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發起的全國省市黨報(包括《河南日報》)世博稿件合作平臺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世博會期間,合作媒體將通過該平臺開展稿件交換、聯合報道等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該平臺的稿件將通過各地黨報(集團)所轄網站、手機報等新媒體平臺,實現進一步互動延伸,從而凝聚黨報合力,共同為全國讀者奉獻有聲有色的世博報道。黨報這樣合作,還是一種嘗試。《大河報》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子報,在創新思維方面和集團一脈相承,創新思維是世博報道成功的保證。
方法是思維的外化
再新的思維都要付諸行動。
在新聞操作上,通過我們的重大主題報道體現權威性,以高端視角發揮媒體自身的優勢,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與民生報道結合起來,面對新聞報道公開透明時代的到來,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把報紙辦成思想紙和觀點紙,彰顯報紙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是新方法的生命。為了增加可讀性,讓報道充滿現代氣息,作者在報道中嫁接了一些影視元素,非常新穎。
參與報道的媒體遍及世界各地,除上海媒體略有優勢外,其他媒體如果沒有特色,很容易被淹沒在蕓蕓眾生中。站在“高處”看“深度”。兩周時間,“月光寶盒號”三位主駕“穿越”鄭州——倫敦、安陽——漢諾威、洛陽——羅馬、開封——巴黎、香港——新加坡、東京——首爾、盧森堡——摩納哥等世界14個城市,寫出7篇稿子,2萬多字。這種試驗品一經推出,好評如潮。本次報社派往上海的記者8人,老中青三結合,教育、科技、財經、城建、文藝、攝影,一個都不能少。正是這種絕配,才產生了絕佳的奇思妙想。寫作者有兩位新聞從業在10年以上,報道時就有一個想法,不寫則已,要寫就寫出別人沒寫過的東西。
“國之中 城之源”是河南館的主題,河南在世界上是什么位置,如果接近河南和世博的關系,記者覺得思路打開了。《厚重河南》、《文化河南·名城》這些描寫河南古代城市的書籍給記者提供了營養,河南古城和世界名城竟有如此多的相似處和不同處。對比城市,將全球城市最佳案例比對河南城市,梳理后做成稿子,一箭雙雕,既報道了世博會,又為河南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內容有了,包裝顯得尤為重要。年輕記者提出用“時空穿越”的方式,將科技、藝術、影視等元素融進文字中,采用影視手法對科技新聞進行“魔幻式”的改造,想法得到報社的同意,領導親自為記者聯系專家,提供報道要求有趣、耐看、都市化,暗合世博會的高端、美麗、驚艷。于是嘗試用美國魔幻大片手法寫作的思路成型,“月光寶盒號”的創意也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正如“開欄的話”所說:今天起,我們每天將有兩位特派記者駕著“月光寶盒號”,帶您訪問世博園內大熱的國外城市場館,并與國內城市進行理念與文化碰撞,在“時空穿越”中,展開中外城市的縱深對話。
很多讀者讀后,第一次發現新聞還可以這樣寫。
一家都市報擔當起全球性的熱點話題,則充分彰顯了《大河報》的責任意識和受眾情懷。“下深水、捉大魚”,整個策劃顯出《大河報》對“內容為王,新聞立報”理念的堅守。深度策劃是都市報塑造品牌的真正基石。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都市報更需要“深度制勝”。
報道不僅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報社的贊同,也得到了世博方面的稱贊。“英國館新聞官看完報道后,專門給記者發來電郵給予稱贊,英國館和意大利館還把《大河報》立刻列入‘VIP’,加入他們密切聯系的媒體名單中。”
有活力就有生命力
“一切始于世博”這是句著名的世博會口號。綜觀世博這一百五十余年歷史,蒸汽機、汽車、電話、飛機、計算機等無數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發明都始于此。世博往往能出現新奇發明新奇科技新奇理念令人驚奇,而這些發明往往改變人類文明進程,使我們能去幻想未來生活的美好;另外,世博各國風情、文化匯聚,五彩繽紛,又能給人炫目的感覺,使人如夢似幻,恍如進行了一場環球旅行。所以,奇幻世博,恰如其分。但內容好不代表就能寫得好。
有生命力的新聞報道讀者才喜歡。媒體傳播的效果不僅要講究獨家性,講究時效,還要講究覆蓋面,講究時機,講究傳播方式。通過溝通、互動、再傳播,傳播效果就會成倍增加。要寫出有生命力的新聞,必須創新、再創新,貼近、再貼近。
