新聞界學習研究之風蓬勃興起之時,就是新聞事業光明發達之日!
(作者系陜西省記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