《編者按》說得很清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多么美好的主題啊!可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城市生活并不十分美好,甚至在有些方面變得越來越糟。比如交通堵塞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防汛排澇、能源短缺問題等等。這些日益嚴重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我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嚴峻地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思維、理念以及魄力。”“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在世博會上,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各式各樣的‘城市病’在這里都有被治好的案例。雖然省情、市情不盡相同,但有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有些成功的案例甚至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從今天開始,我們推出‘世博與河南系列報道’,其目的是借鑒世界其他城市的成功范例,開闊視野,包括城市決策者的視野,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提升城市的品位,讓我們河南的城市越來越好,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城市排水高招鄭州應為雨水多找個去處》《世博會丹麥展區演示自行車如何在城市交通中“復活” 鄭州,自行車何時不再受委屈》《我省遺址何時綻放光彩?》,有問題有對策。《借全覆蓋世博文明智慧建無障礙鄭州宜居城市》:世博園無障礙設施全覆蓋、世博令上海無障礙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無障礙,鄭州還有提升空間。系列內容邏輯聯系很強,指導意義很大。創新觀念,敢于和善于“小處”著眼抓“大事”,小中也能見大。
突破“套路”才能寫出“新意”。我們反對套路,有人開始學習《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但寫著寫著就又陷入一種新的套路。《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是美國報紙登載的一篇文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指責中國向其傾銷,可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充滿尷尬和困惑,可見“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和世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這種報道值得每個寫經濟新聞的記者學習。
織“圍脖”不僅是網民的專利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 這是我國繼北京奧運會之后承辦的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國際重要展會。網上世博會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一大亮點,是實體世博會利用互聯網、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和手段,在互聯網上的虛擬再現和拓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翟惠生近日表示,傳統媒體作為內容提供商,不能單靠印刷報紙傳播,要靠網絡。他同時指出,沒有自己主流價值的網絡媒體只能是個“信息大超市”,有主流價值的新聞網站將是最后的勝者。[1]思維創新有賴于大膽嘗試。創新新聞宣傳模式,僅靠紙媒的寫作創新是不夠的,而是運用營銷手段推廣正確的輿論,把報紙新聞在網絡上和讀者互動起來。思維要進入“以網絡傳播的勃興為標志的新傳播時代”,大型報道中,《大河報》均會采用“圍脖”平臺。《大河世博報道“全天候” 互動微博昨日“開張”》《記者微博現場“直博”開幕式》、《微博熱議 味蕾的環球之旅》《“世博牌”高鈣片 (4月26日記者微博摘錄)》,讓高雅新聞進入平民時代。
嘗試永無止境
《大河報》在版面的處理上也是費盡心機。堅持本地視角,避免新聞同質化,帶領讀者欣賞世界;吸收文明成果,借鑒全球創意,推動河南社會發展。這是總的報道方案。世博會專題報道保持著每天一到三個版的規模,報道形式力求創新,先后推出了“城市之美·大片”系列、“世博與河南”系列、“雙人雙城記”系列、“八一八 博一博”專欄等。
記者寫出大量有分量的稿子,為了讓這些閃光的珍珠更亮,報社決定在世博會開幕時出版《特刊》,形式上,與世博會的內容相適應,突出大氣二字,要求大圖片、大制作、大膽創新,封面和封底連在一起,做成通版,氣勢如虹。美編采用了超常規的四邊報眉,將世博會的代表元素融會其中。封面制作上,以對稱的手法,表達出世博的中國、中國的世博的理念。人物的選擇、色調的選擇,都是大膽的嘗試,效果突顯。過去做報眉一般都在版面上方,這次突破陳規,改在左右兩邊,用超大號的英語標示,大膽新潮視覺沖擊力很強。《特刊》文字報道上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世博與河南。包括河南館、世博會上的河南人、雙人雙城記(中原古都與世界大都市的穿越碰撞)、世博與河南系列報道等;二是五大洲代表展館PK系列。圖片報道,則在報道新奇特場館的基礎上,突出人物特寫。
參考文獻
[1]《證券日報》,2010年3月13日
(作者為大河報特刊部金融理財和大河賣場工作室主任)